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在能源资源开发领域迎来里程碑事件。
昨天(5月18日),国土资源部部长、党组书记、国家土地总督察姜大明在南海神狐海域蓝鲸1号钻井平台宣布:我国南海神狐海域天然气水合物试采成功。
此次试采实现连续8天稳定产气,平均日产超过1.6万立方米,累计产气超12万立方米,实现了预定目标。
中共中央、国务院在贺电中表示,这是在掌握深海进入、深海探测、深海开发等关键技术方面取得的重大成果,是中国人民勇攀世界科技高峰的又一标志性成就,对推动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具有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国土资源部部长、党组书记、国家土地总督察姜大明(左一)在试采现场。
但在汽车领域,东风汽车公司原副总工程师程振彪早在2008年8月撰文《我国清洁替代燃料汽车技术发展战略的选择》建议大力发展天然气汽车,并开发可燃冰资源。
程从事汽车情报研究40余年,是汽车行业乃至全国最早积极推动新能源汽车发展的倡导者之一,上述文章刊发于《东风及行业发展研究文集》。
今天早上,程振彪在给本刊记者发来的微信中这样写道:“ 此次中央贺电可燃冰开采成功,其意义深远。其实,它不亚于我国当年爆炸原子弹。我在2008年8月写就的《我国清洁替代燃料汽车技术发展战略的选择》是从汽车的角度讲的,实际上它关乎我国解决能源危机,环境污染之大事。”
天然气水合物就是通常所说的“可燃冰”,因外观形似冰雪,遇火即可燃烧而得名。其主要由水分子和烃类气体分子(主要是甲烷)组成,形成环境异常复杂,需要合适的温度、压力、气体饱和度等条件,主要存在于海底地层中或陆地冻土带内。
作为资源量丰富的高效清洁能源,可燃冰是未来全球能源发展的战略制高点,而中国在世界上首次实现海域泥质粉砂型可燃冰的试采,无疑是我国能源开发领域的大事件,在应用层面,对天然气汽车的发展也是一大利好。
▲此次试采实现了连续8天稳定产气,平均日产超过1.6万立方米,累计产气超12万立方米。
可燃冰中的甲烷,既是人们日常煮饭时用到的天然气的主要成分,也是天然气汽车动力来源的主要构成物。1立方米可燃冰释放的能量相当于164立方米天然气。
中央电视台在报道中举了个生动的例子:若天然气汽车一次加100升天然气能跑300公里,那么加入相同体积的可燃冰,这辆车就能跑5万公里。
程振彪在文章中就曾写道,“可燃冰”延长了天然气的使用寿命周期。我国于1997年开始对可燃冰进行勘探调查,2007年5月在南海北部首次采样成功,证实和确认在我国南海北部地区蕴藏着丰富的可燃冰资源,初步估计储量相当于我国陆上石油总储量的一半左右。
可燃冰是在高压、低温等条件下形成,一旦失压,或者温度升高,体积会急剧增大,而在海底,若钻孔密封不好,大量海水灌入,可能造成大范围的失稳、出砂,大量的温室气体逸出,甚至引发海底滑坡和更大灾害。
▲天然气水合物就是通常所说的“可燃冰”,因外观形似冰雪,遇火即可燃烧而得名。
开采难度极大是利用可燃冰的第一道难题,《天然气地球科学》编辑部主任、研究员郑军卫总结道,关键还是钻井技术,能保证有序、平稳、连续地出天然气,就是大的突破。
保守估算,世界上可燃冰的资源量也十分丰富,其所含有的有机碳总资源量相当于全球已知煤、石油和天然气总量的2倍,因此,也被看作是人类后石油时代的主要能源之一。
程振彪在文中引用的非正式研究曾报告预测,可燃冰大规模的商业化开发有望在2020年前后实现,目前来看需要的时间可能更长。但是可燃冰作为我国能源战略的又一种选择,也不失为汽车能源良好的选择。
▲从事汽车情报研究40多年,同时作为汽车行业乃至全国最早积极推动新能源汽车发展倡导者之一,东风汽车公司原副总工程师程振彪对于此次试采成功评价很高,而早在2008年,他就认为可燃冰的发现将使天然气汽车发展前景更被看好。
在调查了解实施全国清洁汽车行动中推广燃气汽车的成绩与存在问题时,一些用户曾向程振彪反映,由于气源紧张,原先已投入运营的天然气汽车现在也不得不停下来。
他认为该问题的发生,从表面看是我国天然气供不应求,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天然气汽车的发展。但本质上,是因为没有把发展此类汽车上升到关乎我国汽车产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高度上来认识。
此次试采的成功,为今后继续不断的增加天然气开采量奠定了基础,而对于市场上的供需矛盾程振彪也给出了建议:一是合理调整天然气消费结构,以合适的替代品供应天然气消费大户,从而置换出相当大的份额用于汽车;二是建立广泛而比较稳固的天然气国际供应体系,确保国内市场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