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李叫兽
每周一次,重新思考一个营销问题。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C2CC新传媒  ·  将女性话题简化为营销噱头,SK-II真诚度“ ... ·  9 小时前  
销售与市场  ·  国产豪车,华为和小米谁说了算? ·  昨天  
51好读  ›  专栏  ›  李叫兽

【李叫兽】别人在跟风营销的时候,你还能再思考些什么?

李叫兽  · 公众号  · 营销  · 2016-08-10 00:23

正文

Re-think:

不自觉模仿

我写这篇文章的时间段,既是七夕又是奥运会。如果你是一个营销人,此刻一定正在绞尽脑汁做各种海报借势营销。

如果你停下来去思考下 我为什么要做这件事 ,我想更多的 答案应该是 因为大家都在这样做

也就是说,这只不过是在 无意识模仿 别人的行为。

这种大量的无意识的模仿可能在以前有效(比如只有电视和平面媒体的时代),但在这个超级碎片化的时代,我们不得不承认的一个现实就是: 你要模仿的选择太多了。

社会化传播、线下媒体、企业自媒体、原生广告、 Feed 流广告、贴片广告、微电影植入、软文 …… 当这些都摆在你面前的时候,你真的都能模仿得过来吗?

这篇文章,李叫兽就讲讲在我们面临无数营销手段、各种营销理论以及海量的参考数据时,应该建立一种更重要的能力: 反模仿力 —— 在大多数人在无意识模仿的时候,你仍能保持清晰判断的能力。


1、识别前提假设的能力



说说最让你难受的一件事,我先说 —— 刚失恋后很难受,竟然又手贱去联系 前任 ,发现 TA 竟然有了新欢。赶紧去冲个澡清醒一下。 ——XX 卫浴品牌发了这样一条微博。

戳中膝盖 ……”

啊,我也是 ……”

过了几个小时,微博下出现了八条评论和十二条转发。

这就是很多品牌做互动营销的现状 —— 花费大量的精力和团队资源去做,只不过是因为别人也在做。

但他们不问这些问题: 这样的互动营销,有效的前提到底是什么(一个营销方式不可能解决所有企业的所有问题)?我们公司当下的问题,符合这个前提吗?

只要稍作分析,你就会发现卫浴作为一个 耐用品 (意味着不需要通过每日互动来提高重复购买)、作为一个 纯粹实用产品 (意味着消费者不会像对待汽车一样,把它看成 自我性格的延伸 ,从而积极参与互动)、作为一个 主要受第三方意见影响的产品 (意味着主要精力应该做影响者营销),怎么也不应对其做互动营销啊?



这就意味着, 我们并不是在策略性地使用某种营销手段来达到某种营销目的,而是单纯模仿其他人的营销手段来达成一些说不清道不明的目的。

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 我们每天都在尝试各种营销方法,但是却根本不了解这个方法之所以成立的前提条件。

这在过去当然是较为可行的,因为只需要投百度,基本上就能保证 60 分的效果。

但随着碎片化时代的到来,几乎没有任何一种营销方式(比如社会化传播)被认为一定可行,各种方法生效 前提也变得越来越局限 —— 经常需要满足某几个严格的条件,这个方法才会发挥合适的作用。

这就是为什么 经验模仿 纸上谈兵 经常是共存现象,为什么参考了很多经验、学习了很多知识的人变得 教条主义 —— 我们根本不去思考,一个方法之所以成立的前提。

历史上,很多人都对韩信的 背水一战 津津乐道 —— 把士兵放在绝境,激发他们的斗志,就好像 让士兵进入绝境 是一种有效的作战方法。

三国时诸葛亮的下属马谡,也对这个案例津津乐道,觉得自己被围困在山上士兵反而有斗志。结局你们知道了,诸葛亮挥泪斩马谡。

但很多人并没有去问自己这个问题: 背水一战的战术,成立的前提条件是什么?

然后你就会发现:韩信除了背水一战,当时还预先埋伏了 2000 奇兵在敌人后方占了大营,让敌人处于被夹击的局势;韩信还在一开始主动出击并假装败退,引来敌人的放松警惕 ……



当模仿韩信经验的人不了解背水一战战术成立的前提条件,就去模仿的时候,自然陷入失败(也就是我们说的纸上谈兵)。

所以对于当下的营销人来说,每天都面临无数成功案例可以借鉴的时候,识别其背后的 成立前提 ,就变得越来越重要。

一般来说,这样的识别判断,应该至少包含这些方面:

(1)识别营销目标成立的前提


最近做了活动,品牌知名度上升了 —— 可是,你怎么知道 知名度 这个营销目标在当下是重要的呢?

比如之前看到一个 O2O 的项目,在营销中强调品牌知名,广告也品牌形象包装为主(因为大部分广告都是这样做的),可是这可能并不是这个产品当下要解决的问题。

我们知道消费者完整购买一个产品的决策分成不同的步骤(需求识别 - 信息搜寻 - 备选方案评估 - 购买),而 品牌知名度 作为一个产品差异化和质量保证的象征,是用来解决决策后半部分的问题的。




而当时这个品类正处于第一个 需求识别 的阶段 —— 消费者根本没有消费这个品类的习惯,所以需要通过动机类营销,转化新用户。

毕竟,当消费者没有对品类产生动机的时候,品牌的知名度这个营销目标根本没有意义 —— 比如我对 卫生巾 这个品类没有购买动机,卫生巾品牌的知名度也就对我没有意义。

对营销人来说,营销活动有各种不同的目标 —— 比如 主打品牌知名度、提高品牌忠诚、提高新订单转化、提高用户使用频率、增加产品的净推荐值 等,每个目标之所以值得追求,都有相对明确的前提。

而要让我们知道现在的目标是正确的,就需要准备识别这些前提,问自己: 当下的目标如果是对的,成立的前提是什么?如果满足什么条件,

(2)识别营销方式成立的前提


饥饿营销、社会化传播、恐惧营销、明星代言、强调销量领先 …… 我们面临各种营销方式或者广告诉求,但其实每一种都有相对严格的成立前提(并不是屡战屡胜)。

比如小米前几年做饥饿营销后,大量的人模仿,即使是开网店卖蛋糕的,也有做限量抢购的。



但是丝毫不去分析当年小米之所以 饥饿营销 能够成功的前提 —— 研究发现,当产品缺乏替代品的时候(当年 1999 元的小米),饥饿营销能够提高品牌喜好;但当用户觉得产品存在明显替代品的时候,饥饿营销反而会降低用户对品牌的喜好。


(注:因篇幅所限,研究内容就不详细讲了,后面引用附录里有)


(3)识别不同的渠道成立的前提


现在可选的营销或投放渠道非常多,实际上每种渠道都有其达到最大效果的前提。

比如前段时间我收到叮当快药的一个短信推送,告诉我赶紧去卖药,不是因为我病了,而是因为药打折了。



但实际上,大量的研究发现, 推送类的渠道对实用品的效果并不好 (实用品更加适合招徕式的渠道,比如搜索)。

更别说,药品不是 随时都可以购买的产品 (比如零食),打折促销的驱动力非常有限。

所以,渠道也需要问自己:这样的渠道,能够有效的前提是什么?如果这种渠道效果不好,可能的原因是什么?

总之,在现在的社会,你永远会面临近乎无限的选择,除了 无意识模仿 ,你更应该有意识地建立 反模仿力 ,不断问自己:当前的方案,成立并且有效的前提是什么?

而不能像那些盲目模仿韩信背水一战的将军那样,不考虑当时的前提。

2、减少自我证明倾向


除了 不了解一种方法成立的前提 之外,还有的重要 不自觉的模仿失误 原因就是 —— 盲目自证 的倾向。

很多时候,我们学习某种方法,并不是为了真正改良自己的行为,而是先有了某种行为,然后寻找对应的理论方法来为自己的行为做证明和开脱。

比如最常见的 精益创业思维 ”—— 某个做 APP 的公司,在推出 APP 前,被问到 咱们产品到底满足什么需求 的时候,搪塞一句:


我们是精益创业,先推出产品再看,现在什么时代了,还想这么多。

然后在推出 APP 后,也没有根据市场的需求而迭代。

而这就是对 精益创业 这个流行理论的误解: 很多人认为精益创业就等同于减少思考,殊不知,精益创业并不会减少你在思考上的努力,只不过是调整了思考的阶段 —— 过去所有的思考分析都在产品发布前,而精益创业应用后,相当于把一部分思考分析的工作放在产品发布后。



所以, 精益创业 的本质是让你快速推出产品被市场检验,同时在推出产品后不断追踪(把预测的精力用在了追踪上),而不是让你直接放弃思考。

而大部分人的做法是 —— 本来就懒得思考,正好出现了精益创业这个理论,在没有完整理解它的前提下,直接拿来当做自己不思考的借口。

你别说我没脑子,我可是精益创业!

营销方面也充斥这种现象,对大量营销人的判断力产生了巨大负面影响。

比如我曾经遇到既支持定位理论又否认定位理论的人(即使 TA 可能没有仔细研究定位)。

在遇到重要市场机会,但不愿意做自我变革的时候,搬出定位理论来说: “企业最重要的就是持续坚持一个定位,如果总是寻找新机会,就会扭曲定位,战略失焦。”


但一旦开始对行业跟风的时候(比如别人做直播我也做),又摇身一变变成了定位理论的反对者: “定位现在已经僵化过时了,你看乐视,什么都做还不活得好好的,我也要建立生态。”

自始至终,我们忘记了自己之所以要学习掌握某种理论方法的本质目的: 我们是想让方法来矫正我们的行为,启发我们的思考,而不是变成自我证明的工具。


3、对数据做间接推断的能力



另一种“不自觉的模仿失误”就是直接把数据当成结论(相当于你无意识copy了数据本身)。


前段时间,在做完整的营销训练方法体系,把初期的内容找人内测,有人反馈说字数太多。

然后我团队的人就说: “应该删减字数”

但我反对这样下结论,因为这种行为实际上是: 直接模仿了数据本身 ——“ 字数太多 是用户提供的一个数据,然后我们不做任何推断(寻找用户之所以这么想的真正原因),就直接根据数据本身做决策,当然是不对的。

所以我就问: “现在头脑中想象一个你认为最平庸的人,你觉得 TA 会如何看待这个数据呢?”

得到的回答是: “TA 也会直接得出这个结论。

那这就不对了,因为如果大家都可以通过一样的方式来做这件事,凭什么我们做得比别人好?

然后我就想,如果是张小龙或者乔布斯看到这样的数据,他们会怎么想?




他们肯定不会直接模仿数据本身,而是去分析用户之所以这么想的原因。

后来我才发现,学员觉得字数多,并不是因为字数本身,而是因为我们错误定义了用户的需求(不应该让他们在工作之前临时看)。

现在我们每天都面临海量的数据,也需要做大量的决策,但大多数人的做法是 —— 把数据本身当成了答案。

这相当于把别人的结果,直接复制到你的结论里,而不是把数据当成参考,自己独立作出判断。

所以我们充斥着这样的所谓调查:


  • 不知道哪个 slogan 比较好,于是把 10 slogan 发到用户群里,问大家更喜欢哪个,然后选择。

(嗯,所以留下的都是富有诗意的 slogan ,而不是像当年的 怕上火,喝王老吉 这样充满策略性的 slogan


  • 公司新投资了 10 个新产品,不知道应该给哪个追加投资,于是看业务的增长率,选择最高增长最盈利的。

(嗯,所以柯达肯定会砍掉数码相机业务,因为破坏式创新在初期增长率肯定低而且盈利能力也不好)


  • 不知道产品如何改进,所以直接问用户:你觉得产品应该如何改进?

(嗯, 2007 年优势麦肯做过一个调查,发达国家的人大多不能接受整合型产品,结论是 iPhone 会在发达国家失败)

而真正有洞见的人,不会在不了解数据产生原因的情况下,直接把数据当成答案。 他们会了解 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数据 的原因,把数据本身当成现象,然后通过间接的推断,得出自己的答案。

比如克莱斯勒公司之前在美国做调查,问消费者想要什么样的汽车,得到的答案都是 更豪华的 发动机更好的 最好能更省油 之类的。


但在采用这样的数据之前,不得不问自己这样一个问题: 为什么消费者会给出这样的答案?

其实只要了解过认知心理学,都知道 人其实无法直接了解自己的欲望,在 回答问题 的理智模式之下,人会回答看起来最合理的答案,而不是真实的原因

(当被问到为什么选择某款车,所有人都能说出来发动机好,但是大家可能不会意识到受到了车旁边的车模的影响)

后来,克莱斯勒公司换了方法,寻找消费者对吉普车最初的记忆,发现很多人联想到了 去户外的开阔地 西部牛仔的自由 等,最终发现美国消费者对吉普车有着跟 类似的联想。

然后在新的车型中,通过把车的前灯变成圆的等方式,让车更加像马,最终销量显著增加。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