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年伊始,互联网公司爆出不少猛料, 从快手大小周到这几天的拼多多事件,互联网大厂的“内卷”现象、加班话题几乎席卷各大热榜,让吃瓜群众兴奋不已。大厂的诸多举措,也引来了央视新闻的热评。
诚如央视新闻所说,“
幸福是奋斗出来的,但奋斗不只靠激情,也要讲效率,切不能演变成“拿命换钱
”。
而与此同时,互联网行业的绩效“标杆”——阿里巴巴“361”考核制度要改变了。
12月28日,有阿里巴巴员工在社交媒体公开表示,阿里巴巴集团CPO童文红在内部论坛宣布:将取消强制“361”考核制度,即取消强制直属领导给10%的员工评出低绩效分(≤3.25)的硬性考核指标。截至目前,阿里官方并未正式回应此事件,但消息已然甚嚣尘上。
阿里绩效考核松绑,透露出什么信号?效仿阿里的众多企业又该何去何从?
阿里巴巴的绩效考核制度,将绩效评分标准整体按照“361”比重分配:3.75-5分的员工占30%,3.5-3.75分的员工占60%,3分-3.25分的员工占10%。
如果员工年终绩效为3.25分或以下,则会被取消年终奖和晋升机会,连续2年绩效评分低于3.25就会面临被辞退。说白了361绩效考核制度就是末位淘汰制,最后百分之十的人就会被淘汰。
企业希望通过这样的考核方式找到上班摸鱼的人、混底薪的人和没有能力的人。当然,任何一个制度都不可能是非常完善的,总会有一些制度盲区和不公平的情况存在。
童文红在分析“361”制度的巨大争议时,认为有几个原因:一个是发展中的阿里业务和组织复杂度越来越高;二是管理人员领导力不够,司龄3年以下的管理人员占到近7成,管理能力和业务能力严重不匹配。
她提出的应对之策是对管理人员要进行能力提升,也对“361”中的“1”的刚性进行适当松绑,而不是取消“1”。松绑不意味着所有的“1”可以柔性处理,而是该淘汰的必须淘汰。说白了,“1”的人数会下降,“6”的人数会增加,某种程度上减少了争议。
由此可以得出的结论是,阿里依然会坚持从2001年开始执行的“361”制度,但是实施起来会更柔性,对“1”的处理也更灵活。
其实绩效变革的话题一直在人力圈很火爆,尤其近几年OKR之风刮遍全球,Intel、Google、Facebook、Linkedin等采用OKR,还有一些公司比如 Adobe、微软、GE、IBM、埃森哲、普华永道、德勤、GAP等纷纷取消绩效评估。
中国也有部分科技创新类的企业试水变革:百度全员推行OKR;华为在研发体系内试点OKR,打破多年的PBC模式;更有在效仿大厂之外各种花式创新的,如:KPI+OKR、OKR-Activity+双轨制、“OKR+能力+价值观”多轨制……
但更多的中国企业仍然在观望或犹豫,变还是不变?怎么变?
北森作为中国绩效管理变革的持续引领者,在每年对大量用户的调研中发现, 对HR从业者来说,企业绩效管理主要面临以下挑战:
KPI、OKR、BSC、KPA、MBO,这么多绩效考核工具到底该选择哪种?
绩效推进过程中的最大障碍是中基层管理能力及对绩效的认知。
绩效制度和考核方式的选择成为一大痛点。这里,小编提醒各位,绩效考核绝对不等于大厂怎么做,我们怎么做。绩效管理一定要选对适合自己、有效落地的方法和模式。因为从理论到实践的完美落地总有着太多鸿沟:企业文化、管理能力、外部环境、员工价值观的变化等,都会带来挑战。
不久前,张文宏医生被记者问到“如何评价中国抗疫水平”,他回答说“抗疫水平无所谓高低,适合的就是最好的”。妥妥的满分回答。
其实,绩效考核的设计也是一样。
北森认为,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越来越多的企业业务呈现多元化的发展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