钯/降冰片烯协同催化2-溴芳基酮的脱羰基三官能团化反应
该工作中,作者首先选择2-溴苯酮(1a) (0.2×3 mmol)与苯乙烯(2a) (0.6 mmol, 3 equiv)的反应作为模板反应进行条件筛选。经过催化剂钯、碱、添加剂、降冰片烯和配体的筛选,确定了PdCl
2
(10 mol%)、配体(L4) (20 mol%)、降冰片烯 (N8) (1.2 equiv)、添加剂KF (1 equiv)为最优条件,得到目标产物3aa的最高分离收率为91%。
Table 1.
Optimization of reaction conditions
a
(图片来源:
Org. Lett.
)
随后作者对反应的底物范围进行了探究,在最优条件下,一系列取代的2-溴芳基酮(1)都能够适用此反应,在2-溴芳基酮的苯环5位上的烷基、烷氧基、卤素和苯基等各种取代基都能以中等到良好的产率(61%-86%)获得了预期产物。其它烷基酮包括从异丁酰基到辛基酮取代的2-溴苯都可以完成脱羰过程,并以中等的产率(43%–66%)得到预期产物(Table 2)。
Table 2.
Substrate scope of 2-bromoaryl ketones (
1
).
a, b
a
Reaction conditions: 2-bromophenyl ketone (
1
) (0.2×3 mmol), stryene (
2a
) (0.6 mmol, 3 equiv), PdCl
2
(10 mol%),
L4
(10 mol%),
N8
(0.24 mmol), PivOK (0.6 mmol) , KF (0.2 mmol)in 1.0 mL toluene at 100°C under N
2
(1 atm) for 24 h.
b
Isolated yields.(图片来源:
Org. Lett.
)
作者还考察了一系列烯烃对此反应的适用性,在苯乙烯苯环上的烷基、烷氧基、卤素、酯、硝基和二茂铁等各种取代基都可以适用此反应,而且没有观察到明显的电子效应。值得注意的是,强吸电子基团NO
2
也是可以适用的,并以64%的分离产率得到所需的产物。同时,丙烯酸酯和丙烯酰胺也能够适用此反应。值得注意的是,带有游离氨基的丙烯酰胺也能以28%的分离产率得到所需的产物(Table 3)。
Table
3.
Substrate scope of olefins (
2
).
a, b
a
Reaction conditions: 2-bromophenone (
1a
) (0.2×3 mmol), olefins (
2
) (0.6 mmol, 3 equiv), PdCl
2
(10 mol%),
L4
(20 mol%),
N8
(0.24 mmol), PivOK (0.6 mmol), KF (0.2 mmol) in 1.0 mL toluene at 100°C under N
2
(1 atm) for 24 h.
b
Isolated yields.(图片来源:
Org. Lett.
)
随后,通过一系列机理验证实验及理论计算,作者提出了此反应的可能反应机理如下图所示。最初,2-溴苯酮与Pd
0
氧化加成得到芳基Pd
II
中间体A。然后,中间体A与降冰片烯进行碳钯作用生成中间体B。随后,在碱的帮助下,进行邻位-C–H活化形成环钯中间体C,这一过程也得到了DFT计算结果的支持。2-溴苯酮与中间体C氧化加成得到中间体D,然后进行还原消除得到Pd
II
物种E。重要的是,中间体E不会经历降冰片烯的脱去,这可能是由于Pd和羰基之间的相互作用。然后发生脱羰反应得到环钯中间体F,水解后释放羧酸。然后中间体F与另一分子2-溴苯酮进行氧化加成产生Pd
IV
中间体G。然后从G的还原消除中获得中间体H。它通过降冰片烯的脱去转化为中间体I,随后与苯乙烯在Heck偶联后进行终止反应得到目标产物3aa,产生Pd
0
完成了催化循环。
(图片来源:
Org. Lett.
)
为了检验该方法的合成应用,作者用3aa的铁催化分子内环化反应对产物3aa进行转化,形成菲衍生物4f,分离产率为70%(如下图所示)。
(图片来源:
Org. Lett.
)
总之,作者开发了一种新的四组分的Pd/NBE协同催化2-溴芳基酮与烯烃的Catellani型反应,在一锅中完成了脱羰基化与模块化的ispo-Heck/
ortho
,
ortho
-二芳基化反应,得到了生成三个新的C–C键的间三苯基衍生物。该工作以“Palladium/Norbornene Cooperatively Catalyzed Modular Trifunctionalization of 2-Bromoaryl Ketone via a Decarbonylation Process”为题发表在
Organic Letters
(DOI: 10.1021/acs.orglett.4c01431)上。文章主要作者包括
张谦
副教授和硕士研究生
李玉峰
,通讯作者为
李栋
教授。研究工作得到了郑州大学黄萌萌教授在DFT计算上的帮助,以及武汉大学周强辉教授的指导和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