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乱翻书
纸上谈兵,分辨科技史信号与噪声。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纯银V  ·  成都 COSMO ... ·  2 天前  
萧秋水  ·  做什么都要做好,做什么都能做好 ·  3 天前  
t0mbkeeper  ·  “Why is your rice ...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乱翻书

一条视频为什么能够一根针捅破天?

乱翻书  · 公众号  · 热门自媒体  · 2014-11-21 23:02

正文

“一条”是过去三个月微信生态里面最吸人眼球的公共账号,微信上线两星期,粉丝突破百万,阅读每条破十万,条条刷爆我的朋友圈,吸引无数人(尤其是媒体人和投资人)不断前去拜访。一条创始人徐沪生是前《外滩画报》执行总编辑(此杂志广告年收入1.5亿),曾创办《上海壹周》等媒体,深谙时尚与文化的品味,一条视频也专注于他们团队所擅长的生活、潮流、文艺领域。上个月在上海有机缘听徐老师完整讲述一条的过去、今天和未来,听完只有一句高山仰止的敬叹:审美这玩意,真是学不来的。。啊。



今晚徐老师在朋友圈里面贴出五张感谢截图,是三月份他创业规划初期时收到来自老友的淳淳忠告,老友叫余建军,喜马拉雅(电台)创始人。我把这五张图里的内容一个字一个字敲了下来,因为下面这几段话是特别核心的互联网创业方法论。方向模式大道理媒体天天在说,但真正重要的路径和方法,可不是每个人都有幸能够听到这样智慧的拆解:


还有一个我觉得特别重要,就是对需求的拆解:广度(受众面),深度(是否刚需)和频度。必须分析清楚这样才能排优先级。这个很多新创业者都会在这里吃苦,没法做到一根针捅破天。


选择好细分人群和品类切入点以后,可以开始先做样片,样片不能只是看美不美,而是要看和你无利益关系的人是否有兴趣看完和传播。从执行步骤来看,样片出来先在团队内部看,然后再给亲朋好友看,看大家会不会被吸引会不会去主动传播,不好继续改,改好再放给陌生用户去测试。要有不断去打磨追求一个完美作品的工匠精神。作品只是好远远不够,得到细致,让看到的人能尖叫,形成什么时候看下一期的期待感。罗辑思维第一期就达到了这个效果。


互联网讲究小步快跑,出原型快速迭代,就是有效风险控制。对我们喜马拉雅来说是出产品(我们的app一个多月出来一个粗糙的公司内部的人天天用),对你们来说就是样片,出来以后,放到手机上天天看不断改,直到你们找到那个成功的关键基因为止。一条这块可以以很低的成本试错的。


一个个推敲那些你想过可以做的分类,分析刚需程度和使用频率,首先是找到刚需,在刚需情况下找到用户使用频率的较高的分类。喜马拉雅一开始想从音乐切入,调研了以后我们放弃了,转做NJ DJ等作为切入点,就是找到了刚需和使用频率结合得很好的切入点。你那些分类,汽车价值高但使用频率有点低,而且视频要做得用户很喜欢有点难度,汽车似乎比较适合作为将来延伸类别;直接介绍美食餐厅的用户面太窄。介绍如何做美食,如何美容健身减肥,如何穿衣搭配貌似是比较适合作为切入点。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