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时间3月6日消息,据国外媒体报道,超过30亿年前,火星上的火山和构造活动引发了大规模的地下水上涌,其水源地被称为“艾彻斯深谷”(Echus Chasma)。近日,欧洲空间局发布了“火星快车号”探测卫星传回的多张令人震撼的图片,揭示出这场远古巨大洪水在卡塞谷(Kasei Valles)区域留下的痕迹。
卡塞谷是火星上最大的外流浚道之一,长度将近1800公里。艾彻斯深谷位于塔尔西斯火山高原的东部,水手号峡谷系统的北部。洪水遗迹一直延伸到克里斯平原,从源头开始跨越将近3000公里。在2016年5月25日拍摄的一张图片中,显示了卡塞谷谷口的一部分。
“在大约36亿到34亿年前,塔尔西斯地区的火山活动、构造运动、地质坍塌和下陷导致了艾彻斯深谷的数次大规模地下水释放,随之而来的洪水淹没了卡塞谷地区,”欧洲空间局称,“这些古代大型洪水在火星地表上留下了今天还能见到的痕迹特征。”
火星地表的许多景观特征显示了这场洪水的影响。巨大的伍斯特陨石坑(Worcester Crater)在洪水的侵蚀中保存了下来。该陨石坑宽度达25公里,周围大部分物质都被侵蚀,但下游位置还保留着部分遗迹。
欧洲空间局称,这一过程造就了流线型岛屿状的地貌,表明该地区可能经历了多个不同水层或不同洪水时期。不过,伍斯特陨石坑附近另一个陨石坑遗迹保存得很完整,表明撞击是在洪水过后发生的。
此外,伍斯特陨石坑还有富含水的碎屑被喷射出来时留下的“飞溅”痕迹,显示当时的泛滥平原含有大量的水或水冰。图片还揭示了另一个大型陨石坑,位于比这些平原高大约1000米的一座高原上。在陨石坑中央有一块小型洼地,显示在撞击时地表下曾经存在过一个较为脆弱的地层,可能由冰组成。
此外,喷出物质具有沟槽特征,与周围地貌区别开来,表明这些物质可能是由另一种撞击形式产生的。欧洲空间局称,撞击形式的差异会导致能量的差异,物质被抛出的方式以及高原物质的组成也会不同。这个高原周围环绕着小型的枝状水道,也支持了该地区经历过不同时期和不同规模洪水的假说。
这些图片还揭示了泛滥平原上较小的陨石坑,似乎都具有颜色较浅的“尾迹”,指向与洪水流向相反的方向。欧洲空间局称,这些陨石坑形成于洪水之后的撞击,而尾迹是由向西的风所侵蚀而成。陨石坑背后的尘埃似乎未受到侵蚀,这是受到高耸的环状山脊保护的缘故。
火星曾经是一颗湿润的星球。火星上有水存在的证据可以追溯到美国航空航天局(NASA)在1971年发射的水手9号探测卫星。该卫星于同年11月抵达火星轨道,后来揭示了火星河床和峡谷中存在水侵蚀的痕迹,并发现了锋面和雾等气候现象。
不久之后的海盗号项目使人类对火星的认知上了一个新的台阶。海盗号轨道器揭示了火星上的洪水如何冲破屏障并塑造了巨大的深谷。目前火星处于一个冰期的中段,在这项研究之前,科学家认为火星表面不可能存在液态水。
2013年6月,好奇号发现了火星上曾经有过液态水的有力证据。同年9月,好奇号对采集的第一份火星土壤进行了分析,发现其中含有2%质量分数的水。
2017年2月,科学家的估算结果显示,火星上曾经拥有过比北冰洋更多的液态水,而这些水体存在了超过15亿年时间。研究还指出,火星拥有过的液态水在水量和存在时间上都足以使生命出现并繁荣,但过去37亿年来,这颗红色星球已经失去了87%的水,变得十分荒凉和干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