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写这篇文章的时间段,既是七夕又是奥运会。如果你是一个营销人,此刻一定正在绞尽脑汁做各种海报借势营销。
如果你停下来去思考下
“
我为什么要做这件事
”
,我想更多的
答案应该是
“
因为大家都在这样做
”
。
也就是说,这只不过是在
“
无意识模仿
”
别人的行为。
这种大量的无意识的模仿可能在以前有效(比如只有电视和平面媒体的时代),但在这个超级碎片化的时代,我们不得不承认的一个现实就是:
你要模仿的选择太多了。
社会化传播、线下媒体、企业自媒体、原生广告、
Feed
流广告、贴片广告、微电影植入、软文
……
当这些都摆在你面前的时候,你真的都能模仿得过来吗?
这篇文章,李叫兽就讲讲在我们面临无数营销手段、各种营销理论以及海量的参考数据时,应该建立一种更重要的能力:
反模仿力
——
在大多数人在无意识模仿的时候,你仍能保持清晰判断的能力。
“
说说最让你难受的一件事,我先说
——
刚失恋后很难受,竟然又手贱去联系
前任
,发现
TA
竟然有了新欢。赶紧去冲个澡清醒一下。
”
——XX
卫浴品牌发了这样一条微博。
“
戳中膝盖
……”
“
啊,我也是
……”
过了几个小时,微博下出现了八条评论和十二条转发。
这就是很多品牌做互动营销的现状
——
花费大量的精力和团队资源去做,只不过是因为别人也在做。
但他们不问这些问题:
这样的互动营销,有效的前提到底是什么(一个营销方式不可能解决所有企业的所有问题)?我们公司当下的问题,符合这个前提吗?
只要稍作分析,你就会发现卫浴作为一个
耐用品
(意味着不需要通过每日互动来提高重复购买)、作为一个
纯粹实用产品
(意味着消费者不会像对待汽车一样,把它看成
“
自我性格的延伸
”
,从而积极参与互动)、作为一个
主要受第三方意见影响的产品
(意味着主要精力应该做影响者营销),怎么也不应对其做互动营销啊?
这就意味着,
我们并不是在策略性地使用某种营销手段来达到某种营销目的,而是单纯模仿其他人的营销手段来达成一些说不清道不明的目的。
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
我们每天都在尝试各种营销方法,但是却根本不了解这个方法之所以成立的前提条件。
这在过去当然是较为可行的,因为只需要投百度,基本上就能保证
60
分的效果。
但随着碎片化时代的到来,几乎没有任何一种营销方式(比如社会化传播)被认为一定可行,各种方法生效
的
前提也变得越来越局限
——
经常需要满足某几个严格的条件,这个方法才会发挥合适的作用。
这就是为什么
“
经验模仿
”
和
“
纸上谈兵
”
经常是共存现象,为什么参考了很多经验、学习了很多知识的人变得
“
教条主义
”
——
我们根本不去思考,一个方法之所以成立的前提。
历史上,很多人都对韩信的
“
背水一战
”
津津乐道
——
把士兵放在绝境,激发他们的斗志,就好像
“
让士兵进入绝境
”
是一种有效的作战方法。
三国时诸葛亮的下属马谡,也对这个案例津津乐道,觉得自己被围困在山上士兵反而有斗志。结局你们知道了,诸葛亮挥泪斩马谡。
但很多人并没有去问自己这个问题:
背水一战的战术,成立的前提条件是什么?
然后你就会发现:韩信除了背水一战,当时还预先埋伏了
2000
奇兵在敌人后方占了大营,让敌人处于被夹击的局势;韩信还在一开始主动出击并假装败退,引来敌人的放松警惕
……
当模仿韩信经验的人不了解背水一战战术成立的前提条件,就去模仿的时候,自然陷入失败(也就是我们说的纸上谈兵)。
所以对于当下的营销人来说,每天都面临无数成功案例可以借鉴的时候,识别其背后的
“
成立前提
”
,就变得越来越重要。
一般来说,这样的识别判断,应该至少包含这些方面:
“
最近做了活动,品牌知名度上升了
”
——
可是,你怎么知道
“
知名度
”
这个营销目标在当下是重要的呢?
比如之前看到一个
O2O
的项目,在营销中强调品牌知名,广告也品牌形象包装为主(因为大部分广告都是这样做的),可是这可能并不是这个产品当下要解决的问题。
我们知道消费者完整购买一个产品的决策分成不同的步骤(需求识别
-
信息搜寻
-
备选方案评估
-
购买),而
“
品牌知名度
”
作为一个产品差异化和质量保证的象征,是用来解决决策后半部分的问题的。
而当时这个品类正处于第一个
“
需求识别
”
的阶段
——
消费者根本没有消费这个品类的习惯,所以需要通过动机类营销,转化新用户。
毕竟,当消费者没有对品类产生动机的时候,品牌的知名度这个营销目标根本没有意义
——
比如我对
“
卫生巾
”
这个品类没有购买动机,卫生巾品牌的知名度也就对我没有意义。
对营销人来说,营销活动有各种不同的目标
——
比如
主打品牌知名度、提高品牌忠诚、提高新订单转化、提高用户使用频率、增加产品的净推荐值
等,每个目标之所以值得追求,都有相对明确的前提。
而要让我们知道现在的目标是正确的,就需要准备识别这些前提,问自己:
当下的目标如果是对的,成立的前提是什么?如果满足什么条件,
饥饿营销、社会化传播、恐惧营销、明星代言、强调销量领先
……
我们面临各种营销方式或者广告诉求,但其实每一种都有相对严格的成立前提(并不是屡战屡胜)。
比如小米前几年做饥饿营销后,大量的人模仿,即使是开网店卖蛋糕的,也有做限量抢购的。
但是丝毫不去分析当年小米之所以
“
饥饿营销
”
能够成功的前提
——
研究发现,当产品缺乏替代品的时候(当年
1999
元的小米),饥饿营销能够提高品牌喜好;但当用户觉得产品存在明显替代品的时候,饥饿营销反而会降低用户对品牌的喜好。
(注:因篇幅所限,研究内容就不详细讲了,后面引用附录里有)
现在可选的营销或投放渠道非常多,实际上每种渠道都有其达到最大效果的前提。
比如前段时间我收到叮当快药的一个短信推送,告诉我赶紧去卖药,不是因为我病了,而是因为药打折了。
但实际上,大量的研究发现,
推送类的渠道对实用品的效果并不好
(实用品更加适合招徕式的渠道,比如搜索)。
更别说,药品不是
“
随时都可以购买的产品
”
(比如零食),打折促销的驱动力非常有限。
所以,渠道也需要问自己:这样的渠道,能够有效的前提是什么?如果这种渠道效果不好,可能的原因是什么?
总之,在现在的社会,你永远会面临近乎无限的选择,除了
“
无意识模仿
”
,你更应该有意识地建立
“
反模仿力
”
,不断问自己:当前的方案,成立并且有效的前提是什么?
而不能像那些盲目模仿韩信背水一战的将军那样,不考虑当时的前提。
除了
“
不了解一种方法成立的前提
”
之外,还有的重要
“
不自觉的模仿失误
”
原因就是
——
盲目自证
的倾向。
很多时候,我们学习某种方法,并不是为了真正改良自己的行为,而是先有了某种行为,然后寻找对应的理论方法来为自己的行为做证明和开脱。
比如最常见的
“
精益创业思维
”——
某个做
APP
的公司,在推出
APP
前,被问到
“
咱们产品到底满足什么需求
”
的时候,搪塞一句:
“
我们是精益创业,先推出产品再看,现在什么时代了,还想这么多。
”
然后在推出
APP
后,也没有根据市场的需求而迭代。
而这就是对
“
精益创业
”
这个流行理论的误解:
很多人认为精益创业就等同于减少思考,殊不知,精益创业并不会减少你在思考上的努力,只不过是调整了思考的阶段
——
过去所有的思考分析都在产品发布前,而精益创业应用后,相当于把一部分思考分析的工作放在产品发布后。
所以,
“
精益创业
”
的本质是让你快速推出产品被市场检验,同时在推出产品后不断追踪(把预测的精力用在了追踪上),而不是让你直接放弃思考。
而大部分人的做法是
——
本来就懒得思考,正好出现了精益创业这个理论,在没有完整理解它的前提下,直接拿来当做自己不思考的借口。
“
你别说我没脑子,我可是精益创业!
”
营销方面也充斥这种现象,对大量营销人的判断力产生了巨大负面影响。
比如我曾经遇到既支持定位理论又否认定位理论的人(即使
TA
可能没有仔细研究定位)。
在遇到重要市场机会,但不愿意做自我变革的时候,搬出定位理论来说:
“企业最重要的就是持续坚持一个定位,如果总是寻找新机会,就会扭曲定位,战略失焦。”
但一旦开始对行业跟风的时候(比如别人做直播我也做),又摇身一变变成了定位理论的反对者:
“定位现在已经僵化过时了,你看乐视,什么都做还不活得好好的,我也要建立生态。”
自始至终,我们忘记了自己之所以要学习掌握某种理论方法的本质目的:
我们是想让方法来矫正我们的行为,启发我们的思考,而不是变成自我证明的工具。
另一种“不自觉的模仿失误”就是直接把数据当成结论(相当于你无意识copy了数据本身)。
前段时间,在做完整的营销训练方法体系,把初期的内容找人内测,有人反馈说字数太多。
然后我团队的人就说:
“应该删减字数”
。
但我反对这样下结论,因为这种行为实际上是:
直接模仿了数据本身
——“
字数太多
”
是用户提供的一个数据,然后我们不做任何推断(寻找用户之所以这么想的真正原因),就直接根据数据本身做决策,当然是不对的。
所以我就问:
“现在头脑中想象一个你认为最平庸的人,你觉得
TA
会如何看待这个数据呢?”
得到的回答是:
“TA
也会直接得出这个结论。
”
那这就不对了,因为如果大家都可以通过一样的方式来做这件事,凭什么我们做得比别人好?
然后我就想,如果是张小龙或者乔布斯看到这样的数据,他们会怎么想?
他们肯定不会直接模仿数据本身,而是去分析用户之所以这么想的原因。
后来我才发现,学员觉得字数多,并不是因为字数本身,而是因为我们错误定义了用户的需求(不应该让他们在工作之前临时看)。
现在我们每天都面临海量的数据,也需要做大量的决策,但大多数人的做法是
——
把数据本身当成了答案。
这相当于把别人的结果,直接复制到你的结论里,而不是把数据当成参考,自己独立作出判断。
所以我们充斥着这样的所谓调查:
(嗯,所以留下的都是富有诗意的
slogan
,而不是像当年的
“
怕上火,喝王老吉
”
这样充满策略性的
slogan
)
(嗯,所以柯达肯定会砍掉数码相机业务,因为破坏式创新在初期增长率肯定低而且盈利能力也不好)
(嗯,
2007
年优势麦肯做过一个调查,发达国家的人大多不能接受整合型产品,结论是
iPhone
会在发达国家失败)
而真正有洞见的人,不会在不了解数据产生原因的情况下,直接把数据当成答案。
他们会了解
“
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数据
”
的原因,把数据本身当成现象,然后通过间接的推断,得出自己的答案。
比如克莱斯勒公司之前在美国做调查,问消费者想要什么样的汽车,得到的答案都是
“
更豪华的
”
、
“
发动机更好的
”
、
“
最好能更省油
”
之类的。
但在采用这样的数据之前,不得不问自己这样一个问题:
为什么消费者会给出这样的答案?
其实只要了解过认知心理学,都知道
人其实无法直接了解自己的欲望,在
“
回答问题
”
的理智模式之下,人会回答看起来最合理的答案,而不是真实的原因
。
(当被问到为什么选择某款车,所有人都能说出来发动机好,但是大家可能不会意识到受到了车旁边的车模的影响)
后来,克莱斯勒公司换了方法,寻找消费者对吉普车最初的记忆,发现很多人联想到了
“
去户外的开阔地
”
、
“
西部牛仔的自由
”
等,最终发现美国消费者对吉普车有着跟
“
马
”
类似的联想。
然后在新的车型中,通过把车的前灯变成圆的等方式,让车更加像马,最终销量显著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