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生物360
生物360:中文生命科学资讯站。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丁香园  ·  患者「伸舌 1 ... ·  2 天前  
蒲公英Ouryao  ·  李怡鑫推荐 | ... ·  4 天前  
医学影像沙龙  ·  全身各系统常见病MRI诊断... ·  5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生物360

Nature:过去一年CRISPR临床应用突破性进展

生物360  · 公众号  · 医学  · 2021-02-19 19:36

正文


在过去的2020年里,CRISPR风头一时无两,Emmanuelle CharpentierJennifer Doudna 因CRISPR基因编辑荣获诺贝尔化学奖。此外,在这一年里,CRISPR基因编辑取得了长足进步,从开发更有效的基因编辑工具,到治疗癌症和遗传疾病,CRISPR开始从一个基础研究工具成功迈入临床应用。

临床试验

CRISPR Therapeutics(由Emmanuelle Charpentier等人创立 )Beam Therapeutics(由刘如谦等人创立)等CRISPR领域初创公司都将注意力放到了了血红蛋白病上,例如β-地中海贫血镰状细胞病。这两种疾病都是由编码血红蛋白的基因的单碱基突变引起的,并可能导致危及生命的疾病。


不过,这些公司并未使用CRISPR技术修复或替换这些突变基因,而是采用了“曲线救国”的方式,BCL11A是一种转录因子,可抑制红系细胞中的γ-珠蛋白和胎儿血红蛋白表达,通过CRISPR技术抑制BCL11A,就能重新激活γ-珠蛋白表达,从而治疗地中海贫血症和镰刀状细胞贫血症。


2020年11月,CRISPR Therapeutics宣布了其名为CTX001的疗法取得了早期成功,该疗法通过电穿孔将CRISPR-Cas9递送至造血干细胞。用白消安对患者自身的造血干细胞进行化学清除后,将被CRISPR-Cas9编辑后的造血干细胞输注回患者体内。四名接受治疗的β-地中海贫血或镰状细胞病患者不再依靠输血治疗

该临床试验结果于2020年12月5日在《新英格兰医学期刊》发表,详情:CRISPR基因编辑人类临床试验,治愈两种遗传性贫血症

这项临床试验的成功,是CRISPR基因编辑的一个巨大胜利,2012年,Emmanuelle Charpentier 和 Jennifer Doudna 搞清楚了CRISPR-Cas9生化原理,而在2020年,已经用于治疗人类遗传病,这标志着使用CRISPR治疗疾病不再是一个理论上的想法,而几乎是一个肯定的治疗方法

最近,Editas Medicine(由张锋等人创立)正在进行另一项CRISPR临床试验,通过将CRISPR基因编辑系统直接递送到眼睛,以删除引起遗传性失明的基因突变,治疗先天性黑蒙症10型。详情:张锋的一小步,CRISPR的一大步:全球首个在体CRISPR基因编辑完成患者给药


单碱基编辑

单碱基编辑(Base Editing),是一种基于CRISPR的变体,由哈佛大学化学家刘如谦(David Liu)等人开发。


2016年4月20日,刘如谦等人在 Nature 发表论文,首次可以通过可靠、可预测的方法,实现对改变活细胞基因组中的单个碱基进行修改。

2017年10月25日,刘如谦等人进一步升级,开发出了单碱基编辑器(Base Editor),将Cas9和APOBEC(胞嘧啶脱氨酶)整合,能够在不造成DNA双链断裂的情况下,将A-T碱基对转换为G-C碱基对,实现对基因组点突变的定点矫正修复

紧接着,刘如谦等人创立了Beam Therapeutics,致力于将单碱基编辑技术带向临床应用。

2020年7月8日,刘如谦团队在 Nature 杂志发表研究论文,发现并命名了一种细菌毒素——DddA,它可以催化双链DNA(dsDNA)中胞苷的脱氨,将胞嘧啶(C)转化为尿嘧啶(U)。将DddA分裂半体与转录激活子样效应子阵列蛋白(TALE)和尿嘧啶糖基化酶抑制剂融合,产生无RNA的DddA衍生的胞嘧啶碱基编辑器(DdCBE),可催化人线粒体DNA(mtDNA)中C•G到T•A的转化,且具有很高的靶向特异性和编辑准确性。这一不依赖CRISPR的碱基编辑器——DdCBE能够实现对线粒体基因组(mtDNA)的精准编辑,这为研究线粒体遗传病和治疗线粒体遗传病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工具。详情:刘如谦团队首次实现线粒体精准基因编辑,无需CRISPR系统

2020年6月3日,刘如谦等在 Science Translational Medicine 杂志发表封面论文,通过双AAV载体递送单碱基编辑器成功恢复Tmc1基因隐性突变导致的完全耳聋小鼠的听力。这是人类首次通过基因编辑技术解决隐性遗传突变导致的遗传疾病。详情:人类首次通过基因编辑攻克隐性遗传病

2020年6月1日,Nature Biotechnology杂志同期发表了来自华东师范大学李大力等团队的四篇研究论文,这些研究表明,单碱基编辑器可以实现同时编辑多个位点,这意味着,单碱基编辑系统有很大的潜力改造工程T细胞,用于癌症治疗。

癌症免疫疗法

2020年2月28日,宾夕法尼亚大学癌症生物学家 Carl June 在 Science 杂志上发表封面论文,这是第一个多重CRISPR/Cas9编辑工程改造的T细胞进行癌症治疗的人类临床试验,实验结果表明了该疗法在难治性癌症患者中的安全性和可行性。详情:CRISPR同时编辑T细胞多个基因,安全有效治疗癌症晚期


2020年4月28日,华西医院卢铀教授团队在 Nature Medicine 发表论文,该论文报道了使用CRISPR-Cas9技术编辑非小细胞肺癌患者T细胞PD-1基因的首个人类I期临床试验结果ClinicalTrials.gov NCT02793856。结果表明:CRISPR-Cas9基因编辑的T细胞的临床应用通常是安全可行的,未来的试验应使用改进的基因编辑方法来提高治疗效果。详情:CRISPR基因编辑人体实验第一人卢铀,正式发布临床试验结果:安全有效



而明尼苏达大学的Branden Moriarity则致力于使用CRISPR技术来改造自然杀伤细胞(NK细胞),从而创造出与CAR-T细胞疗法等效的疗法,以选择性地根除癌细胞。

CRISPR的递送问题

目前来说,腺相关病毒AAV是用于体内基因治疗的最佳递送载体,但是AAV病毒尺寸太小,以至于只能包装进少量DNA,而Cas9通常比较大,这也是CRISPR-Cas9基因编辑应用受限的一大因素。

为了解决这一难题,科学家们从两方面开始努力,一是开发替代性递送载体,例如脂质纳米颗粒LNP,一是寻找更小尺寸的Cas9蛋白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