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那一座城
城市塑造了我们,我们一起探秘城市。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51好读  ›  专栏  ›  那一座城

广州丨高考才结束,我就怀念起了我的母校。

那一座城  · 公众号  ·  · 2017-06-09 08:19

正文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


高考结束的铃声响起

站在母校的门口

你是否还记得

那些年

那些人

那些事?


暖风吹过的季节

天空清澈如洗

站在教室的窗口

与操场上的你招手

青春的脸,灿烂地开


有过青涩

也有过芬芳

有人吟诗

也有人歌唱


(供图/东山培正小学)


校园,一个关乎成长的地方。从书院到名校,书香弥漫的越秀,漫步其中,总能找到青春的悸动。每个学子都会有一个和校园相联系的梦和记忆。今天的“壹号见”,一起来听听他们,永远的校园。


古韵焕焕,润今朝桃李芳

——广州市第三中学



珠江边,阳光洒在骑楼下那条悠长的走廊,听着手拉车载着商品在坑坑洼洼的路上发出“咔哒咔哒”的声音。踱着轻快的步伐,便来到广州市第三中学。面对这座百年老校,你或许需要一双善于过滤的眼睛,去探索,去发现,才能感受那斑驳的表面下,散发着历史的气息。



百余年前,圣心书院和明德女中,已相伴在广州的圣心大教堂旁。这两所学院,看尽晨曦日暮,叹罢战乱与阴鹜,而今,发展中的三中,仍保留有学院的遗迹。



青瓦白墙,不经意间流露出端庄娴雅的气息,这便是明德女中所遗留下来的明德楼。三层高的古朴建筑,现被用作艺术科的教学地点。飘渺乐音,拨动了岁月静好的思绪;略显斑驳的砖墙,道出她所经历的苍凉与风霜;百余年历史的陈酿,唤醒莘莘学子心胸中的热血。


(供图/广州市第三中学)


生态园中,鱼儿在小池塘中嬉戏,荡起点点涟漪。氤氲的水汽,让校园更加静谧。鸟语花香的生态园中,还矗立着一座烈士雕像。那便是杨殷烈士,雕像中烈士深邃的目光注视着三中,也注视着这片曾洒满鲜血的热土。在这种氛围中,我们在放松心情的同时,也不忘“勤俭仁爱敏毅忠诚”的校训。



漫步在宁静的时间长廊中,日影在日冕上不停旋转,漏箭随刻漏的水面浮涨,时光显得如此冗长,使人不觉它在流淌。



“唔该,一只鸡肶!”利用课间的间隔,在校园旁的铁窗买到那只尚余温度的鸡肶,满足饿坏的肚子。“快d翻去啦,仲要上课噶!”,“系咪老师又拖堂啊?喇,好拎翻去慢慢吃啊。唉,顺便给多条菜你啦!”肥姨总是那么亲切,那么懂我们。后来,洪记结业了。这间有着二十年历史的小卖部,承载了一代又一代三中学子的无限回忆。



“晶莹绿草沐曦泛青,参天榕树散枝成阴,静靠走廊仔细聆听,远处小鸟一阵轻鸣。”红砖绿瓦,繁春四季,以及那抹随处可见的红白蓝,是三中的独好。绿茵场前,碧蓝的天空,迟缓的白云,大气的红楼,同样的红白蓝,在我们年轻人的身上,是古朴典雅气质的传承,双臂展开,犹如即将遨游天空的雄鹰。 (文/三中学子 黄以桦、练嘉莹、郑子顺、李倩薇)


东山钟灵,四季毓秀

——广州市第七中学


(供图/广州市第七中学)


七中坐落于东山老城,东山的古朴与活力、沉静同热情在这里水乳交融,融就了她别具一格的景色与风骨。青春的一年年在这里过得飞快,春夏秋冬,七中的红墙绿瓦、一草一木和莘莘学子总能给我带来全新的惊喜和别样的感受。


(供图/马力)


阳春三月,枝上的黄叶才刚落尽,新长出的嫩枝便耐不住寂寞,悄悄吐露一点绿意。耐不住沉寂的又何止是树,七中学子们早已摩拳擦掌,筹备着一年一度的Seven Stage。这个舞台是七中的特色之一,唱歌,街舞,寸尺方台被玩出了花样。从这里,曾经走出享誉中外的“电影皇后”,从这里,还走出过坊市皆知,让年过六旬的阿伯仍念念不忘的七中管乐队。



随着Seven Stage的落幕,火热的夏季强势降临。树木的叶早已长得宽大,走在操场上,不时被从天而降的“小蹦豆”袭中,树好似也有自己独特的语言,一颗颗果子充当了信使的角色,将树的低语呢喃交付给它脚下的土地。



火热的盛夏,滂沱的暴雨,意味着毕业季的来临。高三楼的气氛此时总是格外的凝重,七中学子们有着坚定的意志,也不乏初生牛犊的自信,悠久而辉煌的办学历史就是我们引以为豪的底气。从晚清走到今天,七中一直是治学的先锋,院士、医者、飞行员,这里走出过数不胜数为国争光的杰出英才。


(供图/丁戈)


送走了又一届毕业生,七中迎来了新的学期。金秋十月,在这里是名副其实的。一株株古树褪去了绿意,被秋风染成了金黄。然而,秋不仅是沉静的,也是喧嚣的,最受欢迎的校运会如期而至。这个全校总动员的盛会,从筹备期始便独霸学生论坛的头条。从开幕式开始,热闹就拉开了序幕。每个班身穿精心设计的班服,在主席台前表演排练已久的节目,短短的入场式成了多少人美好的回忆。



秋匆匆过去,南国短暂的冬季还是来了。走在空旷的操场上,北风呼啸着灌进领口。由远及近一阵扑拉拉的翅膀拍打声传来,不知是哪户人家在放飞家养的鸽子,给沉闷的冬季添上了生动的音符。白鸽,长天,绿瓦,红砖,构成了七中独特的冬日景色。



和冬季一起来的,还有七中的校庆日,这座百年老校不知不觉中又度过了一年的风霜洗礼。这一天并不盛大,却无比温馨。形形色色的人们就像用幻灯片将校史馆内的老照片放映出来,一届届学子,他们铸就了七中的历史,成为了它深厚传统的一部分。



走过两个甲子,七中孕育了丰富的历史底蕴,但她的步子仍然那么轻快,那么有力。钟灵七中,她一定能走得越来越稳,越来越好。(文/七中学子 陈嘉睿)


榕树叙情深,弘毅而致远

——广州市越秀区朝天小学



蜿蜒珠江,灵秀五羊。走进越秀区辖区的光塔街,就能看到一座矗立的圣洁白塔,风情独特。古塔之旁,丰碑之侧,坐落着一所百年历史名校——广州市越秀区朝天小学。



遥想清末西学东渐之时,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军机大臣、洋务先驱李鸿章奏请皇帝,于1864年(清同治三年)在广州市北大门朝天街创办广州同文馆,成为广州最早的外国语学校,也是广州第一所近代新式学校。风风雨雨一百五十余载,数易其名,依然熠熠生辉者,唯我朝小也。



学校中央三棵苍翠菩提古榕,屹立不倒而亭亭如盖,将逾三百之树龄见证了朝天小学的前世今生,诉说着一家教育机构对育人使命的坚持,述说着“敢为天下先”的信念,弘毅而日新。



漫漫征程之中,不忘初心。想当年,一群青春飞扬的青少年,于茵茵绿榕之下,瀹其智识,练其艺能,成为祖国栋梁。看今日,坚毅如苍天大树,日日更新,以至真至善至美之心阐释着对广阔世界的不懈追求。



不朽的办学理念在岁月的琴弦上弹奏铿锵的乐曲,礼仪教育、琴棋书画彰显其传统性;民乐、围棋、语言艺术(粤语讲古)、民间体育等突出其地域性;同文馆的外语学习、对外交流及当下的国际教育理念体现了其开放性。



黑发积霜织日月,粉笔无言写春秋。从民国之后的一百多年时间里,学生校友成就斐然,以专业技术人员居多,遍布世界各地各行业。多少次魂牵梦萦,旧人终去,老树斑斑,光荣和梦想却从不因岁月之河的冲刷而模糊零星。



“朝阳照射着巍峨塔影,春风吹绿了秀丽园庭。我们年少一群,心连心手牵手,跟着慈祥的师长向前行……”悠扬的旋律,穿过枝叶繁茂、苍翠浓郁的百年古榕树,在校园里欢快跳跃。


走过的是历史,迎来的是朝阳。(文/朝天小学 郭晓静)


红墙绿瓦,光影岁月

——广州市越秀区东山培正小学


(供图/东山培正小学)


东山培正小学已逾两个甲子之余,光影岁月中,历经战火与和平,挺立东山,以悠久浓郁的粤韵展现共和国新教育的风姿。



行走在民国气息浓厚的培正路,仿佛走回百年的时间轴上。走上约二三十米委婉柔和的小坡路,那明媚的红墙绿瓦就在道路转角的红棉花中静静矗立。走近几许,就可以听到酥软的广府童音,悄然穿过时光勾动着你的耳蜗:“培正培正,至善至正,培后进兮其素志,正轨道兮树风声……”


(供图/东山培正小学)


信步在东山培正小学的校园,校史大道就是一条时光的线条。从1889年广州浸信会华人和平信徒在广州开办书塾,并于十一月廿八日通过办学议案,定名“培正书院”开始,校名数度变更:“培正书塾”“保安街小学”“东湖街小学”……一个个变迁的校名,记载着广府人求知办学的轨迹。l984年,复名为东山培正小学后,百年书香学府重新焕发新姿,诉说着培正小学百年优秀传统的继往开来。



相互辉映的“善正楼”与“格致楼”,是培正小学的底蕴沉淀。建于民国初期的“善正楼”,是培正一门八校中现存历史最悠久的建筑。一楼的“善正堂”,仿明清式木质桌椅有序安放,斑斓的光线透过五彩的广式满洲窗投映在地上,像在地板上旋转着若干跳动的万花筒,灵动生色。每有校友归宁,总喜欢在堂内细赏洋溢墨香的岭南画派的花卉与书法珍品。倚在临恤孤院路的一侧窗边眺望东山依稀熟悉的一房一树一花,畅然回味求学生涯的甘苦。


(供图/东山培正小学)


莘莘学子们最喜爱的以校色红蓝二色命名的小广场上,一棵百年老树上的枝条正在抽青,遒劲枝丫间可见一个小小的圆形鸟巢。清晨,金色的阳光透过树叶点点映照在幼鸟的羽毛上,清脆鸣声响起,常常引得热爱动物的小学生们在树下仰头翘望。树上鸟儿翩飞,树下人儿乐而学已,足球、篮球、武术、跆拳道等精彩纷呈的各色活动常常使孩子绽开阳光自信的笑脸。


凝视这座最具广府气质的学府,深具岭南风格的“志远亭”那中式琉璃瓦飞檐,依旧在风雨的洗刷中常新,跃然绽放在三维时光的轴上。


(供图/东山培正小学)


传统与现代,传承与创新,穿越百年时空,取中西文化之精华的东山培正小学立于岭南,走向世界。(文/东山培正小学 罗笑)


融和教育,回味无穷

——广州市回民小学



广州市回民小学所处越秀中心,四周被越秀书院群、六榕寺、怀圣寺等名胜古迹簇拥。她的前身,是光塔寺内的清真小学。广府文化和其他民族特色文化的汇聚,造就了她民族融和的风格,就如商承祚老先生书写的校名一般凝重典雅。


(供图/广州市回民小学)


别看校名叫回民,这里有来自11个民族的学生,回族、维吾尔族、东乡族、哈萨克族、土家族、汉族……每逢节日庆典和大型活动,少数民族的孩子都会穿上特色服装。选一种最喜欢的少数民族服饰,用环保材料制作,穿着来参加开学礼。孩子们乐开了花,找资料,做“战袍”。盼望着,盼望着,终于盼到开学。黎族短裙,朝鲜族的大蝴蝶结,逛花街买的满族头饰,回族最爱的衣裙……在他们心中,民族的就是美丽的。


(供图/广州市回民小学)


六一儿童节,操场上人声熙攘,绿白相间的教学楼在阳光下格外鲜艳。舞台上的街舞表演点燃了孩子们的热情,没想到,街舞的主角——哈萨克族的大男孩,和伴舞的小伙伴根本没有排练过。这是一个临时起兴的节目——配合却那么默契。


崇尚武勇,这是回族的民族性格。回族武术的内涵,在回小发扬光大。 不管春夏秋冬,严寒酷暑,到了训练的时间,篮球场上集合了一到六年级的武术队员。不管是奶声奶气的“哈!嘿!哈!”还是威势初显的拳脚刀棍,都让人感叹:自古英雄出少年!



民族团结是什么?在孩子的眼中,是穿上绚丽夺目的民族服装,是分享风味各异的特色食品,是和小伙伴玩有趣的地方游戏,是和不同民族的孩子成为朋友……



回民小学带给孩子的,是可以触摸的,可以回味的民族文化融和的精彩。(文/广州市回民小学 杨慧怡)


更多详细内容敬请关注《中国国家地理》(繁体版)2017年5月刊。

本期加盟摄影师


司徒志文


喜爱民俗人文风情、纪实摄影创作。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广东省摄影家协会会员,广州市摄影家协会会员,广州工人摄影协会副秘书长。


1986年开始涉足摄影,作品多次在中国摄影家协会主办的全国摄影比赛获奖,在省市级摄影协会主办的摄影大赛中先后获金、银、铜、优秀奖,多幅摄影作品由广州市档案馆收藏。2013年、2014年和2016年受聘于香港路华越野四駆车会,担任唯一摄影记者。



郑树强


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广州市摄影家协会飞翔专业委员会主席,《广州日报》飞行摄影俱乐部会长。从事摄影创作四十多年,擅长风光摄影、体育摄影,在国际、国内各种摄影赛中屡获大奖,曾多次获得全国摄影十杰称号。


版权声明:【壹号见】专栏图文版权归“广州越秀发布”及《中国国家地理》(繁体版)杂志共同所有,如需转载,请与“全景传播”联系。




加微信号: nayizuochengg 加入 「那一座城」 读者会

合作咨询QQ: 3159178733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