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 源 | 环球人力资源智库(ID:ghrlib)
前阵子,我被老板狠狠批了一通。
今年公司发展快,项目越来越多,市场竞争又非常激烈,正是缺人的时候。
我每天都在刷各大招聘网站,浏览上百份简历,打了好几十个电话,答应来面试的人却只有几个,
最后甚至一个成功入职的都没有!
各个不同职位的招聘难度又各不相同,业务部门刚提完需求,老板就开始催招人进度;用人部门一边急着要人,一边又频繁变更招聘需求。
今年销售指标定得又高,业务同事天天加班熬夜,但业绩仍然没达标。
然后业务老大就向老板参了我一本,业绩没达成,主要是因为没有招到有能力的人,我们HR应该付主要责任。
于是,老板狠狠批了我一通。
我非常委屈,跟朋友倾诉,他在某上市公司做HRD,也许能给我一些意见。
我愤愤道:
“我是HR,又不是专业背锅侠!”
朋友笑了笑,他告诉我,
“你没做招聘数据分析,当然理屈词穷,百口莫辩。”
HR每天置身于繁琐、重复的招聘工作中,忙得焦头烂额,却不清楚投入了多少,取得了哪些成果。
一旦招聘效果不理想,面对用人部门的责问时,HR自然没法有理有据地回答。
我有点疑惑,“招聘数据分析不就是记录过程,写总结报告吗?”
朋友告诉我,
HR每一项工作都不简单,日常的招聘数据藏着不一样的秘密,归纳总结,及时发现问题,深入思考背后的原因,这样才能有效地摆脱例行公事一般的糊涂泥沼,实现更高效的招聘效率。
招聘数据中很重要的一个指标,就是招聘计划完成率。
招聘计划完成率,如何计算?
许多人觉得招聘计划完成率很容易计算。
招聘计划完成率=实际报到人数÷计划招聘人数。
可实际情况没有这么简单,
比方说:
第一种情况:
30个岗位,其中月初下达26个岗位,月底又下达4个岗位,那招聘基数是选择26还是30?
第二种情况:
30个岗位,到岗24个,其中3个来了一天又离开了,那到岗数量是24还是21?
第三种情况:
招聘计划是4月的,人员到岗是5月,那数据计算到底算4月还是5月?
“没想到看似简单的招聘完成率计算,里面居然还存在这么多问题。”,我很惊讶,“那我们该怎么解决这些问题呢?”
朋友回答我,
这个问题核心取决于企业招聘计划的实施规则是如何制定的。
第一,每月底,我们确定新增的招聘岗位并下发下月的招聘计划。
只有在当月招聘并到岗的人才,才能计入该月的招聘完成率。如果到岗时间在下一个月,我们就根据实际到岗时间统计数据。
这样,我们的统计规则就会更加清晰明了。
第二,如何处理当月没完成的招聘计划?
如果当月未完成的招聘计划需要继续进行,我们会在审核后将其顺延到下个月的招聘计划中。这样做有助于我们统计和分析超过一个月没有到岗的招聘进展情况。
第三,中途新增招聘计划,怎么办?
首先我们要第一时间将其纳入到招聘计划中,但是原则上招聘周期会顺延到下个月底。
第四,到岗没几天又离职,如何处理?
这属于人才到岗但是在试用期离职的情况,我们会重新评估这个岗位是否需要继续招聘。
我恍然大悟:“原来如此,制定好统计规则才是计算招聘计划完成率的核心,一旦得到这些数据,就可以轻松地完成统计工作了。”
朋友摇了摇头:“不止,
单纯地计算数据没有任何意义,我们还需要对这些数据进行深入分析。
”
分析数据
第一,招聘指标。
首先,我们需要设定招聘计划完成率的达成指标。比如,每月必须完成的招聘计划能够达到85%,有了衡量标准,我们就可以分析当月的招聘成效好坏。
第二,背后原因。
无论数据是好是坏,我们都要去分析背后的原因。比如,招聘周期过长的岗位,需要引起我们的重视。是不是招聘信息发布或者渠道选择存在问题。
第三,超期岗位占比。
我们需要分析超期岗位在整个招聘计划当中的占比。岗位长时间没招到人肯定给我们公司的经营或者管理带来影响。
“使用过程化的数据记录用人部门的投入与贡献,就可以有理有据地检视HR与用人部门的待改善之处,从而明确责任、理清改善方向,赢得领导的信任与支持。”
朋友鼓励我。
我感觉我有思路了,但实际操作的话,还是有点无从下手。
朋友说这是因为我没有系统学习过招聘数据分析的知识。
做招聘数据分析,最终目的是通过持续追踪日常数据,来发现规律,优化未来的工作。
比如,有经验的HR,看到收取的简历量,就能判断此职位的招聘周期。
想要从招聘困局中解放出来,就要先从关注招聘数据开始。
作为面试官,你是否也经常由于本职工作任务过重和招聘技能训练不足,遇到以下场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