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豆瓣读书
在这里,让好书遇见你。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慈怀读书会  ·  汪曾祺:人生一定要,爱着点什么! ·  2 天前  
慈怀读书会  ·  2025,我希望 ·  3 天前  
新京报书评周刊  ·  聂鲁达:十二月和一月之间的月份叫什么 ·  5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豆瓣读书

“我赞美令我一日老去又一日年轻的钟”|豆瓣一周新书精选

豆瓣读书  · 公众号  · 读书  · 2025-01-03 09:38

正文

👆关注并星标豆瓣读书 遇见更多好书



本周豆瓣一周新书精选上榜了10本新书:


《一个人的暴风雪》《我们的小镇》《山行水上》《献灯使》《国王的身体》《欢迎回家》《见树又见林》《文脉的演进》《在曼哈顿长大》《反思社会学导引》




01

《一个人的暴风雪》

作者: [美] 马克·斯特兰德
出版社: 湖南文艺出版社
出品方: 浦睿文化
副标题: 马克·斯特兰德诗选1980—2012
译者: 桑婪
出版年: 2025-1


马克·斯特兰德诗集《我们生活的故事》的续作,收录斯特兰德后半生(1980—2012)六部重要诗集,包括《诗选》《持续的生活》《黑色港湾》《一个人的暴风雪》《人与骆驼》和《近乎隐形》,辑录逾百首佳作。



豆友@K.

期待很久的诗集。收录斯特兰德中晚期的诗。惊讶的是,和中早期相比,中晚期的风格转变很大。主题似乎更加模糊,语言也延展开来,整体节奏也不太一样,轻盈上少了一些,而且很多也偏向晦涩。最好的一部分是《黑色港湾》。总体还是更喜欢上一本《我们生活的故事》,找时间再读一遍。




02

《我们的小镇》

作者: [美] 桑顿·怀尔德
出版社: 广东人民出版社
出品方: 乐府文化
译者: 但汉松
出版年: 2024-12-1


美国小说家和戏剧家桑顿·怀尔德的代表作。本书是现代叙述体戏剧的典范,获1938年普利策戏剧奖。通过对日常生活的描绘,讲述了1901到1913年间,在虚构的美国小镇格洛佛角发生的故事。怀尔德用只摆了几把椅子的空旷舞台作背景,探索了人类共通的体验和经历。



豆友@虾米

重读之后仍觉震撼。虚无感(告别、死亡、遗忘、失去……)与存在感(爱与亲情),通过“舞台监督”的画内画外音,相互交织,齐头并进,彼此对掐,又相互成就,编制出一幅融合微观与宏观的人类生活史诗图卷。第三幕尤其精彩,死去的人们在墓园中等待活人们前来吊唁,刚因难产而去世的女主经允许重回十二岁生日现场后痛苦万分,她向“舞台监督”发问:“有没有人在活着的时候,意识到生命的意义——每一分,每一秒?”“舞台监督”答道:“没有”。女主道:“人都是这样子的!瞎子!”正是这样看似残酷的结局,却给了观众巨大的慰藉——珍惜活着的每一分每一秒,去爱,去感受爱,去被爱。此剧与作者的小说《圣路易斯雷大桥》可谓异曲同工,都以凡人之爱来拯救凡人,对抗无尽的虚无和黑暗。




03

《山行水上》

作者: [美] 加里·斯奈德
出版社: 宁夏人民出版社
出品方: 读蜜
副标题: 加里·斯奈德作品集外集
原作名: Uncollected Poem, Drafts, Fragments, & Tranlsations
译者: 李晖
出版年: 2024-12-16


美国当代著名诗人加里·斯奈德的作品集外集。本书收录了加里·斯奈德最有成就、最重要创作时期的一些最好的作品,这些作品包括诗歌、草稿、断章及译作,大多从期刊、手稿和通信中收集,以前从未以任何形式出版过。这部诗文集是对斯奈德作品的重要补充,扩展了斯奈德备受读者喜爱的作品体系。



斯奈德以重新命名的方式抹掉政治疆界,让人们看到本土的面貌,看到山河草木的暗示。


——北岛




04

《献灯使》

作者: [日] 多和田叶子
出版社: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品方: 野spring
译者: 蕾克
出版年: 2024-12


芥川奖、谷崎润一郎奖、泉镜花奖三满贯得主多和田叶子的小说集,收录5篇同题材作品。核灾难降临之后,日本处于外来语、网络都消失的锁国状态,被剥夺死亡权利的老人,依然健康,还要工作,而原本代表希望的年轻人却不断患病,命悬一线。面对停滞的世界,老人们决心冲破锁国残局,拯救孩子们,他们成立了神秘组织,挑选现代日本的遣唐使——“献灯使”,重新建立和世界的联系。



豆友@harmenyinn

以前没读过这样的故事。生态问题不外在于人类的身体,它与人类的身体共同变化,它制造熟悉与怪象的融合体,变异不叫变异,而叫环境同化。这样的世界,人作为肉体凡胎的物质特性被放大,更要关注内脏肺腑、皮肤骨骼,更要关注能消化什么,能吃到什么,吃什么副作用不那么大,而不再是吃什么便捷,吃什么美味。可是,哪怕说地球生物共生共亡,还是显得远了些,因此人为封锁国境线,各国解决各国的问题,跨国航班通通停线。没办法,民间的献灯使者被给予了希望,她们是面包烘焙师、厨刀师、幼儿园园长、教师,我猜无名变为献灯使后,会做动物使者,他/她爱动物,幻想自己像他者一样看待世界。《献灯使》是在人与环境面对面层面上的科幻故事。科幻(变幻中的人类)即现实。




05

《国王的身体》

作者: [法] 皮埃尔·米雄
出版社: 上海人民出版社
原作名: Corps du roi
译者: 田嘉伟
出版年: 2024-11


当代法国著名作家皮埃尔·米雄的非虚构文学散文集。以精雕细琢的风格,对文学以及在文学中留下印记的伟大作家进行了精妙的思考。在五个章节中,他为塞缪尔·贝克特、古斯塔夫·福楼拜、十三世纪阿拉伯作家芒格里、威廉·福克纳和维克多·雨果,尤其是他的《沉睡的布兹》,描绘了五幅非典型肖像。在最后一章中,他用自传的写法,向我们讲述了诗在他生命中的作用。



豆友@后商

通过引入更多的主体间性,Pierre Michon把文学制作为生活,又把生活制作为文学,“当代”改变了那些我们视之为文学的事物/生命,我还不知道如何比拟它。




06

《欢迎回家》

作者: [美] 露西亚·伯林
出版社: 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出品方: 新经典文化
原作名: Welcome Home: A Memoir with Selected Photographs and Letters
译者: 王爱燕
出版年: 2024-11


美国女作家露西亚·伯林的回忆录和书信选。本书收录了露西亚·伯林关于“家”的回忆录、与亲友的往来信件和七十余张照片。她在二十九岁前就曾辗转于三个国家、十八个地方、几十处住所,尽管灾难不断、麻烦频出,但这些住所承载过她的幸福与温柔、眼泪与坚强,于是她将所有住所都称为“家”。她的生活在此卸下小说的伪装,展露出最真实、细腻、迷人的内心世界。



豆友@渡边

What a life!只看《清洁女工手册》完全想不到露西亚伯林是这样的一生。美丽,浮华,热烈,轻率,劳碌,孤独,酗酒,曾被房东扫地出门,也曾和丈夫驾驶飞机飞向夕阳,一直在寻找一个家,还有爱。“有人喝得醉醺醺了,却还要努力捡起一片花瓣”——如果露西亚一生是部电影,这大概是最适合做ending的定格画面。




07

《见树又见林》

作者: [美] 艾伦·G.约翰逊
出版社: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出品方: 明室Lucida
副标题: 社会学作为生活、实践与承诺
原作名: The Forest and the Trees
译者: 左安浦
出版年: 2024-12


本书以清晰明快的语言与紧贴日常生活场景的例子,从结构、文化、生态三个维度剖析社会生活的基本运作方式,即社会系统与个人之间的互动。社会学告诉我们:“我们总是参与比自身更大的东西。”本书的意义在于赋予我们这种在比个人更大的系统层面上看到问题的社会学思维,如此我们才有可能通过自身的社会实践创造更好的生活。



豆友@bookbug

极佳的社会学普及书,用有限的篇幅和丰富的结构讲述了社会学如何改变人们看待自己和世界的方式,以及如何通过对人和社会之间动态关系的理解来认识彼此,就像树木与森林一般。作者认为社会不平等的核心来自权力,而权力正如韦伯所说是不顾反对地控制事件、资源和人民的能力,所以即使他把现代社会比作大富翁游戏,也不得不承认现实与游戏的最大不同是无法取得开局时所有人相同的筹码资源。由此产生的特权社会,即使你并未索要特权,也无法选择不要,除非改变特权滋生的原始制度,这也是身处男权、种族、家暴等现象之中却不自觉的问题所在。故而区分身份与角色尤其重要,任何身份都不仅是授权也是制约,需要通过角色这一信息、价值、规范和态度的集合,实现与社会的联系和参与。这便是社会学的功能,它像镜子,可照见自己,也像窗户,能看到更大的世界。




08

《文脉的演进》

作者: 陈引驰
出版社: 中华书局
副标题: 中国古代文学史讲录
出版年: 2024-12


本书为复旦大学中文系陈引驰教授有关中国古代文学史的讲录,突破文学史叙述的一般格套,既见脉络的系统性,又见细节的丰富性,是很有视觉感的大学课堂实录。纵向从先秦一贯而下直至近现代,横向则以文类从韵文、散文、诗歌到小说,交织成动态发展的包蕴文本、作者、文学事件、文学流变、读者接受等在内的中国文学网络,呈现文脉的演进。全书融汇历代文人学士与海内外学人的作品、卓识,文学情怀贯穿始终,打破定说,时有创见,提出中国文学史的三个轴心时代的独到之说、注重早期文学脱离音乐之后对文字表现的追求、聚焦近世文学对唐宋文学的承转变创、描绘近代文学转型的多元图景。



09

《在曼哈顿长大》

作者: [美] 伍迪·艾伦
出版社: 中信出版集团
出品方: 春潮Nov+
副标题: 伍迪·艾伦幽默故事集
原作名: Zero Gravity
译者: 陈正宇
出版年: 2025-1


伍迪·艾伦的小说集。收录18篇幽默狂想的“文学脱口秀”,调侃婚姻、中产、焦虑、好莱坞、审美标准、死亡等话题。这些快感缺失的艾伦式主人公,向你展示他们眼中可笑又可怜的世界,尽管他们了解陀思妥耶夫斯基,却无法处理日常生活的荒谬。



豆友@su

看伍迪艾伦的电影时,总觉得他的自我意识过于强烈,非要在所有故事里加上他本人知识分子式的絮絮叨叨,但这种神经质的絮叨放在短篇小说和喜剧小品里却分量刚好。《在曼哈顿长大》里,他以各种化身出现在故事情节中——“一个戴着黑框眼镜的四眼鬼,活像个爱尔兰矮妖”,“靠救济金度日的二流编剧”,“没有任何才华和独特之处的无趣小蟑螂,就像门斯特奶酪一样索然无味”,搭配嵌套式叙事结构,完成一场优雅得体的自嘲。最后一篇同名小说充斥着感伤与怀旧的情绪,让联想到他1979年的名作《曼哈顿》,但结尾仍然能窥见那包装在优美抒情之下的戏谑嘲讽。




10

《反思社会学导引》

作者: [法] 布尔迪厄 / [美] 华康德
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
译者: 李猛 / 李康
出版年: 2024-11


本书可被看作“布尔迪厄基本思想手册”,旨在阐明支撑布尔迪厄科学实践的原则,为读者提供理解其思想的内在理路和广博体系的钥匙。本书由三大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概述了布尔迪厄有关知识、实践和社会的理论结构及其学术图景。第二部分展现布尔迪厄在芝加哥大学研讨班上对话的内容,澄清了他的理论研究实践和经验研究实践的要点,并对这两方面的实践进行了反思。第三部分是布迪厄在法国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研讨班所做的导论性质的发言,在此他强调能产生社会学创造力的一般性倾向,倡导并采纳了一种总体性的自我指涉教学法。



豆友@浮浪少女小暖壶

读过布迪厄各种晦涩庞杂的著作之后才会知道这书有多有用,用一种连美国本科生都看得懂的语言将其各部分理论进行了系统的总结、反思、和拓展的讨论,且是布迪厄本人参与。可作为他的著作阅读词典翻看。译者当然也很出色




End



“豆瓣一周新书精选”基于前一周豆瓣用户对近期新出版图书条目的标记行为(想读、读过、评分等),每周发布一次,为你呈现一周内的精选好书。


↙️阅读原文查看完整新书速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