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改变自己
改变自己,不断进步,活出精彩人生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孤独大脑  ·  2025年:平安生活指南25条 ·  2 天前  
人生研究所  ·  外国人占领小红书一个月后,最大受益者出现了 ·  3 天前  
印象笔记  ·  我发现了戒掉手机瘾的简单方法 ·  4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改变自己

职场上最好的工作方法,是没有方法

改变自己  · 公众号  · 学习  · 2020-11-15 06:50

正文

 


张辉    改变自己主创

辉哥奇谭主创 | 布道师


我是特别喜欢方法论的人,所以本文对我来说是一个极好的提醒。希望它也能帮你认识到迷信方法论的问题。当然,对迷信方法论保持警惕并非完全摈弃方法论,正确的态度反而是既重视方法论,又了解方法论的局限。这就像中学的数学中,一个函数除了函数关系本身,函数关系的值域也是关键要素。

                                                   


职场上最好的工作方法,是没有方法

作者:张良计

来源:张良计(ID:zhang_liangj)


许多刚工作的职场新人总喜欢问我有什么提升工作思维的框架和方法。对此我都是小心翼翼地回答,不愿意说太多。


倒不是吝啬,而是方法论这个东西,即是蜜糖也是砒霜。


蜜糖自不必说,有了方法框架,能够迅速理清思路找到破题解法,省时省力何乐而不为?


方法论用久了,容易产生依赖和惰性,遇到新问题不愿意再重新思考而是直接照搬。


这是方法论的第一个弊端。


久而久之,方法论就不再是方法论,而是捷径。众所周知,捷径走多了是很危险的。


举个例子。


我以前说过职场上有一种沟通方法叫总分总。先讲结论,再说证据,最后做总结。对于大部分资深的职场人士,这招很有效,但是也有例外。


比如我遇到过一个客户,他就不喜欢这种太直接的沟通方法。


相反他喜欢我先给他讲个故事,说个现象,然后一步步引导他关注现象背后的原因和问题,最后再把解决方法和盘托出。


这个方法我戏称为「哄小孩」。


倘若我一开始就把现象和问题告诉他,他反而会蹦出一大堆别的问题,最后讨论越跑越偏。


再比如我还遇到过一个客户大老板,他早年出来创业成功,一路顺风顺水没遇过什么挫折,因此他比较高傲,从来不认可我们告诉他的答案,只认可自己想出来的答案。


头疼,怎么办?


后来我和团队想了个办法,做了一个局。我们在方案里,用一些文字和语言技巧,把其他所有的出路都堵死,唯独留了一个出口。然后通过引导让这位大老板自己摸索着找到这个出口,说出正确答案。


其实这就是我们想告诉他的答案,只不过通过他的口说出来罢了。


以上这些例子,是我们一开始的方法错了吗?其实不是。


无论是「总分总」,还是「哄小孩」,甚至是「循循善诱」,都是很不错的沟通方法,但任何方法都需要分对象。


不同对象适用于不同方法,而不是一个方法用到死,这叫思维灵活。


在上面两个例子里,需要花精力的地方并不是思考你该如何去沟通,而是摸清楚你的沟通对象习惯怎样的说话方式,再去做适配。


同样一句话,可以有好几种说法。你可以正着说,也可以反着说,可以借助其他人帮你说,还可以不直接告诉对方,而是通过引导让对方自己说出答案。


而这,完全取决于沟通对象的性格和习惯。


相反如果一开始你认准了一个沟通方法,然后把这个方法到处去套用,很可能碰一鼻子灰。


因为你没有花时间去了解沟通对象,没有去理解对方接受信息的习惯,在对方眼里你这是在「强买强卖」。


一旦形成这种感觉,之后所有的努力都是徒劳无益。



方法论的第二个弊端,是局限性。


过去的方法不一定适用于现在的状况,这是时间局限性;


A项目的方法不一定适用于B项目的情况,这是场景局限性;


X方法成立的条件不一定适用于Y方法现有的资源,这是条件局限性;


没有一个方法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任何方法都有局限性。这是在使用方法之前,一定要记在脑海里的话。


那怎么办?


很简单,你要学会对方法进行改良。


改良有两种方式,第一种叫小改。


在不改变方法论精髓的前提下,对一些不适用当前情形但也不会造成重大影响的地方进行修改。


比如麦肯锡的PPT模板,每一页都是一种信息呈现的方法论。那么大家觉得下面这一页想表达的核心是什么:



说结论:


左边两个浅灰色箭头,导致了右边这个深灰色箭头。这是一种因果关系的逻辑呈现。


但这并非不能修改。


倘若你现在要展示一个现象,是3个原因导致1个结果,那么完全可以在这个PPT的左边再加一个浅灰色箭头,于是变成三个浅灰色箭头导致右边深灰色箭头(如下图):



这就叫小改。你的方法论核心并没有改变(因果关系的逻辑顺序),你只改变了方法中的一个结构(2个浅灰色箭头变成3个浅灰色箭头)。


那什么是大改呢?


你现在要呈现的不再是A导致B的因果关系逻辑,而是A、B、C、D并排列举的并列关系逻辑。这时你就不能用带有指向意义的箭头,而是换做用方块了(如下图):



原来方法的核心精髓变了(从因果关系变成并列关系),相应的呈现方式也要做调整(箭头变成方块)。


看到这里大家应该明白,想要做好改良,一定要理解这个方法的本质是什么。


比如这个方法解决了什么问题?这个方法是基于怎样的理论?这个方法的适用场景和条件分别是什么......


只有这样,才不会被方法所绑架。


这个世界上不存在一劳永逸的方法。面对每次状况,我都建议从头再来。先分析当下的现状,再结合现状去匹配学过的方法。一旦发现匹配不上,要么做改良要么重新想。


虽然累一点,但绝不会错。



方法论的第三个弊端,是选择太多,乱花渐入迷人眼。


可太多不见得是好事。


当我们遇到一个问题时,急吼吼地去把所有能想到的方法都摆在桌面上,看上去貌似做了许多功课,实际上这是病急乱投医。


方法一旦多,接下来面临的就是应该选择哪一个方法。相信我,这个选择的过程,并不比想方法来得更轻松。


这就跟治病一样,选错治疗方案所带来的风险,很多时候比什么都不做还要来得高。


那该怎么办呢?


这里的关键不在方法,而在于问题。之所以找到的方法太多,是因为对问题的理解不深刻。


拿我自己举例。


年轻时有一段时间我特别迷恋PPT的方案模板。做广告这一行,天生就跟写方案脱不了关系。


我曾经搜集了一整个硬盘的各种方案,包括公关活动,品牌咨询,新媒体运营,年度营销计划,APP项目开发,CRM关系管理,整合营销规划等等,可谓无所不包。


我洋洋得意,觉得有了这些「武器」,以后在工作上就能遇神杀神遇佛杀佛。


可现实狠狠教我做人。


有一次我接了一个客户的活儿,看到项目需求的第一眼我以为是要做个公关活动,于是立马打开我的「武器库」去套公关方案的模板。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