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们以后会发现,人和人的差距,很少来自于白天的时候,更多来自于独处的时间如何分配。
这是高中时数学老师说的一句话,至今仍记忆犹新。
说来也是。
同一批人,在类似的环境里,做着差不多的事,差距很难立马出现。而真正将彼此距离拉开的,就是业余时间的分配。
就这一点来说,接触了很多朋友,从他们身上,总结出业余时间学习的三点参考。
(一)
从做了什么
到如何做到
复盘是个看起来比较高级的词,如果换句话来说,就是总结。
再具体点来说,就是
从经历到经验的转换过程。
经历本质上是零碎的,比如今天写了一份材料。
经验是系统的,比如还是写材料这件事,我们可以把它流程化与系统化:
1.搜集信息。
包括三个渠道:①同事,②同行业的朋友,③网络渠道。
当然,我们还可以更进一步,网络渠道又包括:①知乎,②微信搜索,③公司数据库,④百度文库,⑤中国知网……
2.组合信息。
按照什么逻辑来将碎片化的信息整理成系统的文档?可能是:
-
先画一份思维导图
-
按照导图进行内容二次整理
-
将内容进行删减
3.润色材料。
采用了哪些手法?可能是:
将这些内容进行复盘后,我们发现有两个好处:
第一,操作流程化。
当以后要查找类似材料时,直接参考以往的渠道,逐个搜索,方便快捷。
第二,知识的显性化。
有些时候我们觉得做得还不错,但说不清道不明,有了思考复盘,那么这些隐形的感性的内容,便有了可复制的可能。
(二)
不止要关注一个主题
还要持续性地关注一个主题
今天因为觉得自己表达不行,于是赶紧关注几个表达类公众号;明天发现自己文字功底差,于是买来几本教人写作的书;后天被领导批评 PPT 做得丑,于是马上买来几门课程学习。
最后发现,花了时间用了钱,结果没有一个坚持下去。
原因其实也很简单:因为任何知识的积累,都需要时间的积累。
积累的关键,则是主题化的深挖。
以自己为例。
我是做房地产研究的,在刚入职时面临一个大的困扰:摸不到门道。
对很多问题,不知从何入手。
这时候,我做了三件事:
第一,集中关注了一系列信息获取渠道。
例如,关注「保利投顾研究院」「克而瑞地产研究」等公众号,每天定时阅读,获取行业信息。
第二,专题学习。
有意识地在「慧博投资分析」(App)里找到房地产企业的年报分析,研究思考的角度。
第三,学习同事的成果。
除了听他们的汇报,还会要来报告,在晚上学习,画出思维导图,并思考如果自己做,将如何切入,如何行文。
这样,从信息层面,专题层面,和表达层面,进行学习和总结,最后储备出一套可借鉴模仿的套路。
(三)
输出
是闭环的核心环节
学习终究是服务于结果。
很功利,也很现实。
毕竟,成果是激励人持续向前的重要推动力。
在输出上,有三个程度:
第一层,写下来。
以日记、周记,或者发微博、公众号等形式,将学到的内容进行梳理。这里建议不要一味模仿,而是按自己的语气进行表述。
例如:利率与房价呈反向变动关系。
那我们自己来表述,就可以说「人话」:利率上涨的时候,大家手上的钱更多地就流向了银行等金融机构,买房子的钱少了,需求自然就下来了。价格又是受到供求关系影响,供给不变的情况下,需求弱了,自然价格就受到了影响。
用自己的话表达的好处,就是促进二次思考。
有了思考,懂了来龙去脉,那么对于这个知识点便有了属于自己的认识。
第二层,怎么办?
如果一件事跟自己没关系,那么它自然就很容易成为过眼云烟。那么在写下来以后,第二步就是思考与自己的关系,如何指导自己的决策。
例如:当我们了解了保险产品是构筑自己财务体系的重要防火墙以后,就可以衍生出,自己目前的保险产品有哪些,如何才能实现比较全面的保障?
有了这一步,那么接下来就行对资产配置进行重新梳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