专栏名称: 界面文化
界面文化频道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中国电建  ·  开门红 | ... ·  2 天前  
老铁股道  ·  A股:真牛逼,杀疯了! ·  2 天前  
老铁股道  ·  A股:真牛逼,杀疯了! ·  2 天前  
中国电建  ·  亚冬会时刻 | 中国电建为冰雪之城添动力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界面文化

在时间原子化的过程中,我们对世界的理解也变得浅薄化 | 一周荐书

界面文化  · 公众号  ·  · 2024-07-01 10:00

正文


撰文 | 林子人

编辑 | 姜妍


《海象日记》


乌冬 著
惊奇 |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24-6


怀孕三个月的时候,乌冬萌发了一个想法——写一本关于母性的日记。作出这个决定的那些日子是她生活中晦暗不明的时期。她的母亲已经病得很严重,在失去母亲的恐惧悲伤中,这个即将诞生的小生命像是一簇小小的,名曰希望的火苗。在《海象日记》中,乌冬记录了孕期38周和女儿出生第一年内的所思所想。孕期第22周的时候,她开始觉得自己上半身和下半身分界消失的身体很像海象,思考作为”一个流线型的人类“是不是更适合在海洋生活;女儿出生两个月时,乌冬与丈夫阿尔为了哄她睡觉累得不行,家里常常出现这样的对话:“她真的睡熟了吗?”“大概七分熟!”“全熟,全熟才行啊!”


“没有任何喜悦可以消除至亲死亡的哀伤,幸亏也没有任何哀伤可以消除婴儿出生带来的喜悦,”阿尔在本书前言中写道,“这些故事是我们家庭日常性的碎片而已。它们是很普通的,和无数其他人的日常生活的碎片相比没有任何特别之处,不过每一块日常性的碎片,如果看得更仔细些,都是一块独一无二的碎片。”


《玛法达大宇宙》



[阿根廷]季诺 著 黄金狗 译
新行思 |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2024-5


玛法达是一位生活在上世纪60年代的六岁小女孩,出身于阿根廷的一个中产阶级家庭。小小的身体里却有大大的能量和深邃的思考:她关心世界局势、社会民生、人类命运,她热爱披头士、书籍、和平和煎饼,她讨厌战争、暴力、压迫、詹姆斯·邦德,还有汤。玛法达是同名漫画的女主角,创作者季诺贝被认为是阿根廷乃至拉丁美洲最伟大的漫画家之一。他曾说过,自己漫画的目标读者并不是孩子。在十年左右的时间里,季诺借助玛法达这个小女孩形象,讲述他对阿根廷社会和世界局势的看法。这套漫画被翻译为超过35种语言,成为全球漫画经典之作。翁贝托·艾科曾盛赞,“玛法达是我们这个时代的女英雄。”

本书是关于《玛法达》最详细、专业和丰富的解读。它详细介绍了《玛法达》中所有任务设定及其现实索引,还原了玛法达生活的时代背景。它不仅是一本漫画设定集,更是拉美60年的简明历史读本——每一次社会革命性事件、每一次影响生活的科技发明,在书中都有详细介绍。


《叙事的危机》



[德]韩炳哲 著 李明瑶 译
中信出版集团 2024-5


“生活即讲述。人作为一种叙事动物与动物的区别在于,人能够通过讲述实现新的生活方式。讲述具有‘重新开始’的力量。任何改变世界的行动都以讲述为前提。”在韩炳哲看来,当今世界虽然“叙事”“讲故事”的重要性变得前所未有的重要,但这种话语的泛滥恰恰反映了我们正处于一场叙事的危机。这是因为,信息交流越来越取代讲故事,成为我们主要的交流方式。数字化的过程中,真实本身被化约为信息和数据,真实的信息化导致了真实的严重稀释。

数字平台改变了我们感受和理解真实的方式。韩炳哲发现,“对数字平台来说,数据比讲述更有价值,叙事性的反思是多余的。”如今我们没有时间和耐心讲故事,只能交流信息,这让我们仅关注一个个“当下”,时间越来越原子化。没有了讲故事,点状的事实或信息亦无法被叙事编织为一幅复杂的世界图景,导致我们对世界的理解浅薄化和生命经验的贫乏。韩炳哲在《叙事的危机》中写道,

“与具有未来叙事和进步叙事、渴求别样生活方式的现代相比,现代晚期失去了奔向新事物或从头开始的革命激情,它没有重新启程的气氛。因此,现代晚期衰退为‘一如既往’和‘别无选择’,它完全失去了讲述之勇气,完全失去了改变世界的叙事之勇气。”


《过劳:好工作是如何变坏的》


[美]艾琳·L.凯利 [美]菲利斯·莫恩 著 张扬 译
中科书院 | 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2024-6


同样是过劳的白领,为什么女性比男性感受到了更多的压力、不安和沮丧?本书作者通过调查美国一家《财富》世界500强IT公司,对过劳的性别差异做出解释:男子气概对坚韧品质的要求让男性更不愿意承认自己不堪重负;与此同时,女性既要做带薪工作又要做无薪的家务劳动,导致她们的整体劳动负担更大;另外,女性背负着“好母亲”和“好妻子”的文化期待,让她们对把工作压力和坏情绪带回家有更清醒的认识与担心。两位作者指出,“好工作”在本质上就是性别不平等的,它的潜在前提是,雇员需要把工作放在生活的第一顺位,为之投入几乎所有的时间和精力,而从传统上来讲,能从事这样的工作的人通常是男性。

一些社会经济环境变化让过劳问题变得更加糟糕。公司越来越注重股东价值和短期利益的最大化,出于财务压力,管理层有很强的动力削减劳动力成本,或转向人力成本更低的劳动力市场。技术进步(包括实时、保密、安全的信息共享技术和人工智能技术)为削减劳动力成本提供了可能性。在IT等知识密集型行业中,出现了一种令人不安的趋势:海外劳动力增加导致本土劳动力削减,加剧了工作的不安全感;全球团队之间的协作整合又增加了工作时间。这两者都加剧了过劳现象。


《君子时代的争霸:

里的春秋史》


何晋 著
后浪 | 贵州人民出版社 2024-5


钱穆曾称《春秋》是“一部诸夏的国际史,亦可称为乃是那时的一部天下史或称世界史”,但《春秋》全书只有一万六千多字,记载历史十分简略且措辞隐晦(因此后世有“春秋笔法”的说法),在战国时期就出现了专门解释《春秋》的书,也就是所谓的“传”,其中最著名的“《春秋》三传”为《左传》《公羊传》和《谷梁传》。本书以春秋时代争霸为主线,讲解整部《左传》记载的240多年间各诸侯国的重大史事。本书作者、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教授何晋将《左传》记载的春秋史事以各位霸主为主题,基本按照时间先后归纳综合为20讲。


本书首次出版于2008年,此次再版,何晋重新修订了文字细节,保留了边栏和鲁国十二君时间线,在边栏中放置对应、补充正文的《春秋》《左传》原文,方便读者对照阅读。编者在每章开篇增设诸侯国的君位继承顺序、诸侯国大事记,方便读者了解和单个诸侯国相关的主要事件。


《锁国:日本的悲剧》


[日]和辻哲郎 著 郎洁 译 李若愚 审校
脂+砚Project | 漓江出版社 2024-5


1614年1月,德川家康颁布禁教令,指控基督徒在他的国家“散布异端邪说,颠覆真理,这样他们就可以推翻这个国家的政府”。两年后,家康去世,他的继任者德川秀忠更加坚定地执行禁教令,对待外国人的态度甚至比他的父亲更加残酷。在德川幕府的统治下,日本进入“锁国”时期,直至19世纪“黑船来航”。在日本哲学家、伦理学家、文化史家和辻哲郎(1889-1960)看来,这段锁国史固然造就了独一无二的日本文化,但付出的代价是“我们失去的东西不计其数”,其中包括缺乏科学精神。为了探究日本民族的劣根性,他撰写了《锁国》,以“大航海时代史”的视角对近代初期世界局势下日本的状况处境进行考察。

《锁国》首次出版于1950年,之后的74年间史学界不断有新作问世,以今天的学术眼光来看,本书不过是一部基于二手资料完成的通俗读物。但日本史学者李若愚认为,作为一部甫一出版就在日本学术界引发讨论的经典作品,《锁国》依然有阅读的价值。他提醒读者注意《锁国》首次出版的时代背景:当时日本正处于战后转型期,和辻哲郎带着“当代”的问题反思“锁国”历史,这本书可以说代表了日本战后知识分子的总体性反思。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