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六根
省略号有六个点,我们是六根不清净的六个媒体人。略有点文化,略有点情趣,略有点思想。每日送上略有点意思的文章。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防骗大数据  ·  春节约炮被骗,完整聊天记录曝光 ·  昨天  
防骗大数据  ·  发生了什么?这两家银行居然先后拒绝了老阿姨 ·  5 天前  
西安头条  ·  送别,著名演员去世! ·  5 天前  
西安头条  ·  送别,著名演员去世! ·  5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六根

武云溥 | 史铁生:当代青年的“嘴替”和“人间清醒”

六根  · 公众号  ·  · 2024-07-27 07:00

正文

《重回地坛,重读史铁生》系列文章之九:

文 | 武云溥

对我来说无论何时,看到“史铁生”三个字,就像看到一串开启时空隧道的密码,持有这串密码,就可以自由穿越时空。不对,不是自由,而是每次穿越,都只能回到一个荒芜的故园。那里也许是地坛,也许是清平湾,也许是孩童嬉闹的某条小胡同,但总归是内心深处一个清澈、柔软的地方,还有淡淡的弦乐流淌。

第一次有这种穿越感,是2010年12月31日,史铁生在那天凌晨告别了人世。到了白天,消息传开,就有报社编辑给我打电话,说史铁生去世了,准备采访几个他的生前友好,写篇“逝者”文章吧。

我当时在做文化记者,领到任务就开始行动。文章似乎不难写,但“史铁生”这名字让我开始恍惚,什么时候集中大量读他的文字?大概是中学时代吧。上世纪九十年代,史铁生作品在中学生的课外推荐读物里出现,很大程度上是因其坐在轮椅上的形象,被贴上了“身残志坚”或者“不向命运屈服”的标签。写作就是对抗命运的一种方式吗?少年时代的我真正读进去,发现这些标签实在是风马牛不相及的误读。史铁生的文字没有那么斗志昂扬,而是温情的,忧郁的,困惑的。他像每个年轻人一样,即使不是病痛缠身,对这世界也有太多的问题,找不到明确答案。

这样一位无数次思考过死亡的作家去世了,我才把他关于生死的文字汇集起来重读,最后把他的这句话放在悼文的开头:“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这是2010年的最后一天,全世界的人们都在翘首企盼新年,而史铁生的“节日”提前降临。

一晃十多年过去,再次重读也再次恍惚穿越,就是现在了。短视频时代,“史铁生”这个名字竟变成了新的流量密码。2024年抖音读书生态数据报告显示,史铁生成了抖音最受欢迎的作家,今年上半年,史铁生作品销量同比增长44%,其中《我与地坛》这一本书的销量就同比增长了357%。要是按年龄段看读者数据,最爱史铁生的是“00后”,也就是现在十几岁到二十出头的年轻人。不然怎么叫穿越呢,不然怎么叫每一代人的青春总是循环往复,这正是我初读史铁生的年纪。抖音上关于史铁生的标签有个是“来自十年前的子弹正中眉心”,中弹的我晃了晃,心底那根柔软的琴弦再度拨响。

重回地坛,重读史铁生分享会

赢得年轻人的心,为什么是史铁生?或者,为什么不能是史铁生?知识界和文艺界的讨论像是自问自答,又像是中年人试图理解青年人的一场群体心理测验。日前一场旨在纪念史铁生并探讨他何以在当下重新流行的读书分享会在地坛公园召开,史铁生的同龄人、同样插队当过知青、也是同样在短视频时代收获了大批年轻读者的作家梁晓声说,答案是“爱”——读者对作家的爱,是因为作家心中有爱。“铁生是天生拥有一颗爱心的作家。”梁晓声说,史铁生笔下处处流露出他对家人、朋友和这个世界的善意,“我几乎可以想象所有的年轻读者,都会共情史铁生。”

史铁生是1969年去陕北插队,1972年回到北京,双腿瘫痪的时候,他也只是个二十岁出头的青年。“插过队的人想写作,大概最先都是想写插队。”史铁生把知青故事编排了很久,设计了正面人物、反面人物,安排了诸葛亮式的人物、张飞式的人物,“结果均归失败。”小说不好写,生活本身比写小说更难,回到北京的史铁生也找不到工作,等了很久。半个世纪前的年轻人也想要一份稳定的工作,或者说,那时候的年轻人尚不知“内卷”为何物,也无从想象更多元的选择。“我仍然没头没脑地相信,最好还是要有一份正式工作,倘能进一家全民所有制单位,一生便有了依靠。”

这是不是这届年轻人共情史铁生的密码之一?史铁生无法书写的知青岁月,梁晓声写成了,时代的一个切片就此进入文学史。文艺评论家解玺璋说,史铁生的文学不是知青文学,完全不是,他甚至连知青文学特有的那种热情洋溢的理想主义都没有,完全没有。史铁生只能去写失落,写生存困境,他的身体被禁锢在轮椅上是一种残疾,而他书写的是精神领域的另一种残疾。“在史铁生的作品里,人的有限性,都是人的残疾。”

左起:韩浩月、潘采夫、绿茶、武云溥

“回去再等等吧,全须全尾的,我们这儿还分配不过来呢。”史铁生写当年的劳动局庭院深深,他和母亲奔走多次,得来的只有这么一句例行公事的话。母亲是史铁生最重视的人,她直到去世之前还在一趟一趟往劳动局跑,每次回来都向儿子表示歉疚。史铁生不说什么,依他的意思,再不要去找那些人。

他决定写作。写作意味着他不再幻想一种来自社会层面的坚实保障,这又像极了如今年轻人说走就走的旅行。不同的是,史铁生的活动半径不过那时荒草萋萋的地坛,他并无别的地方可去。别人上班,他上地坛。“地坛的每一棵树下我都去过,差不多它的每一米草地上都有过我的车轮印。”史铁生写道,“我一连几小时专心致志地想关于死的事,也以同样的耐心和方式想过我为什么要出生。这样想了好几年,最后事情终于弄明白了。”

史铁生就这样成了当代青年的“嘴替”和“人间清醒”,拜网络无远弗届的力量所赐,有比当年多得多的读者,来史铁生这里寻求情绪价值。短视频并不是吞噬时间的黑洞,而是让更多“心里有事情”的年轻人重返书本,重读经典。只是在他身后,时光如水,人潮如虹。年轻人一茬接一茬长大,那些令人困惑的问题却像地坛的老树,沉默地矗立在每个游人必经的路旁。曾在荒园老树下长久静坐的那个人已经走了,但只要你带着问题回到这里,你就一定会再遇到他。

福利:评论区留言点赞前三名,以及最精彩评论(由编辑挑选,无关点赞数)两名,共选出五人,送限量版礼包一份,包括《我与地坛》一册,帆布袋一个(两款随机),纪念明信片一套9张,如下:

相关阅读:

潘采夫|我们在什么时候需要重读史铁生?

罗雪村 | 史铁生:走出厄运与苦难

解玺璋 | 《我与地坛》是史铁生精神分水岭

史岚 | 愿与哥哥史铁生能在梦里相见

韩浩月 | 史铁生:现实中疲惫,写作里自由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