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地理知识精选
带你走进地理知识的殿堂,天文、地质、历史地理、自然地理、人文地理等等,大家多多推广,希望能给给更多的人带来更多的地理知识!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青岛日报  ·  刚刚,四川突发!成都简阳市发生2.8级地震 ·  19 小时前  
中国国家地理  ·  很多人错的地理常识,地理老师都哭了 ·  2 天前  
甘肃省文化和旅游厅  ·  张掖平山湖大峡谷:红色崖壁下的自然奇观 ·  2 天前  
甘肃省文化和旅游厅  ·  张掖平山湖大峡谷:红色崖壁下的自然奇观 ·  2 天前  
中国国家地理  ·  珠江不是一条河 ·  3 天前  
中国国家地理  ·  冰上转场你见过吗?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地理知识精选

怎样给城市“降温”?

地理知识精选  · 公众号  · 地理  · 2018-08-16 08:38

正文


现代化的城市一般以高楼大厦鳞次栉比、车辆人群川流不息为表象,可是,钢筋水泥堆砌而成的城市,往往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大自然的生态法则。在炎热的夏季,中心城区的最高气温通常要比郊区高出几摄氏度,极端高温天数也要比郊区多出数天。城市中心区的气温十分明显地高于外围的郊区,使它就像一个突出在海面上的岛屿,因此被形象地称为“城市热岛”现象。


“城市热岛”现象缘何而来?


“城市热岛”现象是怎样形成的呢?在城市里,与大气下层直接接触的大多是房屋、道路等各式各样的建筑物,这些由混凝土、沥青等材料所构成的建筑物改变了大气底部与地表的接触面,即改变了城市地表的热力属性。研究表明,这些建筑物不仅容易吸收热量,而且它们的热容量也很小。也就是说,它们温度升高所需要的热量相对较少。在相同强度的太阳光照射下,城市里的建筑物要比郊区绿地、水面等自然下垫面升温快得多,而且建筑物的表面温度要明显高于郊区的地表温度。此外,多数城市中心区域高楼林立,犹如一堵堵高墙,不利于各种建筑物的散热,使得整个城区就像一个大烤箱,使气温容易上升,从而形成“城市热岛”现象。


产生“城市热岛”现象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城市中各种人工热源的影响。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交通运输、工业生产、社交娱乐以及居民生活所需的各种能源日益增多,昼夜不停地在向大气排放大量的热量;城市人口越来越密集,使得诸如空调、汽车等高能耗设备骤增,它们犹如一个个小火炉把周围空气烤热,而城市里的绿地、林木花草和水体等自然下垫面却在不断地减少。据有关专家测试,个别城市中的人工热源向自然环境所释放的热能,居然是太阳辐射能量的3~4倍。


大气污染也是产生城市“热岛效应”的一个重要原因。特别是海量的机动车、大量工业生产以及居民生活,常常会排放大量的氮氧化物、二氧化碳和粉尘等污染物。这些物质不仅会吸收城市下垫面所产生的各种热辐射,而且还会让大气形成一个无形的“玻璃罩”,形成“温室效应”。这种状况最终会加速大气升温,给“城市热岛”现象火上加油。


热岛效应是城市气候中的典型


怎样给城市“降温”?


“城市热岛”效应给人们生活造成很大影响,特别是夏季,“热岛效应”会加剧升温作用,导致人们焦躁、中暑、恍惚,甚至会诱发一系列疾病,严重影响人们的身心健康。


有没有办法来控制“城市热岛”现象,让城市“降温”呢?


首先应该着眼于城市建筑规划、结构、材料几方面,努力消除“城市热岛”现象的人为因素。在城市建筑规划时,要科学合理地布局,给城市留出“通风道”,以便建筑群的热量快速散发。要打造一些具有隔热和遮光功能的建筑物,还可以给建筑物的表面涂上一层浅色涂料,用来反射和遮蔽太阳光的辐射;也可以在房顶、外墙、道路上种植各种绿化植物,用来吸热和遮挡太阳光的辐射。城市的一些路面可以使用具有反射阳光特性的材料,来代替传统的沥青和水泥。据说,有一种新型材料可让路面降温到15℃;还有一种道路铺设材料既能“吃”水又能“留”水,在盛夏季节能够把雨水存储在道路下面,使路面温度降低10℃左右。


绿化降温

大开脑洞的新方案,给城市“降温”


有人还另辟蹊径地提出了一个城市“降温”方案,即在市中心或大型建筑群区域内构建地下专用管道冷却系统,把该区域内的热量全部带走。具体做法是,将周边地区的热量全部排到这个管道系统中,再利用已引入管道的流水,通过其不断循环将热量带走。据说,采用这种方式可使地面温度比其他地区低5~10℃。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


推荐文章
中国国家地理  ·  很多人错的地理常识,地理老师都哭了
2 天前
甘肃省文化和旅游厅  ·  张掖平山湖大峡谷:红色崖壁下的自然奇观
2 天前
甘肃省文化和旅游厅  ·  张掖平山湖大峡谷:红色崖壁下的自然奇观
2 天前
中国国家地理  ·  珠江不是一条河
3 天前
中国国家地理  ·  冰上转场你见过吗?
3 天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