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便身处动荡的当下,也很难想象截然不同的未来。各国的国运确实会改变,而且变化通常很剧烈。政治是会产生后果的。因此,我们应当创造性地思考这些后果可能是什么,以及那些将亲身经历这些后果的人们会如何评价我们。
作为一名惯于从长远角度研究增长与停滞的经济学者,我可以想象自己在2050年如何回顾美国历史。当然,故事还未发生,但它的走向可能大致如下。
“美国世纪”难维持
美国的衰落发生得很突然,令人始料未及。20世纪是美国的世纪,而在21世纪头几十年里,美国更是看似势不可挡。随着美国在人工智能(AI)领域取得领先地位,其经济看起来很稳健,注定会超越仍未从2007年至2009年金融危机和新冠疫情中走出来的西欧对手。因此,当美国经济在21世纪30年代初停止增长甚至落后于欧洲时,大家都颇感意外。
历史学家和记者们会争论到底发生了什么。有人聚焦于唐纳德·特朗普在第二个总统任期实施的经济政策:对盟友加征的关税最终引发一场全球贸易战,削弱美国制造业,并导致通胀飙升。此外,为美国企业和高收入人群进一步减税,导致本已高达36万亿美元的联邦债务增至逾50万亿美元。
还有人认为,在特朗普第二个总统任期出现的“政府-科技复合体”才是罪魁祸首。由于政府取消对人工智能和加密货币的一切监管,而且司法部宣布不会施加任何反垄断压力,科技行业进一步整合,少数几家超大企业主导整个行业。这不仅减缓创新步伐,还诱发2030年的科技行业大崩盘:数万亿美元从美国经济中蒸发,因为人们发现对人工智能的巨额投资大多没有带来回报。
另一派人认为,在美国第46任总统乔·拜登的任期内就出现问题了。在拜登治下,通胀飙升,联邦债务激增,监管变得更加政治化、对企业的约束更多——特朗普承诺将扭转这一局面,但从未兑现。由特朗普盟友埃隆·马斯克领导的政府效率部专注于解雇和恐吓对上届政府持积极态度的公务员。这非但没有改善美国的商业环境和竞争力,反而进一步削弱对腐败的监管力度。
美国世纪的一个重要支柱是该国能以一种有利于本国经济(包括其金融和科技行业)的方式塑造世界秩序。然而,美国退出《巴黎协定》和世界卫生组织,对盟友加征高额关税,再加上北约内讧,促使越来越多的国家不再对标美元和美国金融体系。
“制度崩溃”是关键
但这些都不足以解释美国突如其来的衰落。最根本的原因是美国制度的崩溃。这既是因为早在拜登和特朗普上台前美国就存在结构性问题,更是因为这两位总统的行为粉碎了民众对这些制度的信任。
只有民众信任制度时,国家才会稳定,而当民众认为制度失效时,国家就更有可能崩溃。这就是美国经济突然失去活力的原因。
1980年之后,美国经济基本实现了快速增长,但约半数美国人并没有受益太多。
另一个层面的不平等同样令人不安:亿万富翁数量急剧增加,他们不仅炫富,还对政治和民众生活施加越来越大的影响力。
许多美国人觉得自己失去了政治话语权。调查显示,超过80%的美国人开始认为,政客不关心他们这些人的想法,他们对政府所有分支机构、法院、警察和官僚机构的信任度非常低。
但民众对制度信任不断下降的最重要原因或许是,美国已经严重两极分化,因此越来越难以满足大多数选民的需求。而随着不信任的加剧,对民主制度至关重要的一样东西(妥协)越来越难以实现。
早在特朗普于2016年11月首次当选美国总统之前,裂痕就已显现。从许多方面看,他是那个动荡时代的症状。选民可能容易上当,但他们之所以愿意支持几乎没有从政经验的人士上台,正是因为对现状深感不满,并认为现行体制需要彻底变革。在这种环境下,特朗普很快从症状变成肇因,一再打破民主规范,并拒绝遵守法律和先例对总统行为设定的约束。
因此,在特朗普第二次掌权之前,民主制度就已受到损害,而他再度上台后推行一系列令人诧异的行政令和举措,意在削弱民主制度和解雇不忠诚的公务员,导致局面进一步恶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