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一手调研纪要和研报数据,点击上面图片小程序
摘要
•
中国经济已进入以内循环为主体、国际国内双循环的新发展格局,进出口贸易占
GDP的比重降至38%左右,但中国致力于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的高水平对外开放。
•中国对外开放呈现出五个新特点:从出口导向转变为进口与出口并重,双向投资驱动,东中西同步发展,保税区布局调整,奢侈品消费市场变化。
•
中国通过自贸区和保税区布局调整推动东中西同步发展,自贸区政策分五个批次批准了
22个区域,保税区布局也实现东西部均衡分布,打破了地理位置对开放程度的限制。
•中国开放政策经历了五个显著变化:地理位置不再是限制因素,产业政策全面开放,从流量要素开放转向制度开放,对外发展三个方面取得重大好转,大市场效应降低了制造业综合成本。
•中国出口商品结构发生根本性变化,从劳动密集型产品转向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产品,机电产品和电子信息类产品出口占比大幅提升,表明中国在高附加值产业中的竞争力显著增强。
•中国制造业加工方式发生重要调整,一般贸易逐渐取代加工贸易成为主流,加工增值率提高,有助于提升国内经济效益。
本文由AI生成,原文报告扫描加微信获取
Q&A
在新格局下,中国经济的主要变化和优势是什么?
新格局指的是以内循环为主体,国际国内双循环的新发展格局。中国经济自
1,950年以来经历了两个主要阶段:1,950年至1980年为绝对内循环阶段,进出口贸易占GDP的比重不到10%;1980年至2010年为外循环为主阶段,2006年进出口贸易占GDP的比重达到71%。目前,中国进入了以内循环为主体、国际国内双循环的新阶段。2022年,中国进出口贸易占GDP的比重降至38%左右,其中货物贸易占32%,服务贸易占6%。这种转变并不妨碍开放,相反,在新格局下,中国致力于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的高水平对外开放。
新格局下中国对外开放有哪些新的特点?
新格局下中国对外开放呈现出五个新特点:
1.
从出口导向转变为进口与出口并重
:过去几十年中国高度鼓励出口,而近年来也开始大力鼓励进口。例如,
2010年的进口关税约为26%-27%,而近年来通过降低关税等措施刺激进口。此外,自2018年以来,每年在上海举办的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进博会)进一步推动了进口。
2.
双向投资驱动
:过去高度重视引进外资,现在既鼓励外资进入,也鼓励中国企业走出去投资。
2017年至2022年间,中国企业每年走出去投资约1,000亿美元,总计5,000多亿美元;同时,每年引进外资约1,600亿美元,总计8,000亿美元。
3.
东中西同步发展
:过去以沿海地区开放为主,现在推行东中西部同步发展的政策。例如,自贸区政策分五个批次批准了
22个区域,其中7个在沿海省份,7个在中部省份,还有7个在西部省份。这种布局打破了地理位置对开放程度的限制,实现全国范围内均衡发展。
4.
保税区布局调整
:原先
68个保税区集中在沿海地区,而2010年以来新增70多个保税区中,有60多个位于中部和西部地区,使得全国150多个保税区实现东西部均衡分布。这些保税区实行“境内关外”政策,即视同境外国土,没有关税限制,从而促进了更广泛区域的发展。
5.
奢侈品消费市场变化
:由于疫情影响和降低关税等因素,中国成为全球最大的奢侈品消费市场。
2021年,中国超越美国成为全球最大的奢侈品消费市场,这也反映出国内消费能力和市场潜力的大幅提升。
中国如何通过政策推动东中西同步发展?
中国通过一系列政策推动东中西同步发展,包括自贸区和保税区布局调整。在自贸区方面,自十年前推出以来,共批准了
22个自贸区,其中7个位于沿海省份,7个位于中部省份,还有7个位于西部省份,实现了区域均衡。在保税区方面,自2010年以来新增70多个保税区,其中60多个位于中部和西部地区,使得全国150多个保税区实现东西部均衡分布。这些措施打破了地理位置对开放程度的限制,实现全国范围内均衡发展。此外,这些区域实行六项自由(投资自由、金融自由、贸易自由、人员流动自由、数字流动自由、货物流动自由),进一步促进各地经济的发展与合作。
中国在开放政策上有哪些显著变化?
中国的开放政策经历了五个显著变化。首先,地理位置不再是限制因素,无论是重庆、武汉、成都还是西安,都可以设立保税区,思路更加开放。其次,在产业政策上,从过去只允许外资进入看得见、摸得着的制造业和建筑业等领域,到如今全面开放,包括金融、教育、卫生和文化等服务贸易领域。第三,中国从流量要素的开放(如进出口贸易和引进外资)转向制度的开放,注重规则、规制和体制标准与国际接轨,以提升营商环境的国际化、法制化和市场化水平。例如,
2023年12月1日的一次会议专门讨论如何在内循环为主的双循环格局下实现内外循环一体化。第四,中国对外发展的三个方面有了重大好转:出口商品结构发生根本性变化,从劳动密集型产品转向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产品;生产方式从加工贸易向一般贸易转变;沿海地区“腾笼换鸟”,劳动密集型企业搬迁至东南亚,而中国机电产品竞争力不断增强。最后,中国的大市场效应降低了制造业综合成本,提高了劳动生产率,使得中国成为全球制造业的重要基地。
中国出口商品结构发生了哪些变化?
最近十年,中国出口商品结构出现了根本性变化。从
2000年到2010年,70%的出口产品是劳动密集型轻工纺织品,而30%是资本密集、装备密集和技术密集的机电产品及电子信息产业产品。然而,到2020年和2023年,这一比例发生逆转:90%的出口产品为资本密集、技术密集和装备密集型,其中机电产品占60%,电子信息类产品占30%。例如,光伏装备、水电子装备、新能源设备占全球市场份额超过60%,锂电池及储能设备约占70%,新能源汽车则占全球销售总量的一半。这种趋势表明中国在高附加值产业中的竞争力显著增强。
为什么中国劳动密集型企业大量搬迁至东南亚?
劳动成本上升使得中国劳动密集型企业失去竞争优势,因此这些企业自然选择搬迁至劳动力成本更低的东南亚国家,如越南和老挝。这并非美国推动,而是中国企业自主决策。目前,在东南亚国家中,中资企业占据外资总量的百分之六七十。此外,这些搬迁还带动了中资企业与国内产业链之间的交换。例如,从
2019年至2023年,中国与东盟十国之间进出口贸易额从6,500亿美元增加到14,000多亿美元,增长约50%。
中国制造业加工方式有哪些重要调整?
从
1990年至2010年的20多年间,中国制造业加工方式主要分为两种:一般贸易加工方式(“一头在内,一头在外”)和加工贸易方式(“两头在外,大进大出”)。一般贸易指原材料、零部件或整个产业链都在国内,然后将最终产品出口。而加工贸易则指原材料及零部件从国外进口,加工后再出口。这种模式虽然进出口总额大,但实际增加值仅有百分之二三十,因为大部分价值链环节仍然依赖国外供应。然而最近十年来,这种情况有所改变,一般贸易逐渐取代加工贸易成为主流,加工增值率提高,有助于提升国内经济效益。
在当前国际环境下,中国对外发展面临哪些挑战与机遇?
尽管面临美国加关税、搞脱钩等挑战,以及科技封锁等压力,但中国通过以内循环为主导的双循环格局,实现“三个更”的高水平开放,即更高层次、更深层次、更宽领域的发展。在这种背景下,中国对外发展呈现出三个方面的重要好转:首先,出口商品结构优化,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产品比重增加;其次,生产方式调整,一般贸易逐渐取代加工贸易,提高国内经济贡献率;最后,通过“大市场效应”降低综合成本,提高制造业竞争力,使得更多欧美企业选择在华投资设厂。因此,即便面对复杂国际形势,中国依然能够保持强劲的发展势头,并继续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
中国在
2010
年后进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主要目标是什么?这些改革对加工贸易有何影响?
2010年后,中国进行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旨在提升经济质量和效益。一个重要目标是转变大量附加值低的浅层次加工贸易模式。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提到,中国要推动自由贸易协定和自由贸易试验区(FTI)的建设,并且要实现加工贸易的两个转变:一是将沿海地区的加工贸易向内陆地区转移,二是将“两头在外”的模式改为“一头在内,一头在外”。这种转变带来了显著变化。以2022年为例,中国进出口总额达到6万亿美元,而加工贸易仅占20%,相比2010年的50%大幅下降。这种变化不仅没有减少整体进出口量,反而使得一般贸易增加值显著提升。例如,一般贸易每创造1,000亿产值,可带来30%-33%的利润、税收和居民收入,而加工贸易仅为12%-13%。因此,这一调整对中国经济效益提升具有重大意义。
中国引进外资情况如何?近年来是否有所下降?
尽管存在地缘政治紧张、特朗普政府时期的中美贸易战以及疫情等因素,中国引进外资并未显著下降。相反,从数据来看,
2012年至2022年间,中国平均每年引进1,410亿美元外资,高于前十年的1,200亿美元。其中,2017年至2022年的五年间,每年平均引进1,600亿美元,比前五年的1,200-1,300亿美元更高。特别是在2022年,由于俄乌战争导致欧洲天然气供应紧张,德国和法国的大型企业纷纷加大对中国投资,使得当年的外资引入力达到1,880亿美元,为历史最高水平。然而,有些媒体误导性地报道中国2023年的净引进外资只有300多亿美元,这是因为他们忽略了“净”字,即扣除走出去投资后的净数额。实际上,中国每年仍然保持着1,600多亿美元的高水平引资。
为什么中国能够持续吸引大量外国直接投资(
FDI
)?
中国能够持续吸引大量
FDI主要有两个原因:销地产和产地销。首先是销地产,即外国企业在中国投资建立产业链集群,以覆盖庞大的中国市场。例如,美国通用汽车公司在中国投入上百亿美元建设生产线,每年生产300万辆汽车全部销售于中国市场,占其全球销量的40%以上。因此,对于这些跨国公司而言,中国市场的重要性远超其他单一国家市场。其次是产地销,即利用中国较低制造成本,将产品出口至欧美等国际市场。苹果公司就是一个典型案例,其每年在中国生产1.7亿部手机,总价值约1,700亿美元。这种模式不仅降低了生产成本,还确保了产品质量和供应链稳定性。因此,无论从市场规模还是制造优势来看,中国都具备强大的吸引力,这也是近年来即便面临诸多挑战仍能保持高水平FDI流入的重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