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一共看了238部电影,其中新片将近100部。
我从中选出了今年的十佳,标准只有一个:
不俗
。
我不会选那些把一个相对成熟的套路,玩得很娴熟的作品;相反,我会选一些很有新意的作品,不保守,不妥协,有自己独特的美学坚持和艺术表达。这样的作品,是电影的希望。
以下是我的2017年度十佳,排名分先后。
No.10 《脸庞,村庄》
脸庞,村庄,两个看似毫不相干的词汇。
正如这部纪录片的两个主角,
年近90岁的法国新浪潮祖母阿涅斯·瓦尔达和34岁的街头艺术家JR
,他们决定开上小车,穿越法国的乡村,去履行一次次毫无计划的偶遇。他们要遭遇那一张张早就等在那里的脸庞,并把那些脸庞印在乡村的墙壁上。
就像这样:
人的面孔和建筑的表皮交织在一起,就像岁月的轮廓和时间的斑驳之间的一次对话。
印象最深的,是他们把瓦尔达曾经的摄影作品——一个坐在海边沉思的男孩,印在了海边的一块巨石上。光贴这张画,他们就用了整整一天的时间,可等到第二天清晨,却发现巨石上的画已被潮汐吞没了。一个多好的关于「永恒与一日」的故事。
瓦尔达与JR的这次旅行本身,就是一次行为艺术。
他们走过一个个乡村,偶遇了一个个有故事、有态度的人,然后把他们的故事化作肖像,印在不朽的建筑上。
直到最后,他们来到了法国新浪潮的另一位代表人物戈达尔的门前。
这是一次事先约好的聚会,可是,戈达尔却失约了。只留下紧锁的门和两行手写的文字。
门上写着:“在杜阿尔纳纳镇,走近蓝色海岸。”
杜阿尔纳纳镇,是瓦尔达和丈夫雅克·德米、戈达尔经常聚会的餐厅名字,瓦尔达说:“戈达尔的意思是,想念我,也想念雅克。”
戈达尔似乎在用这种方式告诉瓦尔达:
其实不必相见,因为我们已经有最好的记忆相伴。
就像瓦尔达和JR这一路上偶遇的那些人,注定从此天涯两别,但没关系,你看,那永恒的墙壁上,已留下了他们不朽的脸庞。
No.9 《鬼魅浮生》
一部亡魂视角的悼亡片
,悼念一段逝去的爱情。
爱情的死,是因为人的死。没有正式结束,也没有好好告别。
所以C留在了那间房子里,陪在M身边,与其说是等她回来,不如说是等待真正可以离别的时刻。
我们看从前的电影,总是更关注一对情侣中活下来的那个人,是如何放下和前行的,而这部电影关注的,却是死去的那个人。
活着的人,还有未来;而死去的人,却只有过去了。
当死亡为一切画上终点,他的生命只剩下单向的回溯。他没办法用一个新鲜的未来去掩盖过去的伤痛,他只能愣愣地沤在过去里,期待解脱。
这真是一部比《海边的曼彻斯特》还丧的电影啊。
点击阅读影评:
死亡是一条河,两岸的我们都寂寞
No.8 《嘉年华》
告别童真的方式,有很多种。
《童年往事》里的阿孝,在目睹了父亲、母亲、祖母的相继离世后,他的童年也跟着结束了。
《阿玛柯德》中的费里尼,看着自己暗恋的女人和别的男人结婚,于是这场喧闹的婚礼,也成了他伤感的成人礼。
《蝴蝶的舌头》里的Moncho,冲进了游行的队伍,捡起一块碎石,扔向了远去的囚车。镜头停在他因嘶喊而狰狞的脸上,那比成人还要可怕的懵懂的脸。
《一一》里的洋洋,看着眼前的大人们,辗转于世俗与情欲之中,一去多年。在葬礼上,他对死去的婆婆说:“我觉得,我也老了......”
而在影片《嘉年华》里,小文的童真,并不只是被一个成人的强暴,生生夺去,
她的童真,更是被一次次来自成人的再度伤害,践踏得体无完肤。
应该说,《嘉年华》是一部很不一样的女性电影。
看过本片,我不禁想起《少女穆谢特》中的一句话:
对于一个14岁的少女来说,死亡和成为女人是两件很空洞的事情。
空洞,多么准确的语汇。
空洞是无法描述的,也无法感知的。它只是等着被填满,并注定带着血味。
影片中的两个女孩小米和小文,从未谋面,联系着她们的是两件事:一是强奸案,一是梦露的雕像。仿佛在诉说着所有女孩的遭遇,
在对女性魅力充满向往的同时,又在遭受着各种不同形式的压抑和毁灭。
最终,小米挣脱了。她骑上车,奔向远方,眼前是倒塌的梦露雕像。曾经,她在沙滩上看着竖立的雕像,望着梦露的裙底,而此刻,眼前仍是梦露的裙底,只是雕像已是躺倒的姿态。
那是某种物化符号的倒塌,却也是一个女孩,站立起来,成为一个女人的象征。
No.7 《八月》
我特别希望看到更多的国产片,能够真实地再现日常生活的味道。
我们总觉得想象力是高级的,虚构是更难的,写实反而容易。
错了,其实写实才是难的。因为现实就在那里,容不得篡改,也无法肆意的发挥。
你得营造一种真实感,还得让所有人相信,那就是真实的。多难!
在我看来,
《八月》的好,就好在真实。
那真实,让你能闻到夏天温热潮湿的气味,也能让你在八月里,就真切地体会秋天离别的预感。
影片借男孩小雷的眼睛,目睹了自己家庭的变故,并从这个小家庭的离别,一寸寸蔓延出了一个时代的悲情。
那么日常,那么波澜不惊,一切就在柴米油盐里,夫妻争吵中,随风而逝。
这才是生活本来的样子。
当我们身在生活中,很多时候是不自知的,你会被时间麻木,会被某种惯性左右,就像剧中人那样。
而电影,给了我们一个旁观生活的机会,你可以抽离出来,站在一个稍远的地方,看看生活的样子。
噢,原来一家人是这样吃饭的,原来大人们的争吵孩子都听得懂,原来时代的变化就是这么轻易地改变了普通人的生活,原来一张偶然的全家福很可能是一个家庭的最后一张。
分别总是在《八月》,回忆是思念的愁。
点击阅读影评:
“长出来又衰败,花开过,成尘埃”
No.6 《一念无明》
又一部关于
PTSD(创伤后遗症)
的电影。
影片讲述了躁虑症患者阿东,病愈后,试图重返社会,却遭遇了重重打击。
和影片《海边的曼彻斯特》一样,本片在讲述中不断通过闪回的方式,向我们交代了导致阿东患病的原因——那次母亲的意外死亡。
这些闪回的片段,将阿东和母亲相处的细节,将母亲的怨恨和阿东的委屈,都做了细腻的铺陈。那些无奈,那些牵绊,我们都看在眼里。
可别忘了,这是电影啊,现实是怎么样的呢?
现实是,这些「痛」是永远不会被人看到的。
它们只是阿东一个人的「痛」,后来又成了他的「病」。
而在别人看来,
其实没有「痛」,只有「病」。
这才是每次从闪回片段回到现实生活里,最令人心碎的地方。
一念无明,是佛家用语,指因蒙昧愚痴而升起的执念。更通俗点讲,就是偏见,是
想当然的偏见
。
剧中的所有人,对阿东都存在着各自的偏见。无论是好友,女友,邻居,父亲……通通如是。
而影片克制的,并没有为这份「想当然的偏见」提供一个「想当然的解决方法」,甚至到了影片最后,当阿东和邻居男孩坐在天台聊天时,男孩的母亲冲上来大喊着“儿子,快过来”的时候,阿东的父亲也在喊着“阿东,你可别干傻事啊。”
现实就是这样,没有人能真的理解你的痛处,哪怕是最亲近的人。
就像阿东和男孩的对话:
男孩问:我们养的花,为什么都死了?
阿东说:因为环境不好啊,不适合这样的花生存。
男孩:那我们就把环境变得更好一点啊。
阿东没有回答,他只是摸了摸男孩的头,笑了笑。
那份笑容里,有心酸和心疼,也有释然和坦然,因为他知道,
无力改变的东西,更需要某种平常心,才可以消解。
No.5 《母亲!》
每年,都会有一部建立在庞杂的隐喻系统之下的烧脑电影,来挑战我们的智商。
去年是《哭声》,今年是《母亲!》。
如果说《哭声》的问题,在于才华撑不起野心,也在于每种解读,都能找到使之破功的bug,
那么《母亲!》的魅力,则在于它禁得起不同角度的解读,且都能自圆其说。
这当然很不容易。
创作不易,观看也不易。
所以这部电影,并不对所有人敞开大门,相反,它的门很隐蔽,甚至长得都不像个门。
可一旦你发现了那道暗门,走进去,必然会有如获至宝的感觉。
本片的剧情,其实特别简单。
讲了一对老夫少妻的生活,不断被陌生人闯入,直至分崩离析。
表面上看,不过如此。细究之下,暗藏玄机。如果从女主的视角代入整个故事,你会看到一个女人的爱,是如何在一个男人的漠视下,一步步消耗殆尽的;如果从男主的视角代入,你会看到一个作家是如何找寻灵感,创作,被世俗与商业讹诈,又在另一次灵感的迸发中重生;如果你采用上帝视角,会发现,巧了,它真的讲了一个关于创世的故事…
总之,看这部电影,一定要准备好迎接这些挑战。拨开迷雾,你会乐在其中。
No.4 《暴雪将至》
每每看完一部牛逼闪闪的导演处女作,我都要大骂一句TND,来宣泄内心的嫉恨。
享受过这种待遇的,有萨姆·门德斯的《美国丽人》,彭浩翔的《买凶拍人》,马尔蒂·黑尔登的《横风之中》,毕赣的《路边野餐》……最近的,就是这部董越导演的《暴雪将至》。
很多人都说,它太像《白日焰火》了,是的,这也是它不能获得更高名次的原因。
但另一方面,作为一部导演处女作,
《暴雪将至》又是那样完整,那样有力量,这是不容忽视的。
影片以上世纪九十年代末的下岗潮为背景,近年来,关于这段历史的影片不少,如《铁西区》《耳朵大有福》《钢的琴》《八月》……
而《暴雪将至》将这一题材装进了犯罪类型片的框架里,讲述了一个中年男人的「个人奋斗」是怎样被「冰冷的体制」生生憋回去的。
主人公余国伟,某小城炼铁厂的保卫科干事,他渴望破获一起连环杀人案,从而调入体制内,成为一名真正的刑警。
可最终,事与愿违,空负一身才能的他,下了岗,丢了情人,一再陷落,直至万劫不复。
他无非是要为自己挣得一个身份,可在大锅饭的年代,吃小灶,却只能是部分人的特权,你再有能力,也无济于事。
直到影片最后,十年过去,余国伟再次回到工厂,正在喂狗的看门大爷对他说,“我在厂里这么多年了,怎么不认识你?”
原来,人的失忆,正如一个国家的失忆。而那些活在被遗忘的记忆里的人们,就像那几条争抢食物的狗一样,可以被国家豢养并随时遗弃。
本片最大的亮点,在于「压抑氛围」的营造。
如钢铁般坚硬又冰冷的小城,阴雨连绵,人们穿着黑色的雨衣,半遮着脸,从工厂的大门涌出。
余国伟逆着人流,闯进去,迷失在千人一面的人群里。
他注定无法找到真凶,也注定找不到自己。
No.3 《不成问题的问题》
看《不成问题的问题》的片头,演员表以黑底白字的方式一排排的出现,很自然会想起中国的老电影,想起令人难忘的《我这一辈子》和《小城之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