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投资银行在线
投资银行在线 Investment Bank Online,一个资本与项目对接的平台,一个互联网金融的探索者和实践者。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产业互联网大视野  ·  火热报名中!第六届中国(三亚)产业互联网 ... ·  昨天  
格隆汇新股  ·  可以抄底了吗? ·  3 天前  
格隆汇新股  ·  可以抄底了吗? ·  3 天前  
鹤城发布  ·  鹤城人省钱了!补贴最新标准→ ·  3 天前  
鹤城发布  ·  鹤城人省钱了!补贴最新标准→ ·  3 天前  
独角兽智库  ·  刘煜辉:怎么看待近3天股市行情 ·  5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投资银行在线

同样是卖!为什么说李嘉诚比王健林高明?

投资银行在线  · 公众号  · 科技投资  · 2017-08-03 10:18

正文

"投资银行在线"是一个资本与项目对接的互联网金融平台,围绕“早期投资、私募股权融资、项目并购退出”提供一站式金融服务。如果您有靠谱的项目,请将商业计划书发送到: [email protected]


近日,李嘉诚的和记电讯发布公告,以将近150亿港元现金的价格出售旗下和记环球电讯有限公司的全部权益,这是一家做固网电讯业务的公司。


这次李嘉诚为了卖和记环球电讯,还采取了竞购,让多家公司组团出价,价高者得。


而根据媒体报道,和记电讯的总市值才135.4亿港元,其中这次卖掉的和记环球电讯,总市值不过百亿左右,也就是说李嘉诚这次是高价50%卖掉了资产。


很多媒体都在解读,但重点放在了李嘉诚又跑了上面,说他出售香港资产的目的是为了加仓欧洲市场,就在3天前,李嘉诚旗下的长实地产长江基建联合发布公告说要收购德国能源,收购价格高达412亿港元。


那么大家猜测,李嘉诚卖掉香港资产去投资欧洲,这不就是继续从中国撤资吗?

 

其实我们先不考虑撤资这个事,单看他卖资产的这个水平,其实就够我们学习很久的。


同样是富豪,李嘉诚在这个时候卖掉和记环球电讯还能溢价50%,而王健林卖掉77个酒店,只卖了200亿人民币不到,被富力给砍掉了差不多一半的价格。


所以高下立判,别看这几年李嘉诚的跟马云王健林他们比逐渐落伍了,但这个老超人的水平却一点都没有退步。


富豪榜上的竞争,只是穷人看着热闹而已,对于人家根本就无所谓。早早的人家就开始卖掉北京上海,甚至香港的多个写字楼项目。基本都是卖了高价。


李嘉诚是感觉到楼市要出问题了吗?这个不好说,但他一定知道,如今写字楼出租已经不赚钱了。


租金收益率在下降。靠租房收钱,已经不如一把变现来的更实惠。至于未来房价还能不能涨,这个对他来说并不重要,因为在这种老狐狸的眼里,资产价格很重要,而流动性更重要。


换句话说,普通人只关心现在能卖什么价,而他们则关心的是能不能卖的掉。


所以对于李嘉诚来说,如果出售地产,一把能够收回20年的租金,那么这个地产项目就已经完成了使命,卖房之后价格再涨他也不眼红,因为房价后面这段涨幅的风险最大。


老李经常说,钱是赚不完的,永远不要试图去赚最后一个铜板。


人家吃鱼只吃中断,只赚属于自己的利润。在他们眼里,利润跟风险是有比例的。

 


熟悉李嘉诚的人都知道,这个老头都是在别人不看好的时候自己玩,在别人一致看好的时候撤离。


1950年他做塑胶花起家,做了10年成了塑胶花大王,然后香港很多人都看到这个东西很赚钱,于是这个领域涌入了500多家公司,到1972年更是冲进来3300多家公司。香港每7个人里面,就有一个是生产塑胶花的。


1960年李嘉诚就不玩了塑胶花了,你们玩让给你们,他果断转行去盖楼。等于把塑胶花的后10年都让给了别人,结果就是赶上了石油危机,在香港做塑胶花的最后大部分都破产了。

 

70年代,中国要收回香港的传闻风生水起,逃港者众多。


大家都没心情再搞地产开发,跟现在欧洲有一拼,你们都卖,李嘉诚就开始抄底了。


那个时候李嘉诚囤积了大量土地和项目,李嘉诚当时的判断就是香港人多地少,别管有多少人逃离,香港回归中国怀抱,中国人也要到香港去,到时候人更多,地更少。


所以肯定发财。所以他就拼命买买买。而且他买的楼不是赚差价,而是靠出租,用租金产生现金流。


之后他买和黄和港灯也都是这个思路,都是现金流资产。价格涨跌都不要紧,关键是每年有钱可以收。这样香港最乱的那几十年,李嘉诚却稳如泰山。


后来马云去请教李嘉诚,老超人就告诉他,做生意就是别管你做多少项目,你一定要有一个天塌下来都赚钱的项目,这个项目足以养活你的所有生意。这就是李嘉诚的智慧。

 

后来,香港确认回归,大陆和香港联系密切了,李嘉诚1993年就去北京拿地盖东方广场,然后他就不停地拿地,在大陆没什么人看好房地产的时候,他就拿了不少地,而他拿地后还不着急开发,就这么放着,有人统计2005年他拿了29个项目到2014年还有三分之二还没完工。


李嘉诚相当于坐等土地升值,另外,也说明他的动作很慢,走的很稳。不像我们某些企业家一下铺个大摊子,然后风风火火几年,最后资金链断裂。


李嘉诚的玩法就是慢工细活。不慌不忙。让外人看了都着急,但他却稳坐钓鱼台。


2014年以后,李嘉诚基本就不在内地拿地了,他已经感觉到贵了。而相反他开始纷纷抛售物业项目。


欧洲买一点,中国卖一点,这边卖出点钱,就都扔到欧洲去抄底。投到欧洲的还是水电煤气这些公用事业项目,还是现金流资产,每年都有收益可以拿。


所以别人慌,他可一点都不慌。经过无数次危机,逃过无数次顶,他太清楚了。冬天来了,手里有粮才能心中不慌,这年头谁手里有钱谁是爷。


如果你没钱了,你的资产再值钱,也没什么卵用了。


看得懂的李嘉诚,看不懂的王健林


2015年,李嘉诚出售内地房产项目曾引发轩然大波,这次王健林出售酒店和文旅资产也如此,而且都被一些人冠名为“别让×××跑了”。


相对来说,李嘉诚2015年的交易比较好理解,就是一次全球视野下的资产和业务优化调整。或者说“高卖低买”,高卖内地房产,低抄欧洲资产。


这也是李嘉诚惯常的策略和手段——以“高卖低买”来驾驭周期,战胜风险,确保业务的稳健和增长。现在的事实也证明,他基本上做对了。



虽然他既没在最高点卖,也不是在最低点买。


事实上,李嘉诚也从来不指望在最高点卖,最低点买,而是趋势对了,大方向对了,就不在乎是不是能多赚一个铜版。


李嘉诚的一个习惯是,如果预感到两年后会有不妙,一般都会现在就采取办法。原因是,等不妙真正到来时,再采取办法已经是来不及了。


就好比炒股,如果你觉得这个股票明天就要大跌,最好是今天就要走掉,而不是等明天跌了再走,因为明天你可能走不出去。


因为有一种跌叫跌停,开盘就跌停,封死跌停。要想跑,会议室都是玻璃杯子碎地的声音。


相比李嘉诚而言,王健林的这次交易则被蒙上了一些神秘的面纱,而且至今有点遮面抱琵琶。


李嘉诚的多元化扩张策略也比较看得懂。


华商韬略专门翻阅了长江实业、和记黄埔最近20年来的年报,简单地总结一下就是:


以投入大,门槛高,需求永固,现金流充沛,市场空间大的基础性行业打底,以投入低,风险高,回报也高的高科技行业起跳。



具体就是,以地产酒店、港口码头、基建、能源、零售、水电交通这些关乎国计民生的最传统的大行业打底,通过这些行业建立永固的江山和现金流与利润,然后去投资投入相对小但回收可能大的最前沿的高科技行业。


一个经典例子是,1990年代,李嘉诚持续用传统业务的利润投入当时最前沿的第二代移动通信业务Orange,一举获得超过千亿港币的收益。


也正是这笔钱,一举夯实了他在香港及整个华人商界的大哥大地位,而且是在长江实业大本营香港经济持续低迷的环境下,夯实了这个地位。


之后,李嘉诚又进一步扩张传统基础业务,以及第三代、第四代移动通信。如今,新一代电讯业务已经成为长江集团最重要的核心业务之一。


与此同时,李嘉诚还投资了包括Facebook、Skype、Siri、AlphaGo的开发者——DeepMind等一系列最前沿的高科技公司,赚到盘满钵满。



但王健林的多元化就不同了,也比较看不懂。


众所周知,王健林有非常大的雄心,甚至有成世界首富,世界首善的雄心。要实现这个雄心,一个基本前提就是要做大生意,超级大的生意。


但王健林的海外业务布局却不是一条通往超级大的生意之路,至少不是一条很有把握的路。


王健林选择的是文化娱乐、体育两大核心,但打开“世界500强”榜单也好,“世界富豪榜”也好,这两个都不是孕育超级巨头的好土壤。


王健林的想法或许是,这些产业,尤其体育,缺少巨无霸是因为行业太分散,如果有一个龙头将分散的产业聚起来,那就美妙了。


但问题是,分散只是表因,为什么分散才是关键?这么多年来,那些产业整并的行家里手,为什么没有把这分散的行业整并起来?


很大一个原因是,相比李嘉诚的传统大行业和高科技,这些行业都难以规模化并且以规模制胜好比影视制作,天大的企业可能也当不住几个人的一个灵光闪现。


除了迪士尼等少数找到规模化路数的,无论是好莱坞,还是足球,搞了这么多年,也就那么大出息,那么点个生意。


而且,文化娱乐、体育,相比李嘉诚的传统基础行业以及高科技,可谓是既缺乏稳定性回报,又缺乏想象力。一句话就是,它是一个超级行业,但却不合适去做超级企业,甚至做不成。


因为,这个行业的意思就在于百花齐放,你搞你的,我搞我的。全球足球俱乐部都是你的,淘宝队踢支付宝队,那不成了马云总能赢?


还有一个,即便搞得成,除了资本,也看不太出万达能做好这些行业的优势。既如此,王健林为什么要这样的生意?


难道是为了娱乐圈的纪委书记?应该不是。


那就是要替中国人在世界舞台争夺软实力?这个情怀应该是有的,但是不是代价太大,还不一定有人领情。


最最想不通的是,万达搞了个网络科技集团,王健林和马云的关系这么好,也跟马化腾、李彦宏有一起烧钱的交情,但他好像始终有点不太重视这些“虚”东西,也从没像李嘉诚投Facebook那样分到科技暴富的一杯羹。




再啰嗦几句,最近有人又在疯狂炒作谁谁谁超越王健林成首富,别太当真,没意思,胡润等干的那个富豪榜可谓最特么扯犊子的一件事。


王健林去年在他们的榜上超越李嘉诚成了华人首富。这才多大会儿,海外累计投资不过两三百亿美元,银行稍微逼逼债就有点受不了了。


但被挤下去的李嘉诚,光在英国就投了超过500亿美元,这两天就又传出消息,他旗下的长江基建正以超过45亿欧元(折合约409亿港元)竞购德国能源管理商Ista。


而截止去年年末,1万多亿总资产的长和集团,债务净额才1400多亿,上市公司之外,老先生还不知藏了多少💰。


你说谁才是真正的首富?


这两天我还一直在想,李先生会不会等到某个时机杀个回马枪,来内地收割收割后生们的“青春”?想了又想,答案是,不太可能。


来源:齐俊杰看财经(qijunjie82)、华商韬略(hstl8888)


申明:文章由本司人工智能大数据分析系统自动抓取全网最好文章内容自动生成,非人力所为,若有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立即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