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中国教育报
《中国教育报》是教育部主办的以教育新闻为主的全国性日报,是中国最具权威和最有影响力的国家级教育新闻媒体。教师自己的报纸,学生喜爱的报纸,教育部门离不开的报纸。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樊登读书  ·  真心建议所有爸妈:带孩子过一个低配寒假 ·  12 小时前  
重庆校园频道  ·  免费征稿 ... ·  2 天前  
广西台新闻910  ·  3小时→30分钟!有了“空中校车”,孩子上学 ... ·  3 天前  
广西台新闻910  ·  3小时→30分钟!有了“空中校车”,孩子上学 ...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中国教育报

小工厂如何实现“起死回生”?一起来看他们的驻村帮扶故事→ | 新春走基层

中国教育报  · 公众号  · 教育  · 2025-01-18 09:53

主要观点总结

本文报道了中国教育报新春走基层活动,探访教育部定点帮扶河北威县产业振兴现场。文章详细描述了教育部如何帮助河北飞顺焊接设备有限公司从家庭作坊转变为年产值达300余万元的公司,通过校企合作解决技术难题,实现小工厂“起死回生”。同时,建立就业帮扶车间,帮助更多村民实现稳定就业。文章还介绍了教育部实施“百校入威”工程,威县与高校签订战略协议,建立科研平台,挂职干部接力建设,为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合作搭建桥梁。最后对未来计划进行展望。

关键观点总结

关键观点1: 新春走基层活动

中国教育报开展新春走基层活动,探访教育部定点帮扶的河北威县产业振兴现场。

关键观点2: 教育部的帮扶行动

教育部通过派第一书记驻村帮扶,帮助河北飞顺焊接设备有限公司从家庭作坊转变为成功企业,实现产值增长和校企合作的共赢。

关键观点3: 校企合作解决技术难题

高校专家团队的参与帮助解决了飞顺公司的技术难题,实现了产品更新迭代和利润增长。

关键观点4: 建立就业帮扶车间

飞顺公司和教育部建立就业帮扶车间,帮助更多村民实现稳定就业,实现企业与社会的共赢。

关键观点5: 高校知识成果转化服务平台的建设

教育部挂职干部建立高校知识成果转化服务平台,促进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之间的合作,推动威县企业的创新发展。


正文

新春越来越近,年味越来越浓。新的征程,号角嘹亮;新的出发,步履铿锵。教育的根脉深植于广袤的基层土壤之中,那里孕育着希望。在这岁序更替、春风送暖的2025年新春即将来临之际,中国教育报近日开设“新春走基层”专栏,派出多路骨干记者深入校园、厂矿、田间等一线,倾听师生的心声,记录成长的足迹,见证教育的力量,用镜头捕捉那些平凡而又不凡的瞬间,用笔触写下那些温暖而又坚韧的故事。


今天,一起和记者探访教育部定点帮扶河北威县产业振兴现场

“今天厂里忙不忙,我们去看看生产情况。”“没问题,你们来吧。”


通完电话,教育部驻河北省威县枣元乡魏家寨村第一书记徐阳就带着记者来到位于村里的飞顺焊接设备有限公司。


为啥要带我们来这?记者带着疑问踏进了飞顺公司的大门。原来,如今这个产品远销南非、越南、印度等国外市场,年产值达300余万元的公司,十年前还只是个小小的家庭作坊,因为经营不力,一度走到了生死边缘。帮助它“起死回生”的,正是教育部派来的驻村第一书记。


教育部驻威县帮扶队魏家寨就业帮扶车间内,村民们正在认真工作。本报记者 张欣 摄



小工厂如何“转危为机”



“外边天冷,先进来喝杯茶。”茶水冒着热气,聊着聊着,飞顺焊接设备有限公司总经理刘光华就讲起了当年的事儿:


2014年,刘光华创建起河北飞顺焊接设备有限公司。一开始,公司还只是个家庭作坊,主要从事汽车焊接设备的生产销售。由于缺乏核心技术和人才,公司出现产品更新迭代慢、利润低等难题,一度面临关停困境,刘光华等人也是急得直挠头。


直到2015年,第一任教育部驻魏家寨村第一书记李强的到来,让事情迎来了转机。


“老乡好啊,我是教育部新来的挂职干部,来帮助大家解决困难的,有需要您随时找我啊。”那时,李强刚到魏家寨村,一碰见村民就打招呼,挨家挨户发名片。


李强的到来是一场“及时雨”。“拿到名片后,我立刻给他打了个电话,没过多久,李强就骑着自行车来到了我家。”刘光华回忆。


“我这学历有限,要想做出好产品,靠我自己的能力实现不了,有大学的支持才能把我的想法变成现实。”刘光华的话让李强很受触动。于是,他立刻联系到了河北师范大学专家团队,寻求“破局”之道。


随后,教育部又先后派出张晓彬、皇甫磊、李瑞富、徐阳4位年轻干部作为第一书记驻村帮扶,他们先后联系南京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天津大学、河北科技大学、河北地质大学等高校的专家进行咨询,最终选择了生产发展前景好、用户人群广的汽车深度养护设备系列产品为主的发展思路。



校企如何走向共赢



在飞顺公司大门口,远远就能看到几块招牌:“天津大学技术开发帮扶企业”“河北科技大学产学研校企合作基地”“河北师范大学产学研校企合作基地”。


“尽管汽车深度养护设备技术门槛高,但是我们通过和高校共同攻关,合作研发了汽车变速箱换油机、防冻液刹车油智能换油机等新产品,申请到16项国家专利,实现了从模仿到自主研发的跨越。”刘光华说,直到现在,每当有技术上的需求,他们立刻找到第一书记联系相关高校,学校就会派出专业教师进行“一对一”帮扶。


韩会山是河北科技工程职业技术大学的一名教师,他深知,要想了解市场的真实需求,就要离企业再近一点。于是,在驻村书记和学校领导的支持下,韩会山和刘光华建立了一种学生与企业的共赢模式——产品研发中心。


“虽说这里看起来不‘高大上’,但实用性强。如果有小改动,我们可以直接在车间进行测试,解决不了的问题,技术人员还可以通过网络在线修改程序或通过远程视频寻求解决办法。”韩会山认为,校企合作实现了从企业需求出发解决问题再到定型、保护、转化的过程,这与职业教育解决企业实际问题的定位相符。


“今年寒假,我们让学生在企业解决项目问题,开学再带着问题回学校。”韩会山说。



帮扶如何向更广处辐射



企业有了起色,如何才能辐射更多人?


2023年9月,徐阳和刘光华商量建一个就业帮扶车间,帮助更多年纪大或不方便外出打工的村民一边学习技能,一边实现稳定就业,两人一拍即合。2024年年初,就业帮扶车间成立,越来越多的村民被介绍到这里,做起了雨刷组装、标签打印等手工活,生活更加有了保障。


在威县,像飞顺公司一样腾飞的企业还有许多。近年来,教育部实施“百校入威”工程,威县与90多所高校签订150余份战略协议,建成11个省级科研平台。


“看!这就是我们的最新成果——威县高校知识成果转化服务平台。”在威县企业服务中心大厅,教育部驻威县教育局挂职干部宋瑞涛告诉记者,“至今,教育部已经有25位挂职干部接力建设,为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合作搭建桥梁。历任干部通过实地走访,去各个高校和企业拉项目、找资源,一步步填充专家库,最终建立了威县高校知识成果转化服务平台,企业可以在平台上发布需求,高校也可以发布科研成果,双方找到契合点,加深产学研合作。”


“等开春了,我们要做的事情还有很多,要进一步完善充实高校知识成果库、梳理对接相关领域技术专家信息资料并录入高校专家人才库、组织开展高校知识成果路演活动、争创辐射冀东南的区域创新中心……”谈到对于未来的计划,宋瑞涛满怀希望。


本文来源|中国教育报2025年1月18日01版,原标题《小工厂“起死回生”记—— 探访教育部定点帮扶河北威县产业振兴现场
作者 | 中国教育报记者 张欣
责任编辑|杜润楠

往期回顾


小小板栗如何走出大山,实现华丽“转身”?| 新春走基层


看!我们的“雪假”不一样 | 新春走基层

春运人潮中,有一抹亮眼的蓝!这群大学生太棒啦 | 新春走基层



更多精彩资讯,请点击上方图片,下载中国教育报APP、中国教育报好老师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