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mmbiz.qpic.cn/mmbiz_jpg/Tjnia6K0WAwz5jja192JTLF7ky5HWYfHWWFa0BSJAXtBTQhuwmuHzcjeIZDnqFrFnc2frz9SwgsH0hf3t9EzUEQ/640?wx_fmt=jpeg&from=appmsg)
▲(IC photo\图)
文|姚华松
责任编辑| 辛省志
深秋的广州阳光明媚,碧空万里,适合外出走走、看看。近日,我联系上了一位久违的朋友阿乐。阿乐是地道的番禺人,家的准确位置是st街道st村,离我家不远,驱车半小时就到了。按照他发我的定位,我到了一处小山坡。
我以为这里是他家,但其实不是。出人意料,在这里我见到了三个叔叔,两个阿姨,三个年轻人。我问阿乐,“这都是你的家人吗?”他笑着为我介绍,“这是我爸,这是我堂哥,这是我婶婶,这是我的朋友”。原来我今天赶上了他家的聚餐,我这样想,但其实我又错了。阿乐解释说,他和三个从小玩到大的同学一起租了一亩地,开辟了一个类似农场的地方,他们四家人平日都会一起在这里喝茶、聊天、煮饭、打球及会客。今天的我,就是他们的客人。今天亦不是什么特别的聚餐,他们每天都这样一起吃饭。
如实说,这着实惊艳了我,因为多数人的既有认知是:在城里,各家各户大门紧闭,一起住十几年甚至几十年,仅限于“早”“早安”,或点个头,我不知你姓甚名啥,我也没有兴趣主动打听,几家人的聚餐更多限于某个小朋友生日,大家在野外某个地方露营,娱乐一下;在农村,人情味会相对浓一点,但更多也是过年或过节的时候,一个家族的兄弟姐妹们会选择聚餐。几个没有亲属关系的家庭在一起聚餐,且几乎每天都在一起聚餐的情况,极为罕见。
而在这里,四个家庭的三代人,老一辈5位,年轻一辈8位,晚一辈9位,共计22人几乎每天中午和晚上一起做饭、吃饭,老人在一起喝茶、种菜、聊天,小孩子们在一起打球。我不禁会想,在这样一个匿名化、原子化与碎片化的时代,是什么让他们有如此的凝聚力?
共同租下一片地建个农场,朝夕相处,喝茶、聊天、会客、做饭、打球,这需要四家人之间有充分的信任。阿乐和三位同学同村,从小一起长大,四个发小的关系一直很好,一起上学,一起捉虾,一起偷树上的鸟蛋,一起挨打,一起做生意,一起喝闷酒,他们的关系一直维系如初。就像阿雄说的那样,“阿乐撅一下屁股,我就知道他想干吗,他在想什么”。是啊,四十多年的摸爬滚打,他们结下的友谊早已超过了绝大部分基于血缘关系的亲兄弟。铁哥们、真兄弟,在当下这个物欲横流与利益至上的年代,真的弥足珍贵。四家的长辈之间,同样是相处几十年的邻居,彼此之间有着充分的了解和信任。正是这种信任,让四家人在朝夕相处中维持着良好的关系。
这个小集体中,祖辈多年过六旬甚至七旬,阿乐的父亲今年八十有一。老人最大的现实问题是什么?抑或说老人最大的疾病根源是什么?是孤独与寂寞。这个农场,是老人们排解孤独与寂寞的好地方。阿乐说这里的菜都是老人们种的,他们四个年轻人不过问,有人想过问,被阿乐阻止了。他的意思是,让几个老人一起种菜,活动活动筋骨,让老人亲手种下菜苗,每天照看,每天灌溉,每天看着这些菜一天天长大,干累了,就歇一歇,喝喝茶,聊聊天,于几位老人而言是充实与快乐晚年生活的基本构成部分。冯婶说,“我每天上午九点上来,下午四点再上来,都不用闹钟的,到这里心情愉快很多。”很显然,每个人对这里都产生了强烈的归属感(belongings)或地方依恋(place attachment),每个人觉得“我是这里的”“我属于这里的”“我在这里感觉很开心”。
还有,他们的孩子们,也即第三代人,每天放学回来,或周末也能经常参与种菜、摘菜、灌溉、洗菜等工序,对他们而言是实实在在的劳作教育,农耕文化在他们幼小的心田生根与发芽,看着一个个鲜活的生命在孕育、长大,这无疑是他们在学校学到的书本知识的巨大外溢与有益补充。尊老与爱幼的传统美德,在每天的日常中发生着、发展着,内化为每个人的德行与善举。
在这里,阿乐的两个孩子,同时也是阿雄、阿允及阿锋的孩子,阿乐的父亲,同时也是阿雄、阿允及阿锋的父亲。而阿雄、阿允及阿锋的家人,同样也是阿乐的家人。
在这里,大家是真真正正的一家人(a whole family),而不是这是你家的,这是我家的,这是你的,这是我的。平日里各家有好吃的,好喝的,大家都习惯性拿来这里分享;同理,有什么不开心的事,或烦心的事,大家也习惯性说出来给大家听,所有人或安慰,或出谋划策,负面情绪自然也烟消云散。
农场的核心功能是提供喝茶的地方,喝茶,聊天,即是几家人每天的日常,能康健他们的身体,还能愉悦他们的心情。同时,有客人或朋友来,也是接待的不错的地儿,因为地方相对偏僻,相对隐私,还可以吃到正宗的柴火饭,无疑是极好的会客之所。几块菜地,除了让所有人吃到干净与安全的蔬菜外,还能通过种植、栽培、采摘、烹饪等工序,享受美食,也是将四家人拧成一股绳的情感聚合过程。于番禺作为农业大区的历史传统而言,这也是农耕文明的一种延续、一种承扬。
除了泡茶区、烹饪区、耕种区,还有一个运动区,包括一个篮球场、一个哑铃和一个单杠。这引起了我的极大兴趣,不仅因为我个人是狂热的篮球爱好者。我看到,78岁打着赤膊的阿叔一口气做了20个引体向上,且轻轻松松;我看到,一位65岁的大婶和我比投篮,在罚球线附近投球,一周打四次篮球的我10投5中,她10投8中;我看到,下午放学几个孩子一回来就搬着小板凳做作业,做完就一起打篮球,三对三,个个汗如雨下。阿乐告诉我,村里不少老人和妇女也会打球,村里逢年过节都会举行篮球比赛,或乒乓球比赛,有老年组、成人组和少儿组。阿乐说:“自去年建了这个简易球场,孩子们看手机、打游戏的时间少多了,我们也经常带着孩子一起打,比如一个大人带着两个孩子,三打三,亲子关系也改善了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