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2日,一则新闻的出现引起了先森的关注,题目叫:
《三代人侍候保姆到108岁去世,还有这样的高干家庭么?》
,大致内容说的就是,一位保姆49岁走进一个双军人家庭,帮一对夫妻将五个儿女带大,79岁时,她孤苦无依,被这对军人夫妻接回家里,精心服侍。后来,军人夫妻相继去世,但他们的孩子依旧对这位保姆不离不弃,一直侍候老人到108岁去世。
半个多世纪的人间真情,这样一个从杭州、南京、吉林到沈阳一路走来的故事,没有任何的修饰,却感动了每一个人。
有人说,这样好的家风是因为在这样一个双军人的家庭里。到底军人的家风是什么样的?中国军人该有什么样的家风呢?两个故事带你了解军人家风!
三代军人家庭的家风:爱国才能更好地爱家
▲
宋龙国父母的结婚照还是两张照片拼起来的。
挂春联、贴窗花,因为丈夫宋龙国驻守南海岛屿,不能回家。今年春节,妻子孙楠还是和婆婆一块过。曾经也在部队工作的孙楠前几年退伍,从军营,到家庭,环境的改变,还让孙楠花了不少时间来适应。
孙楠这样说:“过去是保家卫国,现在就是把这个小家照顾好,把龙国的父母当成我自己的父母来照顾来孝顺,把孩子教育好,这就是我的责任。”
军人变成军嫂,孙楠比一般军属更能理解丈夫。宋龙国的父亲、叔叔参加过对越自卫反击战,一九四九年参军的爷爷还参加了抗美援朝,并荣立过战功。这个三代军人的家庭,对军人的责任也有着更深刻的认识。
宋龙国的爷爷宋秋华说:“没有兵,怎么保卫国家?不能回家过年,这是个人分的任务。”
因为这一身的军装,团圆时刻的缺位和等待,成了这个家庭几十年的常态。就连结婚这样的人生大事,都充满着缺憾。当年,宋龙国父母的结婚照还是两张照片拼起来的。
宋龙国母亲王秀美告诉笔者,当时宋龙国父亲的战友来探家,找自己照了个相,到部队洗到一块,“加洗的,没见面。”
对此,宋龙国的爸爸宋明仁坦言,当时就没有时间,每年总共三到五天的假期。
三代从军,都是普通一兵,但严格的军人素养和厚重的家国情怀却一直传承。当兵13年,宋龙国在部队多次立功,驻守海岛也是主动请缨。
电话中,宋明仁不忘支持儿子的事业:“龙国,你到艰苦的地方去锻炼锻炼,听习主席的话,争取年年立功。”
年夜饭上,宋龙国从南海打来了拜年的电话,因为部队纪律,不能视频、时间也有限制。
爷爷告诉他:“一定把个人身体保护好。”
妻子说:“我会照顾好咱爸咱妈,把儿子照顾好,放心,有我呢。”
爸爸再三嘱咐:“一定要做一个合格的军人。”
面对父亲的嘱托,宋龙国回答说:行,我记住了,爸爸。
这,就是军人的家风!
(
林润栋)
四世同堂大家庭 走出十名军人
▲
孔照纯老人为自己的重孙整理军装。
李晓阳
摄
铁西启明街道富民社区的孔照纯是一位百岁老人,拥有一个四世同堂的和睦大家庭。他的后人中,每一代都有人当兵,已有十人在陆军、空军和武警服役,称得上是军人世家。昨天,18岁的重孙孔凡宇在应征入伍前,特地穿上新军装,接受太爷爷的“检阅”,老人高兴得合不拢嘴。
重孙7岁接受父亲军训
昨天上午,笔者在孔照纯老人家里看到,全家人正为家里又诞生一位军人而欢欣鼓舞。18岁的孔凡宇是孔家第四代人中最大的,小伙子不仅长得帅气,还有一种同龄人中少有的英气。孔凡宇说,自己当兵受家庭的影响很大,从他记事的时候起,父亲就常常叮嘱他长大后一定要当兵,当兵苦几年,不当兵后悔一辈子。
孔凡宇的父亲孔鹏今年44岁,年轻时也当过兵,对军营的热爱至今不减。孔凡宇7岁的时候,孔鹏就开始教他瞄准射击,做俯卧撑和引体向上等。孔凡宇上体育课时,老师都惊讶,还没教的动作要领,孔凡宇就已经做得非常标准了。
今年8月份,孔凡宇得知征兵的消息,自己主动去报了名,家人都为他的决定感到高兴。在审核时,部队的人问他为什么要参军,他是这样回答的:“我生长在一个军人世家,几代人都是军人,参军报国不能在我这一代断了。”
全家人都以参军为荣
昨天上午,刚刚领到武警新军装,孔凡宇第一时间来看望太爷爷。看到重孙穿上军装,孔照纯一直笑呵呵的,为自己未能完成的心愿在后辈身上实现而高兴。孔照纯老人从小是孤儿,后来当长工,新中国成立后才到工厂做工,他一直遗憾自己没有当过兵。但是,他十分重视对晚辈的教育,言传身教让子孙做人要正派、正直,鼓励他们参军报国。
孔家40多人的大家庭中,全家人都以当兵为荣,有10个人当过兵,有陆军、空军、武警。当兵时间最长的是三儿子,在部队工作了差不多40年。虽然孔照纯老人对孙辈们十分疼爱,但还是舍得让孩子们进部队去吃苦,他认为经过部队的历练,能多培养孩子吃苦耐劳的精神。“家里还有好几个未成年的孩子,等他们长大了,也让他们继续参军,最好分配到海军,这样陆海空就全了。”孔照纯表示。
(张烨妍)
故事讲完了。从中,我们不难理解军人家风的重要性。大家都说,军人家庭的孩子,就是跟别的小孩不一样,
做事正直,为人善良,踏实努力,忠厚正义!
那么,军人该传承什么样的家风呢?
军人的家风传承更多的是忠诚勇敢、崇德向善、仁爱孝廉、节俭朴素等品质,它闪耀着党性的光辉和炽烈的战士品格。
军人的家庭同样是社会的细胞,在传承家风上既有普遍性,又具有特殊性,传承更多的是忠诚勇敢、崇德向善、仁爱孝廉、节俭朴素等品质,闪耀着党性的光辉和炽烈的战士品格。刘伯承元帅在儿女们结婚之前就立下规矩:子女结婚后一律到自己工作单位去住。他告诫子女:“我这里没有什么私人财产好继承,你们也不能靠着爸爸这块牌子生活,你们要自强自立。”贺龙元帅告诉孩子们:要自己挣钱,父母有是父母的,丈夫有也不如自己有,花起钱来,总还隔着一层皮。这话听起来不大像无产阶级革命家教子语言,但却是大实话,牢牢记在子女们的心上。贺捷生说,这些话自己受用了一辈子。
家风连着党风。党员干部的家风,是反映党风和社会风气的重要“窗口”,也是党风廉政建设的“晴雨表”。正党风就要严家风,树清廉之风更要育清廉家风。曾担任广州市委书记、中央组织部副部长等职务的“红军老战士”曾志,没有利用权力为子孙后代谋一官半职。在井冈山斗争时期,曾志因为革命工作,不得已将出生才26天的孩子送人。新中国成立后,她费尽周折终于找到儿子石来发。可是曾志把儿子留在身边一段时间后,还是让他重新回到井冈山当农民。她说:“毛主席的儿子都去朝鲜打仗了,你为什么不能安心在井冈山务农呢?”
相比之下,少数同志可以面对敌人不惧生死,可以在身处逆境时宁折不弯,但却过不了“亲情关”、“子女关”,最终栽了跟头。林则徐说得好:“子孙若如我,留钱做什么,贤而多财,徒损其志;子孙不如我,留钱做什么,愚而多财,益增其过。”
(邹荔)
从这里,我们不难理解,缘何双军人家庭三代人会将一位保姆当成亲人一样照顾了吧?其实,这就是最朴实无华的军人家风!
锐评:
从“陶母退鱼责子”谈军队干部家风建设
彭乙峰
在《世说新语》一书中,有一则陶母退鱼责子的故事读后很受启发:“陶公少时,作鱼梁吏,尝以柑鲊饷母。母封鲊付使,反书责侃曰‘汝为吏,以官物见饷,非唯不益,耐增吾忧也。’”意思是说,晋代名臣陶侃年轻时曾任浔阳县吏。一次,他派人给母亲送了一罐腌制好的鱼。他母亲湛氏收到后,又原封不动地退回给他,并写信给他说:“你身为县吏,用公家的物品送给我,不但对我没任何好处,反而增添了我的担忧。”这件事让陶侃深受教育。
陶母退鱼责子,体现了一种非常正直的思想境界。以身作则,表明自己“不吃鱼”,言传身教,并写信提醒督促,颇有“咬耳扯袖”的意味。壁立千仞,无欲则刚,在湛氏的教育下,陶侃能克制自己的欲望,一直清廉自守,最终成为一代名臣。这也印证了“家风”对一个人成长的重要作用。
家风不正,则政风歪斜。很多腐败之祸都源于“萧墙之内”,“枕边风”“膝下风”“贪内助”“纨绔子”屡见不鲜。从电视专题片《永远在路上》披露的众多案件来看,出问题的领导干部普遍家风不正、家教不严。
苏荣一人当官全家捞钱,上演“全家腐”;白恩培的妻子一次向人索贿价值1500万元的手镯;周本顺“家风败坏”,对亲属放任纵容……有的直接受贿,有的帮助受贿,有的转移赃款。一旦贪官落网,他们又上下活动,想方设法为其开脱罪责。正是因为这些“大老虎”家教不严、家风不正,让他们把家庭当成了权钱交易所,把家人当成了利益共同体。由此可见,领导干部的家风建设不可小视,好家风是领导干部拒腐防变的前沿防线。
党员干部家风正,则民风淳政风清。习主席在第十八届中央纪委第六次全体会议上还专门强调指出“每一位领导干部都要把家风建设摆在重要位置,廉洁修身,廉洁齐家”。
对于军队中的领导干部而言,身份特殊,岗位重要,年轻时大多把心思用在干事创业上,谈不上正常的家庭生活,大都与子女天各一方,成功的背后自然少不了家属的无私付出、亲人的默默支持。
一旦走上领导岗位,生活水平提高、手中权力变大,难免会产生对妻子儿女的愧疚,“封妻荫子”腐朽思想就可能滋生。能不能当好一家之长,立德修身,不仅是对领导干部个人理想信念、党性修养、人品官德的衡量,同时也是对醇厚家风的考验。
许多革命前辈深谙这个道理,留下了许多感人的家风家教故事。中国伟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逝世时,留下了一份《家事遗嘱》:“余因尽粹国事,不治家产,其所遗书籍、衣物、住宅等一切均付吾妻宋庆龄以为纪念,余之儿女已长成自立,望各自爱,以继余志。遗嘱。”毛泽东同志对待子女总是要求他们与老百姓一样,不允许搞特殊化。
他常说的一句话是:“谁叫你是毛泽东的儿女呢?”无论是对待毛岸英的婚姻问题,还是对李讷的上学问题,毛泽东同志都是这一句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