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而不思则罔
这些年来,许多朋友都会问我同样一个问题,就是:“历史上那么多人名和地名,你是怎么记住的?为什么我就记不住?为什么我看完就很快都全部忘记了?”于是,我就经常给他们打个比方,假设我今天给你六十张照片,照片上写了每个人的名字。请问,你需要多久才能把这些照片和名字都背下来,一个不错的对应上。
我想,很多人会觉得很难,你让我记其中几个还行,要想六十个都不记错,完全对上,这很难,需要很长时间,甚至这辈子都做不到。但是,每次我们进到新的学校,譬如去读小学的时候,小学升中学的时候,班上有六十位同学,这些人都是你不认识的。
可是,大概用不着一个月的时间吧?你就都能把每个人谁是谁记得非常清楚。你说,你有刻意地去背人名吗?也没有吧?那这些你是怎么记住的呢?就是你整天都处在那个环境当中观察思考。
今天听老师点名叫“张三”,他站起来回答问题,于是你就有了个初步印象;明天听同学打招呼叫“张三”,他答应了,于是你又有了个印象。再到后来,甚至你直接找他有事,可你又不知道他叫什么名字,直接上去说“哎”,好像也不太合适。
于是你就问那个跟你很熟的同学,说:“那个人叫什么名字啊?”
同学说:
“他叫张三”。
于是,你走过去说:“张三,能不能把你的书借给我看一下?”
那印象就更深了。
学历史,就是这样学的呀。
那些历史人物就像你的同学一样,没事就看看,没事就想想,看看他们的功过得失,想想有哪些是可以作为借鉴的,然后你就会有心得体会。
至于记忆,那都是副产品。
给大家讲个故事。汉文帝时期有个宠臣叫邓通。宠到什么程度呢?有一天,汉文帝让相面的人给邓通看相。相面的人说:“他日后要因为贫穷而饿死。”汉文帝心里觉得好笑,想着说:“天下人富贵不富贵,那都是由我说了算。我要让邓通富贵,他又怎么可能会贫穷呢?”
于是汉文帝下令将蜀郡严道(今四川荥经县)的铜山赏赐给邓通,让他可以自行铸钱。结果,“邓氏钱”遍布天下,邓通之富可想而知。
后来,汉文帝得了一种长脓疮的病,邓通就经常用嘴将汉文帝的脓毒吮吸出来。有一天,汉文帝心情不是很好,就随口问邓通,说:“世界上谁最爱我啊?”邓通回答说:“应该是太子,没有人比得上太子。”
过了一会,太子进来探问病情,汉文帝就让太子吮吸脓疮。太子心里不情愿,脸上很为难,但也还是照办了。之后太子听说邓通经常给汉文帝吸脓,于是内心感到很惭愧,由此也就恨上了邓通。
汉文帝去世后,太子即位,也就是汉景帝。汉景帝刚一上任,就免了邓通的官职。没过多久,就有人告发邓通在国境之外铸钱,于是汉景帝就派人彻查邓通,抄没了他的家产。不仅如此,邓通还倒欠国家一大笔钱,被关起来了。
汉景帝的姐姐长公主不忍心,曾派人给邓通送去一些钱财、衣服和食物,但这些都被看管邓通的官吏没收了,一点都没到邓通手里。于是,邓通就这样在贫困中饿死了。
故事讲完了,大家有什么想法?邓通的事,《史记》是记载在《佞幸列传》里的,也就是记载皇帝身边的弄臣的。可是,根据《佞幸列传》里的记载,邓通这辈子没有做什么坏事,他对汉文帝忠心耿耿,为人谨慎老实,也不跟外面的人交往,每天就在汉文帝身边鞍前马后、小心谨慎地服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