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对待每位患者的检查结果时,医生一定要谨慎、认真,切不可大意,以免造成误诊、漏诊以及不必要的麻烦。
作者|水如烟
来源|医学界影像诊断与介入频道
随着人们生活压力的增大和医疗水平的提高,颅内肿瘤的检出率和诊治率不断提高,近日,我院诊治了一位十分“倒霉”的患者,他的颅内竟然同时生长着两种不同的肿瘤。
患者,男性,28岁,反复抽搐伴头晕、头疼,外院CT平扫发现右侧岛叶、颞叶低密度影,怀疑肿瘤,患者偶尔发热,10年前患过肺结核、结核性胸膜炎,患者身材瘦小,入院行颅脑核磁平扫加增强检查,刚看到MRI图像时,右侧颞叶、岛叶、基底节区可见斑片状异常信号,T1WI呈稍低信号,T2 FLAIR呈高信号,弥散未见受限,边界不清,增强扫描强化不明显,中线结构居中(如图1-4)。初步诊断为低级别弥漫性星形细胞瘤。
图1
图2
图3
图4
然而,当医生仔细看了其他图像后,都不由感叹,这位年轻人真是太倒霉了!
DWI示患者左侧桥小脑角区、环池见条状高信号,呈“见缝就钻”的特点,T1WI 及T2 FLAIR病灶显示不明显,只是左侧桥小脑角区较右侧略增宽,增强扫描病灶未见强化,符合表皮样囊肿的影像学特点(如图5-8)。因此我们最后诊断为:1、右侧颞叶、岛叶、基底节区占位性病变,考虑低级别弥漫性星形细胞瘤;2、左侧桥小脑角区、环池胆脂瘤。
图5
图6
图7
图8
经过和患者家属沟通,家属决定先切除幕上的肿瘤,术后病理证实为弥漫性星形细胞瘤 WHO II级。
弥漫性星形细胞瘤是一种常见的颅脑胶质瘤,病因不明,好发于中青年人,发病的高峰年龄段为35~40岁,肿瘤分化程度低,但多呈浸润性、缓慢性生长,转移为间变性星行细胞瘤、胶质母细胞瘤的风险较高,恶变倾向高,患者预后差,平均生存期在5~10年左右。临床多表现为呕吐、头晕、头痛、肢体抽搐等特点,与颅内压升高、肿瘤浸润密切关联。大部分病理可见边界模糊,患者受侵犯脑组织扩大、扭曲,但未见破坏。
弥漫性星形细胞瘤常发于幕上,以额颞叶受累常见,同时可发于脊髓、脑干等组织,Ⅱ级星形细胞瘤偏良性患者常位于灰质内,恶性伴进展者则多位于白质内。CT平扫可见低密度、低等密度混合灶,边界较模糊,少见钙化、出血,增强扫描无强化或可见轻度强化。MRI扫描则可见边界模糊异常信号灶,少部分边界清晰者可见类圆形肿块影,T1WI序列可见等低信号,T2WI序列可见高信号,病灶内信号非均匀,可伴囊变信号影,病变周围少有水肿,占位效应轻。增强扫描后病灶强化不明显,或仅可见轻中度强度表现,以小片状、环状及结节状强化多见,伴囊变患者多可见非规则环形强化,代表肿瘤间变区,有转化为高级星形细胞瘤风险。
颅内胆脂瘤又称表皮样囊肿,是一种生长缓慢的良性肿瘤,好发于桥小脑角区、鞍上池及第四脑室等,患者多在30~40岁出现无特征性临床症状,典型表皮样囊肿CT呈均匀一致低密度, MRI表现为桥小脑角池、鞍上池或第四脑室内异常信号,呈“见缝就钻”的特点,T1WI呈低信号,T2WI呈明显高信号,且病灶边缘锐利、光滑,有包膜,DWI扩散受限呈不均匀高信号,少数不典型表皮样囊肿CT呈等密度或高密度,被称为高密度表皮样囊肿。
从这个病例中,我们也应当得到一些警示,在对待每位患者的检查结果时,一定要谨慎、认真,切不可大意,以免造成误诊、漏诊以及不必要的麻烦。
参考文献
1、高峰,陈桂玲,盛会雪,张宗军. WHOⅡ级弥漫性星形细胞瘤影像诊断与临床病理[J]. 医学影像学杂志,2012,22(05):721-724.
2、肖冬玲,陈光祥,唐光才,韩福刚,舒健,陆笑非. WHOⅡ级弥漫性星形细胞瘤的CT及MRI表现[J].现代医药卫生,2016,32(10):1523-1525.
3、沈新平. 弥漫性星形细胞瘤的MRI诊断与病理研究[J].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2004,(S1):11-13.
4、汤艳萍,李令建. 弥漫性星形细胞瘤的MRI与CT联合诊断及病理分析[J]. 中国CT和MRI杂志,2017,15(04):27-29.
5、林薇,廖玲,唐勇. 颅内胆脂瘤的CT、MRI诊断[J]. 实用医技杂志,2008,(10):1229-1230.
6、周旭嘉,时惠平,金波,秦丹,王萍. MRI诊断颅内胆脂瘤的价值[J/OL]. 中华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2013,27(12):1211-1212.
7、申长义,侯淑华,林长平,杨璐璐,张永霞. FLAIR和DWI序列对颅内胆脂瘤的诊断价值[J]. 医学影像学杂志,2010,20(07):935-9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