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复旦大学信息与传播研究中心
http://cics.fudan.edu.cn/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51好读  ›  专栏  ›  复旦大学信息与传播研究中心

新技术与日常生活——研究生论文报告会

复旦大学信息与传播研究中心  · 公众号  ·  · 2018-05-03 09:00

正文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


CICS

欢迎点击上方“复旦大学信息与传播研究中心”订阅本公众号。

- 沙龙简讯 -

2018年3月22日下午,在复旦大学信息与传播研究中心主办的“切问近思半月谈·教学与研究新探索”学术沙龙上,来自中心学术团队的博士研究朱冰清、高存玲、张丽华、陈鑫盛和硕士研究生褚传弘围绕“新技术与日常生活”这一共同主题,从不同的理论视角报告了各自的经验研究成果。中心主任黄旦教授、中心副主任陆晔教授、孙玮教授及与会师生对系列报告进行了评议和讨论。我中心公号将本次沙龙记录整理成稿,特此发布。



新技术与日常生活——研究生论文报告会


一、高存玲:《社区报:城市小尺度认同的激发与营造》


报告摘要:


城市内部存在着差异化的地方,独特的历史文化和社会经济状况让居民形成针对局部地方的小尺度认同。然而,由于以整个城市为边界的地方认同的彰显,城市内部的小尺度认同长期被遮蔽。


“街道”是中国大陆的基层行政分区,不同“街道”成为城市内部差异化的地方。本文关注青岛的《半岛都市报》,它以街道为报道和发行的地理空间单元,通过传播街道范围内的信息、激发街道居民间的交往行为、生产街道的地方意义,建构了居民针对本街道的小尺度地方认同。

点评讨论:


1、整个讨论是离开了报纸用访谈作为支撑,报纸的内容、发行范围、发行量等没有提及,应该让读者知道报纸本身是什么样子;论文隐含了一个前提,是社区报让我们意识到了街道的存在,但现实里我们离开了报纸依然会知道街道,这二者的关系要更清晰地辨析;结论里提到了同一性的压迫,但认同和同一不是一回事,有了认同未必就会导致不自由。


2、研究从个体认同、社会认同和地方认同三个层面谈小尺度认同,但没有说清楚它们的关系。如果小尺度认同是从这三个方面发生的,那么后面的讨论就要从这三个方面展开,如果不是,那么不如直接界定小尺度认同,然后推演开来讨论。


3、论文现在过于依赖访谈,但不能在完全脱离报纸是什么样子的前提下来说如何产生小尺度认同,这样会产生一个问题:失去了本案例的特殊性,论文结论拿来套在其他报纸上是否也可以。另外,对访谈的分析要区别不同的情况,访谈对象的背景情况要交代。小尺度认同的获得,有人是通过读报, 有人是通过被报道,这些情况要区别开,不能大而化之,笼统地得出结论。对社区的分析也是同理,要区分不同的社区的状况,社区大小,构造的状况等。


图为中心主任黄旦教授向中心学术团队成员、博士研究生高存玲赠送纪念海报

二、陈鑫盛:《作为媒介的共享单车:具身技术、空间实践与城市文化传承》


报告摘要:


研究关注共享单车在中国大陆城市中的风靡现象,讨论共享单车作为一种具身技术,如何在具体的空间实践中塑造骑行者对城市文化的体验和认知。


从本雅明的“巴黎的游荡者”开始,城市移动性受到关注。“移动转向”的社会学者看到交通工具造成个体时空感知、生活方式的社会影响。但共享单车等小尺度的、开放式的交通工具,在游览的空间实践中往往“抽身而去”,以具身的方式为骑行者提供感知环境的特殊视野。


研究通过参与式观察与深度访谈发现,共享单车作为小尺度的代步工具,对既有的城市旅游空间及路线规划产生冲击,城市规划设定的空间叙事被消解,骑行者在不同景点与其他功能区域之间的穿梭串联,感受其中的景观反差,在空间实践过程中重构了时空感知。


共享单车开放式的骑行方式,使骑行者能够以市民的视角感受到旅游景点与城市社会生态的生活关联,这种对生活方式的现实体验与骑行者的城市文化特征认知相互融合,构成一种新的文化传承方式。


借由共享单车这一消弭了游客与市民身份界限、融合了生活与旅游体验的普遍化的“城市入口”,骑行者得以在共同的城市文化背景下探讨城市未来发展的理念。

点评讨论:


1、关于共享单车的特殊性界定不足:第一,共享单车的无桩、随时随地用的使用特性没有被强调出来;第二,文章没有区别带有游览、观光、漫游性质的骑行,应该缩小一下范围,进行明确界定;第三,论文讲到了共享单车与APP的结合,但没有讲定位,地理位置信息是共享单车和普通单车的重要不同,这也是要有所思考的。


2、文章没有找到理论和现实较为适当的结合点。要找准点,理论进去,把现实捏拢来,这是非常重要的。有三个方面需要反思:第一,“都市漫游者”的概念与文章内容缺乏理论关联,要明确本雅明这一概念是为何而作,理论涵义如何,才能运用在后面的具身技术的分析中;第二,文章没有把作为媒介技术的共享单车的独特特点体现出来。除了无桩这样的技术特征,还要考虑技术激发出来的东西;第三,做研究过程中不能孤立地分析,要把身体卷入后共享单车的特殊性,通过和其他媒体的比照分析出来。


3、同学们做研究,自己的体验要说得通,这个研究有几个问题要说清楚:与骑自己的自行车有什么区别,与坐公交车有什么区别,上班族与非上班族有什么区别。这些不需要理论,在经验上要想清楚,想好再从理论上提炼。现在用的词都太大了。做研究,在进行理论脉络的探讨前,要多提问题进行比较,把各种因素都要考虑进去。

图为中心主任黄旦教授向中心学术团队成员、博士研究生陈鑫盛赠送纪念海报


三、朱冰清:《媒介逻辑视野下的移动支付:商业策略与日常生活实践》


报告摘要:


近年来,移动支付在我国发展迅速。追究移动支付的本质,是移动终端与支付形式的结合。本文正是基于这一本质属性,通过媒介逻辑的理论视角和以深度访谈为主的质性研究方法,探讨媒介逻辑如何在当前影响了移动支付平台的商业策略和人们的日常生活。


研究结论如下:首先,移动支付将自身打造为流量入口和生活服务平台,这一举措的本质是对注意力的关注。其次,从塑造信用担保平台转向社会化营销的策略,体现了移动媒体互动性和社交性对移动支付的影响。再次,线上线下联动的发展战略使移动支付也具备了空间生产的潜能。最后,对受众而言,人们在使用移动支付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数字自我和数据记忆,展示和窥私的欲望也在支付领域凸显,移动支付主导的媒介时间影响着人们的行动,移动支付的远程和近场支付功能使得空间不再成为支付行为的阻碍,人们在使用中对空间有了新的理解,并赋予了空间新的含义。

点评讨论:


1、该文对“移动支付”的讨论是笼统的,没有突出“支付”这个特殊主体。对“移动支付”究竟是指什么并不明确,是指支付方式,还是货币形态变化?文献综述应直接从“媒介逻辑”进入,而不是从媒介化讲起,再引出媒介逻辑。另外,本文运用的“媒介逻辑”很大程度上还是大众媒体的逻辑,而不是移动支付这种新技术形式的。


2、“时间”和“空间”概念应概念化,不能把字面意义上的“时间”和“空间”方面的内容都归入进来。空间并没有被数字技术消灭,网上购物也存在空间体验,只不过因为换了一种方式,与之前线下购物的空间体验有所不同。移动支付对日常生活影响有很多层面,应先用常识层面的一般逻辑区分,再用学术视角分析。从操作层面上说,本文提出的问题太大,建议从一个小切口去探讨媒介本身的特点。


图为中心主任黄旦教授向中心学术团队成员、博士研究生朱冰清赠送纪念海报


四、褚传弘:《移动阅读:新媒介语境下的城市新型阅读实践——以“上海文学地图朗读接龙”为例》


报告摘要:


2017年8月,一场长达10小时的新媒介直播“上海文学地图朗读接龙”在上海10余个具有历史意义的文学地标开展。本研究聚焦这一个案,思考新媒介作为一种技术架构是如何调整和改变了城市文学阅读与传播的方式。


研究得出初步结论:第一,新媒介直播技术与制图术的结合共同催生了“移动阅读”的新型阅读实践,作家的阅读活动突破以往固着在特定地点的模式,在城市地理空间中移动。同时,读者的视点在作者、文本和地理之间移动。第二,传播建立了新的文学关系网络,具体体现在作家与读者之间的关系从“不对称性”转向“多维度的交流”,推动了文艺思潮的传播。第三,阅读方式发生变化,从私人默读到公共朗读,传播创造了新的城市公共生活,也培育了参与公共实践的技能。

点评讨论:


1、文章以麦奎尔的“地理媒介”的理论切入,走不到结论处的理论,建议换一些概念,如“交往式阅读”等。


2、最后结论的抽象点落到了阅读和城市意义的关系,是很好的想法,但现在还是在提问,没有达到理论抽象的程度。


3、这篇论文没有写“移动朗读”的重要元素——身体。我们习惯了研究大众媒介,习惯抓文字、影像传达出来的信息,之外的东西很容易被忽略掉。在新媒体研究中,身体卷入、空间地理这些元素要包括进去,暗含的内容比明确讲出来的话更有丰富性。


图为中心主任黄旦教授向中心学术团队成员、硕士研究生 褚传弘赠送纪念海报


五、张丽华:《陌生人的相遇:网络直播中的人际关系》


报告摘要:


作为脱域机制的网络直播,为个体的“再嵌入”提供了可能。再嵌入重新构造了陌生人之间的社会关系。首先,和陌生人的接触意味着“共现”、“在场”、等亲密关系的感知,在直播平台中所形成的人际关系成为人们获得支持、安全感和归属感的重要源泉。其次,自我被他人的认同和界定不再仅限于面对面交往,而是经由媒介的“自传式叙事”,陌生人是维系个体生活经历连续感的一部分,成为了自我认同的资源。最后,由于缺乏有机纽带,经由网络直播形成的人际关系网通常是脆弱的、暂时的,关系因生活境遇而变化,线上的人际关系不再具有义务和强制性。网络直播中所形成的人际关系是鲍曼意义上的“虚拟关系”,“连线”和“离线”的自由进出折射个体对自由与安全的矛盾需求。

点评讨论:


1、吉登斯讲的“脱域”是行动与结构里的问题,与论文毫无关联,不应这么使用这个概念。在理论和经验材料的关联上,要注意论文应有作者自己的分析,不能是拿出理论,用经验材料证明它是对的。材料的组织离不开理论的指导,大家常说,先把经验材料准备好,材料总是有用的,但恰如哈特说,没有理论就没有材料,没有理论视角没办法挖掘材料。


2、论文中提到的“亲密关系”、“认同”,是在什么学术脉络上讲的?关于“陌生人”、时间和空间的讨论也是在常识意义上的。以“亲密关系”为例,如果论文的讨论脉络,是辨析齐美尔意义上的“陌生人”关系怎样变成了吉登斯意义上的“亲密关系”,也是可以的;但现在这些概念还停留在常识层面上,而在常识意义上说亲密关系没有意义,访谈对象观点的差别会很大。


3、在质化研究中,研究者的社会基建要高于访谈对象。


图为 中心主任黄旦教授向中心学术团队成员、博士研究生张丽华赠送纪念海报

(整理 :李晓荣 编辑:周晗)

关于我们 本订阅号是复旦大学信息与传播研究中心的官方微信帐号。复旦大学信息与传播研究中心(原名文化与传播研究中心)成立于1984年,重组于2000年2月,2000年12月通过严格评审,被批准为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是全国首批106个基地中唯一的传播学研究基地。本订阅号关注学界动态,推送学术信息,欢迎订阅。

想了解更多精彩内容?请点击右上方菜单选择“查看公众号”并进入“ 查看历史消息 ”。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