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建筑师的非建筑
感动你的,必先是感动我的。中国设计/艺术/视觉媒体领航者。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梅特涅的信徒  ·  困龙翻身与刘秀脱困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建筑师的非建筑

他把老房改成28000m²神秘寺庙,吸引百万人朝拜

建筑师的非建筑  · 公众号  ·  · 2018-07-09 17:00

正文

来源:一条(微信号:yitiaotv)

本文已获得授权


每天一条独家原创视频


在台湾台北市,

有一座与众不同的现代寺院-农禅寺水月道场,

这座寺院由著名建筑师姚仁喜设计,

完全是清水混凝土结构。

宁静、清雅,让走进这里参拜的人们,

马上能静下心来。

相较传统寺院建筑,这里没有飞檐斗拱,

没有繁复华丽的装饰和色彩,

佛堂里甚至不点香火。


更神奇的是,建筑师把中国最著名的两大佛经,

《金刚经》、《心经》镂空刻在了寺院外墙上,

太阳西下时,阳光穿透经文,

打在地面上、墙上、石柱上,

让佛法以最自然的方式,亲近每个人。




编辑 白汶平

农禅寺水月道场,占地约28000㎡,位于台北市北投区,面向基隆河,背倚大屯山。

1965年,东初老和尚为了效法唐代百丈禅师创立的丛林制度,以禅修为主、务农为生,开垦荒地,并将一栋两层楼农舍命名为“农禅寺”,一楼做客房,二楼供奉文殊师利菩萨,称为文殊殿,寺院周围遍布菜园、竹林,只有四位僧人,大家亲手种植菜蔬,以供寺内食用。

直到1977年,老和尚圆寂,由圣严法师接任住持。


圣严法师接下住持后,随着学佛信众的人数越来越多,农禅寺的空间也渐渐不够用,于是他开始在周围搭建铁皮屋,作为大殿、禅堂和斋堂,并在1989年创办了现今台湾三大佛教道场之一法鼓山。


建筑师 姚仁喜

2006年圣严法师决心扩建寺院,并邀请了知晓佛法的台湾著名建筑设计师姚仁喜,希望把这里建成一座现代的景观道场。

法师希望寺院能够尽量简单,呈现“本来面目”,圣严法师曾说,他在禅坐入定时,看到了寺院改建后的样子,但他没有办法言喻,所以就给了建筑师六个字,“水中月、空中花”,并命名为“水月道场”。

佛教认为一切都是幻象,而建筑却是硬邦邦、很实在的,怎么把虚无抽象的概念呈现出来,是姚仁喜第一要解决的问题。


2012年底,水月道场正式完工,以清水模混凝土、古拙的石头、柚木、玻璃等建构而成。

出入口在西边,以树木阻隔城市的喧嚣,两堵清水模混凝土墙搭起的长廊作为缓冲,进入道场后,能看见大殿的前方是水月池,后方为L型建筑,右方为开山农舍(原农禅寺旧楼)。


大殿前的水池名为“水月池”,以回收雨水为主要水源,无风的时候有如一面明镜,起风后,水中景被吹散,一切有如梦幻泡影,意示大家,世间诸行无常,建筑师希望透过倒影来表现幻象的层面。

很多人到了那个水池边上,自动地心情就安静、平静下来了。



大殿由22根巨大的柱廊支撑,外墙用柚木由上而下垂吊,大殿内部采用石地板和木质墙面,从建材到设计,都强调简单、自然、雅静,让前来参拜的信众能够纯粹静心地感受佛法。


水月道场最巧妙的一处就在于, 姚仁喜 将整篇《心经》、 《金刚经》 镂空于寺院外墙上。

大殿西侧的整面墙上是《心经》,非常动人。夕阳西下的时候,光线透过心经墙照进大殿,经文被折射在地上、墙上。随着太阳的运动,可以看到那些字在慢慢地移动,整个空间被光充满了。

很多人来这朝圣后,都说它很像西藏的转经文。这些光的变动造成了一种无言的诗意,就像圣严法师讲的“水中月,空中花”。


“中国的佛经一直都让我觉得强而有力“,姚仁喜很喜欢佛经,他发现历史上有很多人写过经,把经刻在山壁上、石头上、 核桃仁上、米粒上,甚至有人刺血来书写佛经,却没有人利用光来把佛经呈现出来。


大殿后方的建筑,是禅堂和法堂,中间有空桥连接,外墙上是镂空的5175字《金刚经》,和大殿的心经相呼应,传递禅宗佛理。

《金刚经》有5000多个字,每一个字都不同,非常考验技术。当初姚仁喜告诉同事这个设想的时候,没人赞同还说他疯了,但做完以后效果很好,寺院里的法师们,每天早上起来,会走到《金刚经》的第一句话前,慢慢地一步步走,念《金刚经》,这让 姚仁喜非常感动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