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张海律
1月15日,加州大熊湖度假中心雪场,中国留学生张鑫在玩单板时,因速度过快导致方向失控,不慎撞到树上,直升机将其紧急运送到附近医疗中心,还是抢救无效而死亡,年仅20岁。
1月16日,崇礼万龙滑雪场,北大女博士李某在难度最大的腾龙道上练习旗门技术时,欲穿过林间拐入A8道,因没能控制好速度而高速撞树,送往医院后,经抢救无效死亡。
1月18日,崇礼太舞滑雪场,10岁男孩小宝在中级道滑行时,从一段护栏下方特别大的空隙中跌入外面陡崖,送往医院后,经抢救无效死亡。
这是短短四天之中,中文媒体上曝出的三起滑雪死亡事件,而全世界有那么多的雪场,估计还有着更多不在我们视野里的滑雪重大安全事故。除了不了解留学生张鑫的水平外,我们通过目前的事故信息,已经知道罹难者大多有着多年雪龄,10岁的小宝已经滑满五年,女博士李某更是参加过全国大学生滑雪挑战赛的绝对高手。
加上三年前车王舒马赫在法国梅里贝勒滑雪场遭重创昏迷至今,以及一年过后同一雪场的中级道,再次吞噬一位17岁英国高手少年性命,我们大可简单抛出一句谚语进行总结——淹死的总是会水的。
滑雪出事的大多是高手。很多情况下,确实如此。坐着魔毯缓慢上攀的练习道、新手密集的初级道,因为较为平缓的坡度,让滑雪者的速度不大容易起来。因此,我们经常看到人群密集的初级绿道上,虽然有人尖叫着“让一让,我刹不住了”,虽然时不时有两人撞了抱着一道摔倒,但远不止于如雪球般失控翻滚,在旁人帮助下,艰难地褪下雪板,站起来说声抱歉,初次上道多多包涵,也就继续各玩各的了。
对撞惨一些的,常出现在中级到初级的过度部分,不知自己斤两的新手在陡坡段既没摔倒却也没能犁式刹住,速度完全起来后,因在平缓部分碰到面前的人,惊慌失措地无法避开。轻则自己主动后坐摔倒,重则将对方顶飞。更有不知深浅的菜鸟,可能一两次后,从中级道顺利下来,就斗胆坐缆车去到高级道山顶,也可能受进步飞快的朋友刺激,而下决心“不甘人后”。
我自己就曾是一颗这样的“鱼雷”,在京郊石京龙雪场,因被一个从高级道上磨蹭下来的朋友刺激,心想着他滑的次数还没我多呢,就斗胆上道,结果速度失控,把一个在中途歇息的姑娘撞飞,幸亏陪着去到诊所后经检查并无大碍,避免了其粗壮男友的一顿老拳伺候。
开始转战国外雪场后,瘾大技术差的我,估计成为了芬兰小朋友尖叫的对象:“妈妈!妈妈!那个叔叔又来了!”而在美国华盛顿州森林密布的雪原中,我也曾冲到树洞面前,并还曾发朋友圈感慨,“不知是什么物理摩擦特性,几次冲着树木摔去,都能在撞上前及时停住”,看了最近的伤亡新闻后,才算知道树林正是雪场隐藏的第一大杀手。
三年多前的冬天,我因受邀去阿尔卑斯山区滑雪,听闻人家的初级蓝道等于我们的高级道,担忧害己害人的我,赶快跑去崇礼找教练求学修炼。要知道,自己长期胡乱瞎滑,很可能让肌肉有了错误记忆,纠正起来非常之难。
那一天,云顶雪场的绝大多数教练去集体考证培训了,只留下昂贵的高级教练,起初,我还非常心疼那一天1000块的学费,现在回想起来,得非常感谢这位没能记住名字的恩师。他让我在陡坡拐弯时,尽量夸张地做出猴子捞月亮式的姿势,动作难看却保障安全。
等到独自上了意大利北部多洛米蒂山区漫长的中高难度红道时,我就以这样的夸张姿势,气喘吁吁着一段段滑了下来,并一天天提高了技艺和自信,直至如今能轻松拿下北美那些高级黑道。
当然,只是会滑而远非高手,可能让我远离了某些危险。科罗拉多阿斯彭和北海道新雪谷那些非机器压雪的双黑道确也上过,虽不至于摔成个雪球,但也因完全不适应松软粉雪,而深深陷了进去,拔出腿板一次后,就已精疲力竭,看着无边的雪道和死寂的四周,产生无力的绝望感。
因此,以我八年的雪龄回看安全问题,从自己能做到的首要就是,尽早请专业教练!如若是第一次到滑雪场,确实可以坐几次魔毯,在练习区自己转转,先看看自己是否对滑雪有兴趣。有的人对速度有天然的恐惧、对摔倒会产生巨大的心理阴影,那可能就此打住,滑雪运动与你无缘,也就没必要再花钱请教练。而如果确认自己来了兴趣,教练就是进步最好的阶梯,我本来运动平衡能力就很糟糕,加上自己瞎摸着玩了好几年,既糟蹋了钱又浪费了时间,也对还没滑过的朋友们开玩笑说,“你滑6次等于我滑60次”。
其次,对朋友和家长劝说的“不要怕摔倒”存疑。虽说,滑雪摔倒是常态,而且非常可能不摔确实学不会,但也要看在什么样的坡度和环境下摔,以及是主动的会摔,还是被动的意外跌倒。主动的后仰或侧翻,与被动的前滚,对身体的伤害程度是绝对不一样的。而且重摔常出现在坡度并非那么大、注意力变得放松的情况下。
我上个月就曾在伊朗北部Dizin雪场的一处平缓面条雪道上,失去重心飞了出去,记忆中这是多年来第一次前滚惨摔,一时感到胸闷,甚至怀疑器官内脏遭到重创。时时保持警惕,并在失控时抓紧时间侧翻,这对儿童尤其重要,因为他们的自控能力本来就较成年人弱得多,父母对进步的着急期待和一些错误的鼓励,更可能加剧他们对速度的无意识。
再次,就是拍照取证。因为天气过冷、风速过大,雪场的监控设备常常都无法工作。这时候可能就得自己留心,多拍点警示标志和防护网等设施,甚至门票和索道卡,以防遗失。当然玩瘾当头,绝大多数人都不大可能去做这种事,那么你出发前发朋友圈炫耀的照片、捆绑在身上头上的GoPro可能就等于是“行车记录仪”,在摔倒时有可能会留下周边环境的宝贵影像。
另外,滑雪等于开车,虽然不需要“滑雪照”才能上道,但最好学习一些责任关系。比如,因第三人行为造成他人损伤的,由第三人承担侵权责任;管理人或组织者未尽到安全保障义务的,承担相应补充责任。这可能会体现在坡度高处滑雪者高速撞向低处滑雪者的情形下,前方雪客应具有雪道优先使用权,如若被撞,后方应承担追尾责任。
再比如,和高速公路危险路段一样,雪场也应该在陡坡、陡坡到缓坡过度段、侧方崖壁等部分,做足防护网、防护栏等安全保障设施,并通过醒目标示和雪场广播,随时给予充分提醒。摔伤的雪客也有权质疑雪场安全保障的充分程度。
我们常看到从陡坡到缓坡部分的“减速”提醒标志,以及较窄雪道两侧有弹性的防护网。不过没有谁能保证标志不会被冒失的滑雪者撞翻撞歪,防护网不会不知怎么的开了个口子。
我曾在万达长白山滑雪度假区快接近终点处,误入一片未经压雪的坑洼之地并摔倒,雪场救护人员上前帮忙扶起后质问,“你干嘛要从这里走?”我辩称,“你们的指示牌肯定被人撞歪了,方向指到了这边。”
可是对于防护网的密度,甚至是否设立,雪场之间还有着不同的态度。北大女博士罹难的万龙雪场腾龙道,与旁边的树林之间就从没设立防护网,因为滑雪高手们有着穿越树林的需求,而且林间滑雪本来也是一种项目,而不止是《林海雪原》赋予的浪漫想象。
而包括留学生出事的加州大熊湖在内的大量北美雪场,压根没有护栏。我不理解美国人这么规划的初衷和法律依据,又或者是因为完善的保险制度,让流淌在血液中的自由精神不容护栏耽误?
可见的其他例子,是包括大峡谷在内的最著名景区,也几乎全没护栏。而在爱尔兰野性大西洋之路最著名的景点莫赫悬崖,甚至连安全警示都没有!景区或许认为那是破坏壮阔风景完整度的多余摆设,是想不开到此轻生,或是嘚瑟自拍不慎摔落,全是自己的责任。
而事实上,景区也确实对这些隐患不予阻拦,几年前,当创造经济增长奇迹的凯尔特小虎随着经济危机而变成病猫时,有过一些投资房地产失败的国民,从莫赫悬崖顶端告别人世。
滑雪始终还是一件高危运动,美国统计过21.3万因户外运动造成的非致命创伤,单板滑雪独占鳌头,比例高达26%,双板滑雪以11%紧随其后。
随冬奥会迟迟而来的中国滑雪热,也开始在近年来带出越来越多的安全事故。除了希望雪场加强安全保障措施,更多的防护工作还是得从自身做好,毕竟绝大多数的我们,都不可能成为追求风驰电掣的专业运动健儿,那么还是寻求点有那么些小刺激的赏雪吧,能够随意控制速度的感觉,也很有成就感。
(本文原标题:《滑雪安全,比雪场保障责任更大的,是自控能力》)
·END·
大家 ∣ 思想流经之地
微信ID:ipress
洞见 · 价值 · 美感
※本微信号内容均为腾讯《大家》独家稿件,未经授权转载将追究法律责任,版权合作请联系[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