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讨论了a股市场交易员对巴菲特投资方法的认知变化,指出将巴菲特方法直接应用于中国股市是不可行的。文章还强调了学习交易员的成功经验时需要注意的问题,不应仅看结果,而应关注背后的条件和环境。同时,文章提出了真正有效的方法需要在实际解决问题、克服困难中逐渐形成,并强调了自我寻找、发现和打磨的重要性。
真正有效的方法是在不断解决实际问题、克服困难和提升自身水平的过程中形成的,需要自我反思和扎实积累。
学习别人的方法可以借鉴,但根基需要自己建立,通过自我寻找、发现和打磨,才能形成真正属于自己的方法、能力和风格。
按:本文写于10月23日
近一两年以来a股市场的整体认知水平确实有明显提高,一个例子就体现在国内越来越多的股票交易员意识到巴菲特那套方法在中国并不可行,橘生淮南为橘,生淮北则为枳,巴菲特是运气好生在了美国,他要是生在中国,估计也是天天亏钱的货,在中国要取得股票交易的成功,可能需要的是和巴菲特完全相反的方法,而这两年很多转战美股的交易员,才发现原来巴菲特也就是那么一回事,虽然是一句玩笑话,但也足以说明很多问题。
我们有时候会看一些业绩不错的交易员访谈,讲他们怎么挣钱,这种通过别人的成绩来反推怎么做的思维是有问题的,这使我想起自己曾经有一段时间一直在总结最赚钱期权的特点,比如这些期权在启动之初的DELTA、到期时间、价格与标的价格之比等等,都有什么共同特点,后来我意识到这种总结虽不能说全无价值,却也是一种刻舟求剑,与对优秀交易员的机械学习有类似的误区,都是片面的、缺乏实战意义的,都是只看到了结果,而忽略了条件,忽略了他们的交易之所以能够成功,或者某个期权能够上涨几十上百倍背后所需具备的基本环境、形势和条件。
就好比有些人动不动就喜欢讲索老的反身性,但真正看懂了金融炼金术前几章的人,就会明白索老不仅仅是提出了这个概念,他之所以不厌其烦、长篇累牍地介绍和分析他经历过的具体交易案例,如实还原自己的得失经验和思考剖析过程,尤其是股票市场和信贷监管章节中,那几个反身性作用并不明显、或盛衰交替过程并不顺畅、交易结果并不理想的例子,他核心是在告诉我们一件事,也即一个成功建立在反身性思维分析方法上的交易,它需要具备诸多的现实条件。
如果我们对这种现实条件和约束性缺乏认知,没有扎扎实实地去跟进自己正在交易品种的基本形势,没有去综合各方面数据和信息,得出切合实际的客观判断,而是不假思索、生搬硬套一些别人的方法或说法,那么其结果一定是失败的,就像施瓦格的访谈里面,有一位交易员讲他入行之初曾经尝试用点数图来交易,其结果就是爆仓一样,不是方法的问题,而是现实应用的问题。
真正属于自己的方法、能力和风格是在不断解决实际问题、克服困难和提升自身水平的过程中形成的,它同时也是一个不断寻找自我、发现自我和打磨自我的过程,别人的方法固然可以借鉴,但根基需要自己从头建立,需要自己去做大量的严肃反思和扎实积累,才有可能迎来质变和绽放的一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