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者所见最早的清代历书, 是中国国家图书馆所藏顺治三年时宪历。该历首列“都城顺天府依新法推算节气时刻”, 下列每月节气, 继之年神方位图, 然后是“各省直依新法推算丙戌岁太阳出入昼夜时刻”列表, 并注曰“其省直序次悉依北极高度定纬所列”, 即以省治纬度为序。所谓“省直”, 即直省, 系因袭前明用法, 指山东、山西等驻承宣布政使司的省份。该表从先而后, 列有12组总计16个省, 包括: (1) 盛京; (2) 山西; (3) 高丽; (4) 山东; (5) 陕西; (6) 河南; (7) 南直; (8) 湖广; (9) 四川; (10) 浙江; (11) 江西; (12) 广西; (13) 福建; (14) 贵州; (15) 云南; (16) 广东。表末注明编纂原则暨使用方法:“每岁太阳出入昼夜刻分, 前后各有相同之日, 而天体浑圆, 诸方太阳出入昼夜刻分, 又自有不同, 故将刻分相同之日对书于格之上下, 以便省览, 而又明列各省直于首行, 欲知某省某月时刻, 纵横查之即得真正时刻。”此表之后是名为“各省直依新法推算丙戌岁节气时刻”的节气列表, 并注“其省直序次悉依地之经度所列”。该表以高丽为各省之首, 盛京次之, 亦分12组列上述16省, 表末注云:“右节气各有诸方不同之数, 横列于上, 欲知某省某节时刻, 纵横查之, 即得真正时刻。每十五分为一刻, 其省直俱依省城所定。”【21】
两表所列省直布局, 系因袭前明两京十三布政司之结构, 但包括了盛京及自1637年就与清朝建立宗藩关系的朝鲜 (即列表中之“高丽”) 。此外, 清入关后着手废除明朝的南北直隶, 顺治二年在南直隶设置江南承宣布政使司, 顺治三年时宪书是二年所编, 故列表中仍有南直隶之谓, 但随后为江南省取代。直到乾隆前期, 历书中的各省时刻表均列17个单元, 朝鲜之外, 就是两京14省:京师、盛京、浙江、福建、江南、山东、江西、河南、湖广、广东、山西、广西、陕西、贵州、四川、云南。其中京师囊括了北京和到康雍乾时正式成为一省的直隶地面, 所以“直隶”这一名称直到光绪朝都未出现在宪书各省列表中。
乾隆四十年正月, 江西布政使李翰奏请观测从原江南、湖广、陕西三省内分化出来的安徽、江苏、湖北、湖南、陕西、甘肃六省的经纬度, 添入宪书, 取代已经不存在的省份。【22】该奏获准后, 自乾隆四十一年开始时刻表内就出现了两京十七省的布局:京师、盛京、浙江、福建、江苏、山东、安徽、江西、河南、湖北、湖南、山西、陕西、四川、甘肃、云南、广东、广西、贵州, 最后加上朝鲜, 凡20个单元。【23】在乾隆后期, 东三省和属国越南也被陆续添入直省列表。以嘉庆元年宪书为例, 各省列表中包括:盛京、雅克萨、黑龙江、三姓、伯都讷、吉林、山西、朝鲜、山东、甘肃、河南、陕西、江苏、四川、安徽、湖北、浙江、江西、湖南、贵州、福建、广西、云南、广东、安南, 总计25个单元。【24】如果从时宪书的角度来看, 清朝直到1911年也没有十八省之说, 且自乾隆四十一年以降实际上多于18省。不过, 光绪二十五年 (1899) 重修的《大清会典》中, 宪书颁发给直省的数目明确记载为“十八省”, 包括山东、山西、河南、江苏、安徽、江西、福建、浙江、湖北、湖南、陕西、甘肃、新疆、四川、广东、广西、云南、贵州。【25】内中包括1884年建省的新疆, 却没有包括自乾隆朝以来被列入直省的东北三省, 也未包括1885年建省的台湾。然而, 光绪《大清会典》内的这一列表和同期宪书内的列表是不一致的, 后者因沿袭康乾时代之布局, 未加损益。因此, 由明入清, 如何理解“省” (满文罗马化音转:golo) 、【26】“省直”或“直省”的演化, 以及这些词汇在不同官方文书内的使用和表述, 进而观察清代中国对天下观念和所属邦土的认知, 均值得进一步研究。
朝鲜虽系属国, 但直到宣统元年 (1909) , 在时宪书、钦天监有关推算日月食分秒时刻的题本以及礼部关于日月食救护的题本之中, 仍位列直省。【27】清人缪之晋曾在《大清时宪书笺释》一书中解释说:“两京十四省之外, 朝鲜亦在同文之内, 故与焉。”并附按语:“朝鲜, 周为箕子所封之国, 即高丽也, 属辽东外徼。”【28】此系缪氏一家之言, 据笔者所见, 清朝官方并未解释过为何朝鲜位列直省。根据目前所查阅的清宫档案, 朝鲜进入各省列表应与两重因素颇有关系:第一, 朝鲜在清入关之前就已成为其属国, 在“两国为一家”的背景下被清廷视作邦土之一部;第二, 明清交替之际, 钦天监在推算日月交食列表中就已包括朝鲜, 清入关后继承明制并加以常规化, 而且这一常规化是通过汤若望等人完成的。第一重因素在中朝交际中十分明显, 到19世纪后半期更是中国同英、法、美、日等国交涉中朝关系的实质及朝鲜国际地位的核心所系。【29】笔者在此侧重解释第二重因素。
明季纂修新历, 盖因交食推算屡屡不验, 钦天监对崇祯二年五月日食推算的失误, 更是建历局编新历的直接原因。当时礼部徐光启等人在致钦天监的揭帖中, 一共列出了根据《大统历》、《回回历》和西洋新法所推算的日食食限和初亏、食甚、复圆时刻及食甚日躔黄道位置, 但和《大统历》与《回回历》不同的是, 新法推算项下首列顺天府食限, 后列应天府、杭州府、广州府、琼州府、大宁、开平等处食限或不食的信息。【30】此种分组逐地罗列之法, 当系礼部题奏日月食的基本格式, 但在三历对比之下体现出了西洋算法的精密。徐光启的历局主要是和礼部发生关系, 和钦天监是合作而非从属关系, 而历局正是沿着这个精密的路数, 推算各省直的交食分秒时刻并题奏皇帝的。例如在崇祯五年三月十六日的月食推算上, 历局就在“各省直初亏时刻”下, 列出了京师顺天府、南京应天府、福建福州府、山东济南府、山西太原府、湖广武昌府、河南开封府、陕西西安府、广西桂林府、浙江杭州府、江西南昌府、广东广州府、四川成都府、贵州贵阳府、云南云南府, 总计两京十三省。【31】此举目的之一是让各省官员届时现场观测并报告北京, 两相对照以清除误差。历局和钦天监也遣员携带仪器去相关省份实地观测, 例如为了观测崇祯九年正月十五日的月食, 历局和钦天监于八年十二月遣历局供事官陈应登和钦天监天文生朱光大去山西、历局知历儒生黄宏宪和钦天监春官正潘国祥去河南, 进行实地观测。【32】据《治历缘起》所收档案, 朝鲜最早被列入各省直交食表, 是在负责督修历法的山东布政使李天经于崇祯九年九月十六日所上有关十年正月初一日日食分秒时刻的题本中。李氏将“朝鲜都城”添在云南府之后, 位列各省直之末。【33】崇祯九年正值明清战争关键的一年, 这一年春皇太极已在盛京称帝并改国号为大清, 且试图强迫明朝属国朝鲜承认其帝号。李天经在此时将朝鲜添入省直列表, 或许与时局有关, 但也可能是一种公文习惯, 只是尚未格式化和常规化, 所以此后这种做法也并未成为一个传统, 例如李本人在崇祯十二年、十四年和十六年的交食题本中就未列朝鲜。
清入关后, 汤若望于顺治元年六月二十二日所上的同年八月初一日日食的奏文中, 就各省直食甚时刻分秒, 首列明季两京十三省, 但在末尾特别添入沈阳与高丽二处。【34】汤氏的动机虽不能从现存清宫档案中看到, 但应和他对清曾定都沈阳且朝鲜已臣服于清的认知大有关系。钦天监当时尚未实测到朝鲜都城的经纬度, 且这一测量直到1713年穆克登为中朝图们江划界出使朝鲜时才完成。【35】但自汤氏这一奏文以降, 朝鲜在钦天监日月食题本里的各省列表、礼部有关日月食救护题本里的各省列表以及宪书内各省列表中, 都同盛京一样开始常态化, 而且在乾隆朝明确将盛京置于列表之首以前, 朝鲜经常位列各省之首。在钦天监和礼部有关宪书或日月交食等满汉合璧的题本中, 满文部分也清楚地界定朝鲜为一个省。如乾隆二十四年, 钦天监监正勒尔森在有关月食的奏报中, 提到了不见月食的“京师、盛京、浙江、江南、山东、朝鲜等六省”。这六省在满文部分明确写为“Gemun hecen, Mukden, Jegiyang, Giyangnan, andung, Solho ere ninggun golo”。【36】嘉庆十六年, 管理钦天监事务的绵恩在有关月食的题本中奏报说“盛京、朝鲜二省不见食”, 其对应的满文部分亦写为“Mukden, Solho i juwe golode jetere be saburakū”。【37】清朝虽在公文书中常称朝鲜为“朝鲜国” (满文:Solho gurun或者Coohiyan gurun) , 但在涉及日月交食和宪书内省直列表时用辞不同。【38】仿照朝鲜之例, 宪书的省直时刻表内于乾隆五十四年添入属国安南 (嘉庆七年改称“越南”) , 嘉庆十四年后增入琉球, 使直省数达到22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