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王朝发展中
士人宦海浮沉史
一部深化汉代士人研究的创新之作
丛书名:思库文丛·学术馆
书名:《士仕之间 : 汉代士人与政治》
著者:王保顶
ISBN:978-7-214-27464-9
定价:68.00元
出版社:江苏人民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4年7月
编 辑 荐 语
汉代士人有多想成为公务员?“体制内”有什么好?从学而优则仕、施展抱负,到宦海浮沉、蹉跎仕路,再到与政治渐行渐远、归至园田,士人都经历了什么? 阅读本书可以发现,在作者看来,汉代士人的命运,是我们审视知识分子与政治、社会之间相互关系的重要切口。厘清士与仕之间的关系,看清士人融入王朝政治的过程,我们就会更加懂得大汉王朝四百年政治史,也愈发理解中国古代社会的政治文化面貌。
王保顶
历史学博士
长期从事编辑出版工作,策划多项重大图书出版项目,多次获得中国出版政府奖、中华优秀出版物奖等国家大奖。专著《前四史解读》入选“中国好书”月榜;在《民族研究》《中国史研究》《孔孟月刊》等海内外学术刊物发表学术论文二十余篇。
两汉四百余年间,士人的身份经历了三次变化:由游士到儒士、由儒士到士大夫、 由士大夫到名士,士人群体由游走天下的百家诸子进入王朝政治的结构之中。这个过程既是政治塑造士人的过程,也是士人适应政治的过程。本书主要探讨了汉代士人与政治之间的关系演变轨迹,探索士人政治身份转变的历史意蕴,系统梳理、全面呈现了士人从先秦时期怀抱道术、指点天下的自由知识分子,转化为东汉中后期内嵌于专制统治体制之中的科层官僚的全过程。
导 言
第一章 “长者政治”与游士遗风(高祖—武帝)
一 "长者政治 ”
二 游士遗风
三 政治设计的完成及游士的终结
第二章 “独尊儒术”后的士人与政治(昭帝—新莽)
一 "以经术润饰吏事”: 儒士处于从属地位
二 由扶汉到附莽: 士人政治取向的逻辑转变
第三章 士大夫政治人格的形成(光武帝—章帝)
一 专制政治理论的确立
二 吏化: 儒士身份的转换
三 士大夫政治人格的形成及特点
第四章 士大夫政治人格的实践及转向(和帝—献帝)
一 士大夫政治人格的实践
二 士大夫政治人格的转向
结 语
附 录
游士文化传统及其终结—西汉武帝以前士人阶层的演变
论董仲舒五德终始说的影响及终结
论董仲舒与司马迁《史记》著述之关系
汉代灾异观略论
由扶汉到附莽:西汉后期士人政治取向的转变
王符、郭泰、仲长统: 汉末士人政治品格转向的递进轨迹
参考文献举要
后 记
再版后记
学而优则仕是古代士人普遍恪守的信条和处世法则, 士人拥有知识、理念和信仰 , 既是内在的修养, 更要付诸实践 , 其途径必然是出仕, 通过出仕施展抱负 , 如此方能体现士人的价值。正如孟子所说:“士之仕也, 犹农夫之耕也。”又曰:“士之失位也, 犹诸侯之失国家也。”(《孟子·滕文公下》)因此, 士之于仕是十分紧要的。长安三万里, 作为政治中心的长安成了士人虔诚向往的精神圣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