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Coin的横空出世,我观察到了三个变化。
首先,搬砖型的交易越来越多;其次,用户也在发生迁徙;第三,也是最重要的一点,FCoin促进了行业对于交易所治理架构与所有权的讨论。
“交易即挖矿”,是一种合理的促销模式。在现阶段,“交易即挖矿”解决了交易所的流量问题,但对交易流动性影响有限。
现在来看,“交易即挖矿”更像是将传统交易所中的做市商“众包化”。如果只有这一模式,我们距离完全去中心化的交易所,仍然为时尚早。
中心化交易所地位尚未完全动摇,去中心化交易所的障碍还没能完全清除。但各种平台币,作为一种激励手段,却很可能会固化下来。
在未来,交易所可能会出现由中心化,向去中心化过渡的趋势。
交易中心化,但交易后的清算结算去中心化,可交给用户共同见证。我认为,称这一模式为半中心化,也未尝不可。
真正代表未来的打法尚未出现,现在,所有人都是老派势力。
而FCoin,最大的意义不在于现在做得多好,而在于触发未来,激活业态,也激活了人们对于新交易所治理架构的想象。
在不久前的乌镇区块链大会上,我曾经提出过一个新概念——“一切即挖矿”。
比特币的挖矿机制,是靠算力挖矿。在比特币之外,也出现了靠存储、带宽挖矿的机制。
有人认为,只要用户做出贡献,获得激励,就可以被认为是一种挖矿模式。其实,“一切即挖矿”,存在着一个通用的模型。
在这个模型中,挖矿的部分,是困难的、需要付出代价的。最典型的例子,就是矿机的算力。挖矿本身,并不运行在区块链上,只是链上的一个插件。
但检验挖矿是否真实的部分,却在区块链上——人人都可以检验挖矿的真实性。检验挖矿是否真实的过程,十分简单。
在算法上,挖矿与验证挖矿的部分,难度存在着不对称性。凡是存在挖矿与检验难度不对称的场景,都适用“一切即挖矿”模式。
在产品业务流程上,“一切即挖矿”实际上是一种技术主张,将业务逻辑拆解——让贡献者,能够实现最高的贡献效率。
“一切即挖矿”既是产品的激励架构,也是对产品业务逻辑进行拆解的一种方法论。这样的方法论,可以有助于更多项目的实际落地。
未来,区块链的机会在哪里?
从核心账本、虚拟机到跨链,直至今日,从技术栈的角度看,区块链的底层技术,仍未定型。
举一个例子,如果现在有人希望在以太坊区块链上进行信息存证,需要发起一笔交易,然后将信息作为交易留言,进行存证。
但从技术栈实现的角度看,这是一件非常“别扭”的事情。现有的区块链架构,几乎都是如此。
我认为,新的公链,定序、存证才是第一性的,把账本信息作为技术栈的最底层,似乎并不妥当。
所以我个人主张,如果大家未来有机会再建立一条新的公链,是否可以修改协议栈,把存证放到最底层。
这样,我们可以获得一个额外的好处——在公链基础上架设联盟链或私有链。这些链上的敏感信息,便可以不上传到公链上,避免隐私泄露。
一本智会是一本财经/一本区块链旗下全新打造的一档高端人物对话栏目,定期邀请区块链及金融科技领域大咖,在线上微信群内进行访谈对话。
7月7日晚8点,一本智会第二期,将对话FCoin创始人、火币前CTO张健。在火爆的FCoin幕后,张健将走向前台,解读新派区块链势力带来的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