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法律读库
法治新媒体阅读管家,传递常识,启迪法治。Less is More,少即是多。每日向用户推送优质法律类文章1至4篇。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上海法治声音  ·  普法 | 明确酒店责任能否遏制偷拍乱象? ·  昨天  
最高人民检察院  ·  两个村民小组结了三十多年的“疙瘩”解开了…… ·  昨天  
最高人民检察院  ·  第九届全国检察“三微”优秀作品展播|微动漫: ... ·  4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法律读库

​《检察手记》:女检察长的情与思

法律读库  · 公众号  · 法律  · 2020-12-01 08:52

正文

作者: 徐歆(无锡市锡山区检察院)





你了解台湾省的司法制度么?你知道台湾的司法改革是如何推进的么?什么是”申告铃“?他们的民众是如何看待司法官的?


几十年来司法和法制白云苍狗般瞬息万变,令人目不暇接之余,有些什么能让我们研究和借鉴呢?


海峡另一边的女检察官们,她们在面对罪恶,面对浩瀚的卷宗时,会不会感到压力,会不会有挫败感?


在被害人的眼泪面前,她们是不是也会忧伤,也会有纠结?


那一个个的案子,如果是我们在办理,会有跟她们一样的感受吗?





来自检察长的手记

文末点击“阅读原文”购买本书

《检察手记》在台湾省元照出版公司出版后,经由清华大学张建伟教授力荐,在中国检察出版社出版。

作者蔡碧玉,政治大学法律系毕业,政治大学法律研究所硕士班毕业,台湾省大学政治研究所硕士班毕业。她兼任台湾省刑事法学会理事,台湾省法曹协会理事。

本书出版时,蔡碧玉担任板桥地方法院检察署检察长,有着二十几年检察官的实务及检察行政经验。可以说,这是第一本由女检察长撰写的工作札记。

且不说检察官中担任领导职务的女性廖若晨星,单说法律行业因其专业性、严密的逻辑性和枯燥的特性,使得踏入这个门槛的女性并不多,虽说近年来也有很多女性学霸类人物热衷于司法行业,但能够独当一面、担任重任的女性司法官,尤其是指控重罪的女性检察官仍然数量甚少。

也因此,这本出自女检察长的手记在一大堆专业、枯燥的法律专业书籍中,显得格外的稀有,并以其女性特有的饱含感情的笔触,更加的一枝独秀。

全书分为5个篇章,每个篇章由若干个小短文构成。它们或是触及改革,或是记录了著名的案件,或是触及司法细节,或是触及域外司法制度之比较,读来趣味盎然,发人深思。

总之,本书兼具趣味性和专业性,不管是法律专业人士,想要学习和借鉴台湾省司法制度的运行现状,还是普通民众想了解一些检察官的所思所想,本书都是不错的选择。

海峡彼岸的检察图像

书中的每篇文章约千字,通过这些短文,作者阐述了自己身为检察官的心情,分享了检察官工作的心路历程及体会,以及当下火热进行中的台湾省司法制度改革和社会现状观察。这些文章短小精悍,从不同的主题切入,经由作者细腻的文笔,通过一个个的小故事, 深入剖析了目前的检察文化及职务伦理、检察官所面临的各种办案难题及制度面问题,用浅显易懂的文字为读者展示了一幅生动的台湾省检察图像。

我首先读的是 《两串香蕉的难题》 ,说的是当事人将自己栽种的香蕉送于作者,因为作者的拒绝,当事人一路跟踪作者至深夜后,将香蕉放在作者的私家车车顶。第二天作者看到后将香蕉上交政风室。

读完之后,我就想,如果是我自己遇到会如何处理,不收是原则,但在具体生活中,我们要如何做到坚守自身的廉洁,又不至于太过生硬,让当事人有距离感,这需要的不仅仅是换位思考,还有那一颗善良的心。

《前科之痛》描述了作者帮一个冒名犯罪者洗清记录,鼓励年少时有不良记录的考生努力进取,也让我们了解了台湾省地区“少年事件处理法”,其中规定的前科记录及有关资料予以涂销的内容,类似我们的犯罪记录封存制度。

《申告铃的任务》揭示了这一司法设置的作用,让我立刻想起儿时看的电视剧《包青天》中的登闻鼓。

《协商的正义》则让我联想到近期开始施行的认罪认罚从宽处理。台湾省地区早在2004年就引进“量刑协商”制度,施行多年来亦暴露出一些问题,值得我们关注和借鉴。

还有《女检察官的挑战》、《被害人的眼泪》等等,读来常令我内心感慨。

诚如作者所说“光环背后,其实有更多不为人知的挫折、压力和责任。检察之路,其实是一条寂寞的道路。”在那一个个的案件面前,海峡两岸的女检察官原是一样的,一样的挣扎,一样的忧虑,一样的悲欣交集。

飞入寻常百姓家

上大学时,高年级的师兄常常揣着《六法全书》,欲以参加台湾省司法考试来测试自己的学术能力。但六法全书毕竟艰涩,半文言文的叙述也很难入读。就连王泽鉴所写《民法学说与判例研究》,那八本薄薄的书也让我苦读良久。

相比于上述晦涩的专业书,这本检察手记读来便轻松许多,毫无法律基础之人亦能阅读。这主要是因为这些文章本是作者为专栏而写,即俗称的“副刊体”。

作者用了散文式的语言,但又没有那么强的文学性,文字朴实接地气,没有任何华丽的辞藻,可以看出,作者特意选择以一般民众的视角来切入,便于大众接受。

而我亦久未撰写“副刊体”,埋头于各路文学刊物,最后仍因耐不住编辑的邀约,重拾笔杆。再次撰写办案札记,我特意隐去了所有的修饰、排比,只留了几个暗坑,使全文初看时无比简单,仿若学子之作,只为大众能接受。

长久以来,司法制度都不在文化底层,外界对于法律人的思维和逻辑,仍然感到陌生。 如何让法治真正成为广大人民的生活方式,让法治作品“飞入寻常百姓家”,是海峡两岸的司法人员共同的目标。

文末点击“阅读原文”购买本书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