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从不发朋友圈的人……
文| 尔德 图 | 来自网络
最近碰到了一个很久不见的朋友,我问她最近在忙什么,好久没看到她发朋友圈了。
她笑着跟我说,最近忙着搬新家,原来是她被从分公司调到总部去上班了,薪资涨了好几倍不说,还帮她找好了住的地方。
而且她男朋友也从国外回来了,准备和她一起过去,两人正商量着结婚呢。
我说,这么好的事情,你为什么不发个朋友圈告诉大家呢?你以前可是很活跃的啊。
她说,一是太忙了,二是觉得这就是自己的日常生活,没什么可发的。
我忽然想起罗振宇在跨年演讲中提到的一个现象:
一组数据显示,很多人不爱发朋友圈的人,在他们的收藏夹里,却存着大量类似于《搞定思维导图》、《独立思考指南》、《如何建立知识体系》这样的文章。
很多时候,我们总觉得不爱发朋友圈的人,从不记录生活,或许是生活里没有值得记录分享的事情;
殊不知,他们在朋友圈之外,活成了更好的样子,因为他们把人生有限的时间和精力,都用来让自己变得丰盛。
我们发朋友圈的初衷,是记录和分享生活。
可是在不知不觉中,有些人已经违背了这份初衷,开始塑造并维护自己在社交平台上的虚假形象。
在知乎上看到一个名为“朋友圈虚假现象”的帖子,评论中的吐槽,让人觉得,朋友圈简直成为了一个虚假的重灾区:
为了证明自己生活自由,用微博或ins上的照片P图,假装自己在外旅行;
为了炫耀自己的生活,事无巨细都发在朋友圈,只不过在等别人一句“好羡慕啊”……
还有人为了凸显自己的涵养和学识,发一些未曾读过的书,看过的电影……
伟大的哲学家萨特曾经说过:“他人即地狱。”
朋友圈其实是一个展示生活的橱窗,从外面看过去,本应是各色琳琅。
而如今,
很多人的朋友圈却长成一个样子,用并不真实的自己,等待别人眼中的认可。
而那些不急于在朋友圈塑造自己的人,其实并不是过得不好,也不是没有可以秀的东西:
他们不过在渴望自由的时候,就合理安排好时间,准备一次放松的旅行;
在想要分享生活的时候,不带着炫耀的姿态,真诚地记录生命中的幸福;
想让自己更有层次的时候,沉下心来好好去读一本书,看一部电影……
他们不把自己的生活交给别人评判,不在点赞和评论中获取意义
。
就是这样,把细碎的时间,都用来寻找生命的乐趣,学会了自己取悦自己。
与其互为人间,不如自成宇宙,我们都该好好成为真正地自己。
汪涵曾经在《火星情报局》中被钱枫吐槽说,汪涵删掉了他的微信。
不仅如此,汪涵还大方承认,他也删了范冰冰、陈坤等人的微信,他说:“我朋友圈里,最多的时候有100多人,那时候我已经觉得很可怕了。
要把没有意义的,全部给弄掉。”
真正有能力的人,不需要用有谁的微信,来证明自己。
低质量的社交不如高质量的独处。
所谓人脉和资源,取决于个人的能力和眼界,而不是朋友圈的一个点赞和评论。
与其将时间浪费在维护虚拟的关系中,不如好好完善自己,努力提高自己的层次,你若盛开,清风自来。
身边有一个好朋友就不爱发朋友圈,微信人数也不多,但是她会在很长时间没有见面的时候,发来一条微信,问我这段时间过得怎么样,要不要一起吃饭?
我不常在朋友圈看到她,却时常收到她真切的关心。
朋友圈里的朋友,不一定是真朋友。
而真正的朋友,是你即便不发朋友圈,也依然会关心你的人。
想念一个人,可以找到他,见个面,吃个饭;担心一个人,可以单独发条微信,问问近况……
朋友圈只是传达的方式之一。
既然决定相见,我们就不必在路上浪费太多时间。
不如把时间留给流转的目光和触手可及的温柔,用真实的相处,感知绵长的情谊。
48岁的王菲,是少有的没有微博的女明星,跟汪涵一样,她不需要通过社交平台达到某种目的,因为她的生活本身,已经足够完美。
即便多次离婚,但身边从不缺少爱人,她并不需要将自己的情绪给谁看,因为在意她的人,就在她身边。
演员陈晓也在节目中说,他几乎从来不发朋友圈,时间长了,新加他的人都以为他怎么了呢。
但他觉得:“我的兄弟,我的哥们,我知道他们在哪,我也知道我喜欢的人在哪,我没什么可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