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传媒1号
中国传媒业产学研先锋新媒体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英式没品笑话百科  ·  这恶作剧在国内估计行不通 ... ·  11 小时前  
采采  ·  哪吒表情包好实用,吒儿太可爱啦! ·  2 天前  
冷兔  ·  初八玩麻将,蛇年發發發!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传媒1号

横屏短剧的未来:当主流,还是做陪跑?| 1号深度

传媒1号  · 公众号  ·  · 2025-02-07 20:38

正文



作者| 葛缦



事情的源起是这样的:


前几天,1号与一位著名的经济学家交谈,发现很多影视行业以外的人,都对短剧行业趋之若鹜。大家都认为,内容领域,尤其是短剧的内容,几乎是近年来最值得关注和投资的黑马之一。短剧的快速增长,配合碎片化的消费习惯,简直成了市场的风口。
但很快,小编也发现了一个问题。那就是:在许多传媒领域以外的经济学家和投资人眼里,所谓的「短剧」,往往指的是「竖剧」。是那些在抖音、快手或者小程序上,所谓「保安、保姆、保洁也爱不释手」的「快销品」。它们往往制作简单、节奏快,靠直接收费获利。
的确,这两年竖屏短剧火得一塌糊涂,有一个流行的「梗」说得便是:短剧的崛起让「横店」变成了「竖店」。但实际上,短剧的全称是「微短剧」,以单集时长从十几秒到十五分钟左右作为与中剧和长剧的区分,既有「横剧」也有「竖剧」。
近几年,爱优腾芒等主流的长视频平台,早已开始加码「横屏短剧」的布局,逆流而上。2024年,腾讯视频的微短剧累计分账票房突破2.6亿元,头部作品《执笔》和《见好就收》分别创造了2000万和1500万的分账纪录。优酷的《我们在黑夜中相拥》也突破了1500万分账票房,成为平台最快破千万的作品。爱奇艺推出的「微剧场」和「短剧场」迅速获得较好的市场反响,《原罪》和《侯府夫人不好当》分别突破2000万和1200万分账票房。芒果TV则通过「730 大芒剧场」和与抖音的合作,推动微短剧内容的精品化和商业化。


这些横屏短剧从传统的长视频制作中汲取营养,强调情节的连贯性和画面的精致性,试图迎合现代观众对于「短小且高品质内容」的双重需求。一定程度上讲,这个理想与规划都是相当丰满且成熟的。但为什么它没有像竖屏短剧那样,被外界广泛关注呢?
为什么,一提到短剧,很多人还是会第一时间想到是竖剧?
横屏短剧的品牌效应,似乎还任重道远。
而在这背后,1号想到的是,除了竖剧的火爆和市场热度遮蔽了横屏短剧的光芒,还有一部分原因在于, 长视频平台的微短剧发展,并非完全是由用户需求推动的。相反,它更像是被短视频平台的「卷」裹挟着,被动地向碎片化消费转型,迫于竞争压力而进行的战略布局。 因此,纵使横屏短剧在质量上不逊色于长视频内容,市场的反应却未能与之匹配。
这也引发了一个新的疑问: 横屏短剧,究竟是长视频平台在碎片化时代的「蹩脚追随」,还是凭借其深厚的内容积累,逐渐走出一条自己的「青出于蓝」之路?

当然,这个问题似乎只能通过时间和市场的检验来回答。但此时此刻,我们或许也可以通过分析和比较,来产生一些瞻望与思考。




横竖之争,争的是什么?

想要搞清楚横屏短剧的竞争力,首先要搞明白,同样是短剧,横屏与竖屏,具体有什么差别?
表面看,只是横竖之差、平台之别。但这背后,则是创作理念与传播方式的不同,以及盈利模式与平台分账的区别。
竖屏短剧从一开始就锁定了碎片化需求的黄金法则——
速。
它们节奏飞快,情节简洁,以几分钟内讲完一个完整故事为目标,满足观众零散时间的快速消费需求。通过抖音、快手等平台的精准算法推送,这类短剧快速积累流量,形成社交热点。比如风靡一时的短剧《闪婚老伴是豪门》就是一个典型例子,凭借中老年题材迅速聚焦特定受众,引发数亿播放量。


至于盈利,竖屏短剧早已开辟多条路径。流量分账模式是最直接的,制作方通过平台流量获得分成,收入与观看量挂钩。而像红果短剧等平台,往往采用「IAA广告模式」,用户看广告解锁内容,平台和创作者分享广告收入。此外,还有「应用内购买(IAP)」模式,观众付费解锁剧集,收入高效但依赖流量。部分创作者则自建剧场,吸引品牌广告和冠名,提升收益。与此同时,抖音、快手等平台还推出了「短剧卡」会员模式,免广告观看,进一步提升平台的收益分成。
不过,这种低门槛的盈利模式也容易引发一个问题,那就是:内容创作质量参差不齐,常常会陷入「流量为王」的怪圈,让竖屏短剧内容趋于同质化,难以持续吸引高价值用户。
横屏短剧则完全不同。它继承了长视频的精致传统,讲究深度、细节和视觉效果,它们不满足于观众在碎片时间里的快速浏览,而是试图让你在短短几分钟里沉浸其中,享受更丰富的观影体验。腾讯视频的《执笔》和《见好就收》便是典型,这些作品通过精致的画面和层次丰富的叙事,呈现出与长剧媲美的观感,深度与质量并重,力求给观众带来一种不一样的短剧体验。


至于盈利,横屏短剧可不止依赖广告分账这么简单。除了广告,它们还通过会员订阅、平台内购等多种方式获得收益。平台精准的会员体系和剧场化运营,让短剧不仅能吸引短期观众,还能培育稳定的用户群体。观众通过付费观看、订阅会员甚至打赏,为创作者带来源源不断的经济支持。虽然短期回报比竖屏短剧慢,但高标准制作和细分内容让创作者能享受更稳定的收入。比如,《执笔》上线两周就突破千万分账票房,显示出横屏短剧在内容精致度和观众质量上的优势。平台与创作者之间的分账机制复杂多元,但正是这种多重收入来源,提供了更大的创作空间和更长远的回报。一定程度上讲,横屏短剧不仅代表了内容的深度与精致,也为短剧创作开辟了新的盈利天地,展现了更长远的商业潜力。
说到这里,你是否觉得,横屏短剧对战竖屏,几乎是碾压式的优势?
成王败寇,几乎只是时间问题了。
但事实却并非这么简单, 想要搞清楚横屏与竖屏之争,还得看它们到底争的是什么。 这其实更像是做产品,有时候,你在用户不痛不痒的维度上精心打磨了很久,最后却发现,早已偏离了卖点,徒劳无功。
表面上,横竖之争似乎是一场关乎盈利模式的较量。但实际上,更重要的是观众的需求,这才是支撑内容产业源源不断发展下去的活水。


那么,横与竖,究竟哪一种形式能更好地满足观众的核心需求?
如前所述,竖屏短剧凭借其快速满足观众即时娱乐需求的特性,迎合了碎片化消费的时代潮流。而横屏短剧,则试图通过更高质量的内容、情感深度和制作精良的画面来吸引那些愿意花时间投入观看的观众。它们满足的是那些对内容要求更高、对短小但深刻的故事有需求的群体。
这两者满足的观众需求有着明显的差异。竖屏短剧像是充电宝的快充模式,几分钟即可满足观众的快感需求;而横屏短剧则像是精致的短途旅行,虽短暂,却让你在有限的时间里,获得更多的深度体验。竖屏短剧对于观众来说,可能是「随时随地」的便利,而横屏短剧则是「稍作停留」的沉浸。

那么,观众到底为什么选择短剧?他们是为了快速消遣短暂的空闲时间,还是为了更深层次的情感体验和故事沉浸?这一点,决定了横竖之争的走向。



观众凭什么看这种短剧?


进而,我们可以发现,尽管横屏短剧的优势看似非常明显——精致的画面、复杂的情节设计,以及高质量的制作,它们似乎应当为短剧市场带来一种新的气象。但是,这种精致的追求,恰恰可能与现代观众的需求发生冲突。 短剧,本应是针对碎片化时间、快速娱乐消费的产物,然而横屏短剧却在追求深度和精致的过程中,忽略了这一点。


首先,横屏短剧的制作成本和情节复杂性,往往让观众感到「负担」。相比于竖屏短剧的几分钟即走、节奏飞快,横屏短剧通常要求观众投入较长的时间和情感去理解复杂的剧情和人物关系。就像你不可能在短短几分钟的短片中吃下整个晚餐,横屏短剧也无法在极短的时间内满足现代观众快速获取信息和娱乐的需求。


其次,横屏短剧的「精致」背后,是高制作成本和时间上的双重压力。高质量的拍摄、精细的剧本和复杂的后期制作,让这种内容远远超出了短剧应有的「快消品」属性。在这种情况下,横屏短剧的受众反而受到制约。它们试图在短时间内呈现长剧的精致感,但无法实现长剧所具备的情感沉淀和深度,因为短短的时长限制了这一切的实现。观众观看横屏短剧时,很容易感觉到「精致」只是外表的掩饰,背后却是冗长的铺垫和节奏的拖延。这对于追求快速娱乐的现代观众来说,无疑是一种错配。


更值得注意的是,现代观众对于观看内容的需求,已经发生了变化。竖屏短剧的成功,恰恰体现了这种「碎片化」需求。它们短小精悍、直接明了,满足了观众的即时娱乐需求。而横屏短剧则要求观众进行更多的情感投入和时间上的积累,这与观众对短剧的期待背道而驰。如果横屏短剧需要像长剧一样的观看方式,那为什么观众不选择直接观看一部真正的长剧呢?


观看横屏短剧,观众面临着「长剧的沉浸感」和「短剧的碎片时间」之间的矛盾:它既没有长剧那样的情感延续和故事深度,也无法提供短剧应有的轻松便捷。


实际上,这种观众偏好的错位,正是横屏短剧难以突破的一大障碍。观众已经习惯了竖屏短剧随时随地的便捷性,而横屏短剧则要求他们在固定的时间和场景下投入更多的注意力和时间,这对于习惯了碎片化消费的现代观众来说,显然是一种负担。更何况,横屏短剧要想在这种市场环境中脱颖而出,还需要解决一个根本问题:它的存在价值到底是什么?它能否提供比长剧更适合短时观看的深度和质量?如果不能,观众凭什么选择它?


因此, 横屏短剧的「精致」之美,似乎并没有真正迎合观众的核心需求。 它们站在了「长剧」和「短剧」之间的狭窄夹缝里,既没有长剧那样的情感沉淀,也没有短剧的即时满足,反而让人感到有些「多余」。




横屏短剧的未来,在于找到差异


既然困难重重、夹缝生存,那么,横屏短剧的未来在哪里呢? 在于它能否摆脱「中庸选择」的困境,找到自身的差异化之路。


它不能一直踟蹰在竖屏短剧和长剧之间,摇摆不定,既做不了长剧的缩小版,也不是竖剧的简单放大。而是必须找到一个明确的市场定位,创造出真正犀利、独特、打动观众的卖点。


在内容表达上,创作者可以去触及那些更加复杂的社会话题,或者是观众在现实生活中容易忽视的情感维度。要比竖屏短剧的「爽点」更深刻,比长剧的「情感堆积」更直接,最终形成自己独特的内容语言。比如,社会边缘群体的故事、孤独焦虑的心理剧,或者职场内外复杂的人性博弈,这些话题可以在短短的几集内容中展现出巨大的潜力。


横屏短剧的真正价值,不在于它能否像长剧一样展开人物关系,也不是它能否像竖屏短剧一样迅速吸引观众,而在于它如何通过短暂的时间创造出深刻的情感层次。它不该只满足于内容的「精致」,更应注重内容本身的张力和吸引力,精准地抓住观众最深的情感需求。它不仅要让观众停留在那几分钟内,它还要让观众「停下来」,去思考、去感受,去经历那些或喜或悲的情感起伏。


最重要的一点,横屏短剧必须打破「标准化」和「流水线」的内容逻辑。它必须探索更多创新的形式和叙事方式。比如,短剧与互动剧的结合,或者使用多线叙事的方法,让每个观众在有限的时间内都能获得与自己情感深度相匹配的内容。只有不断开拓更多创新的叙事方式,才能够为观众带来更有趣的观看体验,才能为横屏短剧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找到一席之地。


此外,横屏短剧的突破,还必须精准把握市场定位,从观众的观看习惯入手,制定适合他们的传播路径。它不能仅仅依赖某一个平台的推送,也不能像竖屏短剧一样仅仅依赖短暂的爆发力。横屏短剧需要在多个平台中建立起广泛的观众基础,形成持久的内容效应。通过跨平台的布局,让它成为真正「可持续」的内容形式,而不是一个昙花一现的短暂亮点。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