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德慧智
品读道德根文化图书,饮用传统文化源头甘泉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墨香中华  ·  人生皆如远行客,万事释怀自高歌 ·  昨天  
墨香中华  ·  世界步行日丨走路,最顶级的养生! ·  4 天前  
墨香中华  ·  电影《归心似箭》插曲 《雁南飞》 ·  6 天前  
墨香中华  ·  生命的最高境界(非常精辟) ·  1 周前  
51好读  ›  专栏  ›  德慧智

为什么“启蛰”的形名更改为“惊蛰”而且变更了启蛰与雨水的序列位置呢——启蛰的寻根探源

德慧智  · 公众号  · 传统文化  · 2017-02-17 17:57

正文

干支纪年:丁酉年 壬寅月 乙亥日


 

从大量的史料中可以看出,原来立春之后这个节气的命名并不是“惊蛰”,而是“启蛰”。启蛰之后才是雨水。从改“启”为“惊”的历史缘由中,我们可以了解到,将“启蛰”的形名更改为“惊蛰”,而且变更了启蛰与雨水的序列位置,这都是汉代所为。


汉武帝的祖父汉文帝(名刘恒,前179年~前157年)时期,为了避刘恒之“恒”字名讳,将老子五千言中“道,可道也,非恒道也;名,可名也,非恒名也”的“恒”字,强行篡改为“常”字。这在五千言的通行本《道德经》里面一直延用至今,从未有人为它正名。无独有偶,汉武帝的父亲名刘启(前156年~前141年),汉武帝为了避开他父亲的名讳,就将二十四节气中“启蛰”之“启”篡改成了“惊”字,从此“启蛰”就变成了“惊蛰”,逐渐丢失了节气名称的原义。


后代学者在研究节气的时候,因为不知原委,也就想当然、牵强附会地美化这个“惊”字与春雷之间的关系,人为性地让节序名称和顺序去符合自然规律,既迷惑了自己,也成功地迷惑了后代。但是,从自然界的气运变化上,从五运六炁(气)的变化层级而言,启蛰绝对不能运用到雨水之后,因为龙行才能雨施。



当代《殷虚卜辞研究—科学技术篇》指出:“龙,又是东方天东宫苍龙的龙宿星宿”,“启,乃节气之称,即后世之启蛰。”“有启龙者,谓时届启蛰,龙宿见于东方也。”这说明启蛰形名的确定,与天文中的星宿运动密切相关。组成龙宿星座的星星,在每年的启蛰时会出现在东方的地平线上。商代甲骨文之中,就有正月龙见的记录:“癸卯卜,囗贞,有启龙,王比,受有又”;“贞:有启龙,王勿比。”启龙是启蛰的启龙。在天文学中,龙宿星见于东方天际,在身内则见于腰椎一(L1)上的能量变化。修身实践者以及对自己体内变化比较敏感者,在每一个节与气的转换变化之日、之时,如果能够同步入静而内观其身,就常常能发现和体悟出相应的脊椎体会出现类似于温差一样的变化,甚至会发现轻微的震动或者跳动现象。


《黄帝阴符经》:“天发杀机,移星易宿;地发杀机,龙蛇起陆;人发杀机,天地反覆;天人合德,万变定基。”天、地、人三才都应该合德而守一,而不能擅自产生突变;仁、义、礼、智、信五德的形态、品质、品格以及动态都要与自然法则秩序相吻合,才能够实现万变定基。古代常常把“龙蛇起陆”作为先导和征候,通过对它们在陆地上的正常表现和异常表现详细地加以分析,来把握自然的变化。



在古六历当中,“惊蛰”节气的名称皆为“启蛰”。当代姜涛《“历居阳而治阴”——略论二十四气入历及其在清代以来的变革》一文中,总结了二十四节气中前六气在历代历法中的变动:


表2-1二十四节气中前六气的变动

正月

二月

三月

行用或调整起始时间

节气

中气

节气

中气

节气

中气


立春

惊蛰

雨水

春分

谷雨

清明

西汉太初元年(前104)

立春

雨水

惊蛰

春分

清明

谷雨

东汉元和二年(公元85)

立春

雨水

启蛰

春分

清明

谷雨

隋开皇十七年(597)

立春

启蛰

雨水

春分

清明

谷雨

唐武德二年(619)

立春

雨水

惊蛰

春分

清明

谷雨

唐开元十七年(729)

 

从表2-1中可以看到,西汉太初元年,改启蛰为惊蛰;东汉元和二年,更改了节气的次序,将雨水移到惊蛰之前,清明移到谷雨前面。隋开皇十七年,将惊蛰恢复为启蛰。唐武德二年,恢复启蛰在前、雨水在后的次序。唐开元十七年,又改雨水在立春后,并且将启蛰改为惊蛰,沿用到现在。


由此可见,将启蛰改为惊蛰,是汉武帝时期避讳的产物;而后世屡次将惊蛰的次序颠倒至雨水的后面,则是丢失慧识文化所赋予的节气本义,将“惊”字与自然现象进行附会的结果。若依据物应性来定位,启蛰就当在雨水之前。因此,对于“启”和“惊”,我们应当正确地把握,惊蛰绝对不能运用到正月,只能是二月启蛰然后听惊雷。


 

《郁离子·论乐》:“是故雷不鸣于启蛰,而鸣于日至1,则天道变(天上打雷的时间如果不是发生在启蛰的时令区间内,而是拖到夏至时令区间才发生,或者提前冬至时令区间内发生,都不吉祥,表明天道会有变化);鸡不鸣于向晨,而鸣于宵中,则人听惑。”公鸡不在清晨的时候叫,而半夜叫,那么社会就会由于信德丧失,出现谣言惑众的现象,各种迷信就会风起。


我们给启蛰正名,不仅要在位置上进行正名,而且在名号上也要进行重新定名。黄帝的学说中对于形名学非常重视,如果名定错了,就没有对应和呼应。而在民间应用中,实际上也应该高度重视按照慧识悊学诞生的历法和定名,把握好形名来进行治事养生以及修身实践,去体悟黄帝所揭示的“形名已定则无所逃迹匿正”(2《黄帝四经·道法》:“ 名已立,声号已建,则无所逃迹匿正矣。”)的规律。“无所逃迹匿正”,是指形和迹都无法逃遁。



(一)“启”的字源与字义


表2-2启的字形演变

 


启,开也。《说文解字》:“启,教也。从攴,启声。”《论语》:“不愤不启。”《玉篇》:“书曰启明,本亦作啓。”《尔雅·释天》:“明星谓之启明。”东晋郭璞对此注道:“太白星也,晨见东方为启明,昏见西方为太白。”晨见东方那颗非常明亮的星星就是启明星,而黄昏在西方天边所能看到的那颗星就是太白星。这两个名称,其实说的是同一颗星。启,还有主动、从容之义。


 

“启蛰候虫犹自闭”(1南宋曹彦约《惊蛰后雪作未已阴之湖庄》:“甲拆多应满药栏,跨缧心已拂轻鞍。正疑阴因仍飞雪,岂有春中却沍寒。启蛰候虫犹自闭,向阳梅子自能酸。误成严冷非天意,说与人心作好看。”,)在启蛰的时候,那些尊天敬地、无为而治的应候之虫,顺四时之度令而冬眠的虫类,还没有真正完全苏醒,但是已经开始进入苏醒的开启、启始状态中。


(二)“惊”的字源与字义


表2-3惊的字形演变

篆体

楷体

 

 

 

《说文解字》:“惊(驚),马骇也。”《玉篇》:“惊,骇也。”《周易·震卦》:“震惊百里。”《诗经·大雅》:“震惊徐方。”惊,还有慌乱、恐惧之义,要么是马四蹄掀踏不安,要么是马撒开四蹄狂奔,甚至是马拉着车横冲直撞,都是非常危险的。因此用惊字替代启,并不符合天道自然无为治理法则和秩序的特点。



(三)“蛰”的字源与字义


“蛰”的本义,指动物冬眠潜藏起来,既不进食也不活动的一种休眠生理状态,是候虫类顺四时之度而进入冬眠的一种深度休息状态。


表2-4蛰的字形演变

篆体

楷体

 

 

 

《说文解字》:“蛰,藏也。”《尔雅·释诂》:“蛰,静也。”《十三经注疏》(1 自汉以来,释经之书,有传、经、解、学等名目,通谓之注。唐太宗诏孔颖达与诸儒,择定五经义疏,敷畅传疏,谓之正义,后通谓之疏。南宋以前,经疏皆各单行,至绍熙开始有合刊本,合称注疏。清代由阮元主持校刻的《十三经注疏》,号称善本。目前通行本为上海古籍出版社、中华书局、浙江古籍出版社的缩印本。):“藏伏静处也。”藏和静这两者之间并不矛盾,藏固然就需要保持安静。


《周易·系辞》指出:“尺蠖之屈,以求信也。龙蛇之蛰,以存身也。”孔颖达注疏:“蛟蛇初蛰,是静也。以此存身,是后动也。”这说明蛟龙和百蛇都存在着冬眠的生理现象。质象领域隐有龙之蛰藏,物相领域显有蛇之蛰伏,都是一类的属性。


 

“蛰”,有时候也用于形容人,描述一个人独处一室,就像我们现在形容某些宅男和宅女一样,是一种蛰居状态。只不过现代的宅男宅女是蛰而不静,蛰而难静,只是形式上的独居而处。这种蛰居也有独处、潜藏的意思,是本义的一种延伸。某些地方方言中的宅(ze)男宅(ze)女,发音与这个“蛰”的音也挺相近。


 

摘自:《中华传统节气修身文化·四时之春》 更多精彩内容请点击阅读原文来购买此书!



启蛰乃正月之中气也——启蛰的时与度

启蛰,早晨醒来伸一伸懒腰——启蛰的正善治养生

天地之气交而为泰 故草木萌生发动矣——启蛰物候

《德道经》是无上瑰宝

大人都读不懂经典 为何要让孩子诵读?

经典诵读是中国古代教育学习的根本方法

“可”字,在古代就是开口诵——老子德道经中的“可”

“国学” 这么热!你选对了吗?——学“国学”要寻根

帛书《德道经》,是当仁不让的首选慧性经典诵读教材

抢救传统中医必须抢救传统文化

看德国人对中医的喜爱——世界需要真正的中医

何谓“健康”?

黄帝内经中的作息与人们的健康

东西方文化的区别就像我们吃中西餐一样

老中医告诉我们该什么时候起床和睡觉——一日之四时与生命健康

原来“经典”是有层级之分的——哪我读的是经典吗?

慧智是个完美的太极图——慧与智同步开发是民族教育的根本师者,传道授业解惑——教师修身明德是教育的本质要求

经典诵读是提升师德的关键方法

为教师点亮光明

孔子问道于老子——是对道德文化的实践与求索

古代教师节是哪一天

营造尊师重道的良好环境

“教师”的古今称谓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教师修身明德是教育的本质要求

师德教育——教师首先要明德

师德建设“绝学三招”

师德建设的内圣外王体系

如此逼着孩子们辛苦……真是有点悲哀!——慧与智同步开发是民族教育的根本

用经典中丰富的精神营养,滋养孩子们久已饥渴的慧识和智识——慧与智同步开发是民族教育的根本

引导孩子掌握全面而准确的诵读方法

如何解决诵读与学习冲突?

抛弃经典诵读 产生民族灾难

赚钱别忘了身体要健康——伏羲黄老思想的养生方法

传统文化是国家的命脉

真诚的孝心是做人的根基(吴致知)

“孝”与“老”——析“孝”字,寻孝道文化之根

孝不孝是次要的问题吗?——孝道思想的根本

抛弃德的孝道,是无根之木———如何立体式的践行孝道文化

你发现细胞内的善粒子了吗?——孝道的能量来自善

明孝道层级之分,做真诚至孝之人

经典诵读开启心音——掌握生命能量的三种元素

脾胃信土之气是后天之本

人体生命有三种能量——21世纪以后是一个“音”的运用时代

孩子注意力严重不集中怎么办?——脾胃信德土的培养是关键霜降,

古代中国的数学水平高深莫测——不可思议的“善数”技艺

教育不是灌输而是点燃火焰——中国的文化说到底就是一个德育文化

为什么人们脾气会变坏?——先天仁慈不足应该怎样补足(一)

怎么才能有一个好脾气?——先天仁慈不足应该怎样补足(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