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中科院物理所
物理所科研动态和综合新闻;物理学前沿和科学传播。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环球物理  ·  【高考改革】官宣!2025年不分文理科! ·  2 天前  
中科院物理所  ·  人工智能的诺奖时刻:重塑科学的未来 ·  3 天前  
中科院物理所  ·  物理学的视角看《舌尖上的中国》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中科院物理所

为何赞美之词有时会变得“阴阳怪气”?

中科院物理所  · 公众号  · 物理  · 2024-11-06 11:30

主要观点总结

本文主要讨论网络世界中普遍存在的“阴阳怪气”现象。该现象通过模棱两可的表达,看似赞美实则嘲讽,引发网友争相学习和模仿。文章探讨了阴阳怪气背后的心理和社会现象,包括如何识别他人真实意图的“心理理论”,以及由此引发的社交互动中的认知冲突和情感孤立等问题。同时,提醒人们注意阴阳怪气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如阻碍人际交往、增加社交焦虑和影响语言发展等。

关键观点总结

关键观点1: “阴阳怪气”现象概述

网络世界中的“阴阳怪气”是一种模棱两可的表达方式,看似赞美实则嘲讽,逐渐演变为一种流行文化。

关键观点2: 心理理论(Theory of Mind, ToM)

人类从4岁起就具备理解他人心理状态的能力,ToM相关的脑区在识别言语是否含有讽刺意味时起到重要作用。

关键观点3: 阴阳怪气背后的社交现象

阴阳怪气引发的社交现象包括认知冲突、情感孤立和后悔等,可能破坏人际信任,增加社交焦虑。

关键观点4: 阴阳怪气的负面影响

长期而言,阴阳怪气可能阻碍人际交往、增加社交焦虑和影响语言发展,呼吁人们拒绝阴阳怪气,回归真诚交流。


正文

一上网,铺天盖地的“溢美之词”却让人浑身难受。

“你家爱豆真认真,唱歌要一个字一个字地录”

“这文笔真好,进文坛肯定就没鲁迅什么事儿了”

“现在的手机真智能啊,狗都会打字了”

——看似赞美,实则嘲讽,被网友们戏称为“阴阳怪气”


最近,总是感觉“阴阳怪气”的人越来越多了。

网络世界的匿名性催生了一些“怼天怼地怼空气”的网友,其中“阴阳怪气”算是一股“清流”:
其表达模棱两可,似是而非,让人琢磨不透,分辨不清,擅长此类表达的人也被冠以“老阴阳人”的称号。


起初,这种文字游戏只是为了躲避平台的审核机制。但后来却逐渐演变为一种流行文化,随之而来的还有铺天盖地的表情包。



这些表情包配上看似无害的文字,一时火遍各大媒体网络。许多用户热情地分享 “阴阳怪气”的经典语句和所谓的“精髓”,引起网友们的争相学习和模仿。


然而阴阳怪气的背后,隐藏着复杂的心理现象和社会现象。


01

你是怎么知道自己被“阴阳”的?


想象你今晚参演了一个话剧,结束后同事说:

“今晚你的表现真是出奇地好啊”

如果你的表现确实好,那么这是对你的赞美;

但如果表现并不好,那么这句话则是在“阴阳”。




这表明 同样的内容 可以体现人们多种不同的意图。

人类从4岁便发展出了识别他人真实意图的能力,心理学家将其称为 “心理理论”(Theory of Mind, ToM) 指个体理解他人具有不同心理状态(信念、愿望、意图和情感等)的能力 (Premack & Woodruff , 1978)。

同时,还发现了相应的 ToM神经网络 ,主要包括: 右颞顶交界处(rTPJ)、左颞顶交界处(lTPJ)、内侧前额叶皮质(MPFC)、前楔骨(PC)。 这些脑区也被证明与讽刺理解有关 (Spotorno等, 2012)。











Spotorno等人(2012)通过操控故事的前文语境,使得相同的句子可以被理解为讽刺或正常的话语(赞美)。结果发现,当句子被理解为讽刺时,ToM相关的脑区被显著地激活。






通过对脑损伤患者的研究也发现,那些ToM能力受损的患者在判断言语是否含有讽刺意味时,更容易出错
(Yao等, 2023)。






研究者指出:

rTPJ活跃于推理和解释他人心理状态的内容 ,帮助我们理解对方在“阴阳”。


MPFC则负 责理解和处理社会互动中的复杂人际关系和情境, 指导我们在得知被对方“阴阳”时,做出恰当的反应。




这些发现说明 我们发展出了专门用于理解“阴阳怪气”的脑区,这些脑区帮助我们解读他人言语背后的真实意图和情感。

02

明明是好话,为什么比骂人还难听?






礼貌的假象

“阴阳怪气”就像一匹“披着礼貌羊皮的狼”









Pexman和Olineck(2002)的研究表明:


当关注说话者的意图时,讽刺批评会带来更负面的情绪体验。


而从社会印象角度进行评价时,讽刺批评被认为更为委婉和更有礼貌。


社会印象和个人感受之间的差异导致个体产生认知冲突。 人们内心认为对方的意图并不友好,但社会规范要求他们对礼貌的言辞做出正面回应。 这种冲突和矛盾会使他们感到更加不安或愤怒。







情感孤立

“玩笑而已,干嘛这么敏感啊”

当你试图回击那些“阴阳怪气”的人时,他们大概率会给你来上这么一句。









研究表明,讽刺常常带有幽默的色彩。


但相较于直接的批评会引起他人的同情,“阴阳怪气”的幽默外衣却可能让旁观者误以为这只是无害的玩笑(VA Pfeifer, 2024)。


旁观者对“阴阳怪气”的误解会导致受害者在表达不满时被忽视,甚至被指责过于敏感。这种 情感上的孤立和被误解会进一步加剧人们的心理负担,让他们感到更加无助和沮丧。







后知后觉

“我当时怎么没看出来!”


讽刺批判其实是一种适应性策略,它通过语言的模糊性来传达挖苦之意(VA Pfeifer, 2024)。


模糊策略使人们在一开始可能难以分辨对方的真实意图, 当他们最终意识到自己受到了讽刺,往往已经错过了回应的最佳时机,从而感到更加后悔 和愤怒。


03

好好说话,拒绝阴阳怪气


“阴阳怪气”在某些时候能调节氛围,然而它所带来的长期影响却值得我们深思。

阻碍人际交往

当我们用“阴阳怪气”的方式交流时,实际上是在用一种模糊和不真诚的方式沟通。这种方式可能会导致误解,甚至破坏人和人之间应有的信任。

增加社交焦虑

在不断猜测对方真实意图的过程中,我们可能会感到焦虑和疲惫。这种沟通方式要求我们时刻保持警惕,这无疑增加了社交的负担。

影响语言发展

有一天当我们需要在每句话后面都加上(非贬义)类似的修饰时,我们的语言将会变得苍白无力,失去原有的色彩和生命力。



04

结语


语言失去了原本的意思, 当我们习惯了这种模棱两可的表达, 我们可能会逐渐丧失对真诚交流的渴望和能力。


评论区的你们有没有遇到阴阳怪气的情况?对阴阳怪气又有什么看法呢?(真诚发问.jpg)


参考文献(向上滑动阅览)

  1. Pexman, P. M., & Olineck, K. M. (2002). Does sarcasm always sting? Investigating the impact of ironic insults and ironic compliments. Discourse Processes , 33 (3), 199–217.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