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 2018 年一项抽样调查结果显示,我国 18 岁及以上居民高血压患病率为 27.9%,控制率(男性 17.8%,女性 13.9%)虽较往年有所提升,但仍低于全球平均水平(男性 18.4%,女性 23.5%)。整体来看,当前我国高血压管理面临两个方面的重要挑战:一是高血压患病率持续上升,且高血压发病明显年轻化;二是高血压控制率亟待提高和改善。
因此,基于目前我国高血压管理的现状,有必要提出并践行新的高血压管理理念,在诊室血压达标的基础上,进一步实现全天 24 h(动态血压)以及长期(家庭血压)稳定的血压控制和达标;并对高血压进行分级、分期和分型管理,从而实现
高质量血压管理
,有效减少高血压导致的心血管事件
[1]
。
ARB 类药物是常用的五大类降压药物之一,其在降压及靶器官保护方面可发挥更好的作用,真正实现高质量血压管理。
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RAS)在高血压的病理生理机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其中血管紧张素 II(Ang II)是 RAS 最重要的血管活性物质,通过与其受体结合发挥心血管活性作用
[2]
。因此,选择性抑制 RAS 是治疗高血压的核心环节,不仅可以降低患者血压水平,还可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2]
。
临床上常用的的 RAS 抑制剂主要包括 ACEI、ARB 和肾素抑制剂 3 类药物,它们作用于 RAS 不同环节而发挥心血管活性作用。其中,ACEI 降低循环中 Ang II 水平,消除其直接的缩血管作用。ARB 阻断通过 ACE 和其他旁路途径参与生成的 Ang II 与 Ang I 型受体相结合,
发挥降压作用
。此外,ARB 还可以通过有效拮抗 Ang II 与 AT
1
受体结合引起的各种有害作用,增加了 Ang II 和 AT
2
受体结合所产生的有益效应,同时也使 Ang II 转化为 Ang 1~7,
发挥心血管保护作用
。因此,ARB 除了降压作用外,还具有保护心血管和肾脏及改善糖代谢的作用
[3]
。
ARB 类药物在降压治疗中的应用
2023 年《中国老年高血压管理指南》
[4]
表示,
ARB 不仅可降压,还可降低糖尿病或肾脏病患者的蛋白尿及微量白蛋白尿
,尤其适用于伴左心室肥厚、心衰、糖尿病肾病、代谢综合征、微量白蛋白尿或蛋白尿患者以及不能耐受 ACEI 的患者。
目前,临床上常用的 ARB 包括氯沙坦、缬沙坦、奥美沙坦、厄贝沙坦等。不同 ARB 理化特性不同,因此其半衰期、降压效果也有所差异
[3]
。其中,厄贝沙坦具有长效平稳降压、靶器官保护、耐受性/依从性良好等特点,
且为具有全程肾脏保护证据的 ARB
[2]
。
厄贝沙坦具有与 AT
1
受体结合力强(IC50 为 1.3 nmol/L)、达峰时间快(1~1.5 h)、生物利用度高(60%~80%)、半衰期长(11~15 小时)以及不受食物影响等特点,因此保证了其具有长效平稳的降压作用
[2]
。
肾脏保护方面:IRMA2 研究
[5]
纳入的人群是从微量白蛋白尿(MAU)进展为临床蛋白尿阶段的高血压合并 2 型糖尿病患者。主要结局是患者糖尿病肾病的发病时间。结果显示,厄贝沙坦 300 mg 组 194 名患者中有 10 名(5.2%)、150 mg 组 195 名患者中有 19 名(9.7%)达到了主要终点,安慰剂组 201 名患者中有 30 名(14.9%)达到了主要终点(厄贝沙坦两组的 HR 分别为 0.30,95% CI 0.14~0.61,
P
< 0.001;0.61,95% CI 0.34~1.08,
P
= 0.08)。由此可见,
厄贝沙坦可以明显延缓蛋白尿的进展
,并且蛋白尿水平随厄贝沙坦剂量的增加而下降(图 1)。
IDNT 研究
[6]
比较了厄贝沙坦、氨氯地平及安慰剂对高血压合并 2 型糖尿病患者肌酐水平翻倍、终末期肾病及任何原因死亡的影响。结果发现,
使用厄贝沙坦治疗的患者主要复合终点事件风险比安慰剂组降低 20%(
P
= 0.02),比氨氯地平组降低 23%(
P
= 0.006)。
与安慰剂组相比,厄贝沙坦组血清肌酐水平翻倍的风险降低了 33%(
P
= 0.003),与氨氯地平组相比,厄贝沙坦组降低了 37%(
P
< 0.001)。接受厄贝沙坦治疗的患者罹患终末期肾病的相对风险比其他两组降低 23%(两组
P
= 0.07)(图 2)。
图 1 2 型糖尿病和持续微量白蛋白尿的高血压患者尿白蛋白排泄几何平均率
图 2 主要复合终点(A 组)、血清肌酐水平翻倍(B 组)、终末期肾病(C 组)和任何原因死亡(D 组)的累计患者比例
心血管保护方面:
一项加拿大的真实世界研究
[7]
共纳入 170,000 例成年高血压患者,接受降压治疗 ≥ 9 个月,主要终点为血压达标率和 CV 事件发生率。结果显示,与接受 ACEI 或 CCB 治疗的患者相比,接受 ARB 治疗的患者报告的 CV 事件较少(分别为 4.3% vs 7.0% 和 11.0%;
P
< 0.001)。其中,与其他的 ARB 相比,
厄贝沙坦 CV 事件发生率最低(3.0% vs 4.6%~5.0%;
P
< 0.02)
(表 1)。
脑血管保护方面:
一项前瞻性、随机、单中心对照临床试验
[8]
探讨了急性脑梗死患者是否可从不预设目标血压值的单药降压治疗(AT)中获益,AT 组在发病 48 小时后接受单一降压药物治疗,每天一次 5 mg 苯磺酸氨氯地平或 150 mg 厄贝沙坦。结果显示,在第 6 个月,AT 组与对照组之间的死亡率无显著差异(3.1% VS 3.8%,
p
= 0.767),但
死亡率/残疾率(32.1% VS 45.0%,
p
= 0.018)和心脑血管事件复发率(RR-CVE)(10.7% VS 19.4%,
p
= 0.030)均低于对照组
(表 2)。
表 2 两组患者的 NIHSS 评分、显著的生存依赖(SDS)状态、死亡率/残疾率和 RR-CVE 情况
相关研究表明,ARB 类药物具有良好的耐受性和依从性,使用 150~300 mg/d 厄贝沙坦治疗时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与安慰剂相似
[2]
。在依从性方面,第一个由多国共同建立的数据库,用于评价不同类型抗高血压药物用药持续性的
ICE 研究
[9]
结果显示,
起始使用厄贝沙坦的患者依从性最高,为 60.8%;
其次是使用其他 ARB 的患者,依从性为 51.3%;ACEI、CCB、β 受体阻滞剂和氯沙坦的依从性相当,介于 42.0%~49.7% 之间;使用利尿剂治疗的患者依从性最低,为 34.4%。
SPC 在临床中的应用
2023 ESH 高血压指南
[10]
建议对大多数高血压患者进行初始联合治疗(包括 A + C/A + D 等),优先使用单片固定复方制剂(SPC)。其中,ARB 与小剂量氢氯噻嗪联合治疗不仅有效降压、安全性良好,且具有充分的循证医学证据。
轻中度高血压患者:
一项多中心、开放、单一治疗研究,应用厄贝沙坦/氢氯噻嗪对中国高血压患者的达标率进行分析
[11]
。结果显示,治疗 8 周时,收缩压/舒张压分别降低 21.97/16.08 mmHg(
P
< 0.0001);有 94.35% 的患者舒张压降至 90 mmHg 以下;与药物相关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 6.71%。由此可见,在治疗轻中度高血压方面,使用厄贝沙坦/氢氯噻嗪不仅血压达标率高,且患者耐受性良好。此外,COSIMA 研究结果也进一步证实了厄贝沙坦/氢氯噻嗪的良好效果
[2]
。
重度高血压患者:
RAPiHD 研究
[12-13]
是一项前瞻性、随机、双盲、阳性对照、多中心研究,用来比较厄贝沙坦/氢氯噻嗪与厄贝沙坦单药治疗在重度高血压患者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结果显示,治疗 5 周时,厄贝沙坦/氢氯噻嗪组有 47.2% 的重度高血压患者血压达标,厄贝沙坦单药治疗组有 33.2% 的重度高血压患者血压达标。治疗第 3 周时,厄贝沙坦/氢氯噻嗪组的坐位舒张压及坐位收缩压降幅分别为 > 20 mmHg 和 > 27 mmH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