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深蓝财经网
深蓝财经是中国最大的财经记者社区,是国内财经新闻发源地之一,由国内财经媒体精英倾力打造,志在成为财经内容中央厨房,为十万用户提供优质财经内容。www.mycaijing.com.cn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51好读  ›  专栏  ›  深蓝财经网

科大讯飞被曝AI同传造假,抢翻译的饭碗惨被打脸

深蓝财经网  · 公众号  ·  · 2018-09-21 16:31

正文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


有时候牛逼吹的太凶,会被打脸的。


最近一直被认为很牛逼的讯飞AI被揭露技术造假。在一场国际会议上,因为现场的人类同传译员很不爽讯飞把他们的成果说成是AI同传,所以直接把这事儿曝光在了知乎上,引发了科技圈围观。


怎么回事儿呢?


被打脸的AI同传


指责讯飞IA同传造假的在知乎昵称上叫Bell Wang,他的认证信息为:



9月20日这天,他一早就来到上海国际会议中心,为2018创新与新兴产业发展国际会议(IEID)的高端装备技术与产业分会做现场同传。搭档告诉他,这场会议要直播,两人便投入到了工作当中。但没想到后面的事情却让他很恶心,于是会议结束后就写了一篇很酷的文章, 标题就很厉害: 科大讯飞,你的AI同传操(qi)作(zha)能更风骚一点吗。



下面,我们按照他的允许转载的授权,转发这篇文章全文:


今天一早来到国际会议中心,本以为just another day in the booth,没想到被深深恶心了一把。


刚箱子里坐下,搭档就说要直播。我想,哦好吧,反正不是第一次。我们收拾收拾就准备开会了。


第一位教授是位日本教授,英语非常的酸爽。因为要直播嘛,我们肯定比平时更紧绷一些,这时我就注意到两边大屏幕下有实时字幕。


而且赫然看到“讯飞听见”四个大字。我心里就有点烦。之前讯飞炒得最凶的时候我没怎么说话,只是转了转同行“被AI”的朋友圈,心想哪天我要是遇到这种一定搞死他们。结果没想到他们事前不和我说当场给我来这套突然袭击。


然后我又仔细审视了一下字幕



嗯,看来不太听得懂日本教授的英语,哦应该可以说是胡话连篇了。再看了看左边


这个完全就是语音识别的我搭档的输出啊,不然“就是”这种词怎么会出现在译文里呢?这种词是我们顺句驱动时用于联系语句用的。而且搭档说翻译说分析“步态”的时候,上面显示“不太”,我翻译“Davos Forum”的时候,上面显示“Devils Forum”,完全和源语言内容对不上啊,就自然不可能是翻译了。


到这里我心里就很不爽了。因为从观众的角度来看,右边有英语识别(虽然经常不通),左边有译文(虽然经常跟右边对不上),加上“讯飞听见”几个大字,那肯定是科大讯飞牛逼的AI翻译啊!而且我甚至能脑补出科大讯飞被戳穿后的辩词:“我们这次使用的产品是讯飞听见,识别同传的翻译打在屏幕上方便听众,并无意冒充AI同传,对恶意造谣者,我们保留诉诸法律的权力”之类的,感觉真的无言以对。


但是会议毕竟在进行,我们也只能吃到苍蝇咽下去默默忍着好好翻译。其实过程中我也真考虑过得空的时候在话筒里说“本次翻译由同传译员王xx提供”之类的,但最终想想还是算了,到时候人家倒打一耙说其实很尊重同传,我这么一来是给科大讯飞泼脏水,被害妄想,人家根本没这个意思,那就更恶心了。想到这里我就觉得还是算了,就好好翻完就得了。


然后好戏开始是在下午。我在翻译一轮换下来之后看到搭档给我微信留言,说这个会在知领有直播,里面有同传。但是!里面的声音是机器人,读的就是我们的翻译被讯飞识别转化成的文本!!


我看了这个气得汗毛都立起来了,这就是赤裸裸的欺骗啊!明明就是我们输出的翻译内容,不给我们原音放出去,一定要把语音识别的文本(还各种错误)用机器人读?然后我们同传农药群的小伙伴发现了这个:


科大讯飞智能语音技术,“智能翻译”了解一下


是的没错,讯飞号称这是他们的智能翻译。这时候我真的已经忍不了了,于是我就电脑打开了直播页,放在外面,自己用手机在翻译间里录下现场画面和搭档的翻译,然后出来拍电脑,打开音量。结果,由于直播有延时,完美拍到了科大讯飞复读机,哦不对,朗读机的表现。


这里首先是讲者说可以挖掘数据,放入图表,搭档翻的是"I can mine this data and put it in charts",但讯飞识别成了"minus data"和"put it in charge",随后我们看直播流中的同传毫不犹豫地按照错误的识别文本读了出来。如果真是翻译,那对比下源语言内容,minus和in charge从何而来?


所以从这一段可以看出,所谓的智能翻译,就是按照文本读,而且是不管语义群分割的,文字显示也并不是语义群同时显示或锁定的,那就很显然是在识别语音,而不是从根据原文在翻译。


收集完了这些证据我第一时间就开始写这篇文章,要揭露一下所谓智能翻译的真相。而且我要郑重说一下,科大讯飞事前没有告诉我们有语音识别的字幕,没有告诉我们直播的同传是机器朗读我们翻译识别出来的文稿,更没有征得我们的同意就冒名使用了我们的翻译成果,这种行为,不知道有没有哪位懂得法律的朋友告诉我算不算侵犯知识产权呢。当然我对于我国目前的法制,尤其在知识产权方面真的不是很自信,应该不会有后续的追责,但我觉得必须要在各个社交媒体平台上把这件事亮出来,让大家看看。这次会议是免费向公众直播,不存在保密问题,也正好是一个机会让大家见识一下科大讯飞的实力(当然了,万一产生了点影响还能见识下科大讯飞的公关能力)。


也许有一天AI真的能做到理解自然语言,也许有一天我们这个职业会失业,但绝不是现在;真正突破性的技术也不可能由一个没有操守的公司研发出来。技术是无罪的,但以技术为名吸引资本的目的会不会导致虚假包装和营销呢?呵呵呵呵。


这篇文章请大家随意转载,谢谢。


根据BELL同学的文章,可以梳理一下科大讯飞“AI同传”是怎么一回事了:


嘉宾说话

人类同传译员翻译,说出译文

讯飞识别人类说出的译文

译文被投放到屏幕和直播中,直播中投放语音合成的人声


所以,“智能翻译”压根不存在,机器识别人类说出的翻译,再用机器声音说出来,仅此而已。


同传圈子议论纷纷


Bell同学声明,科大讯飞事前没有告知他和搭档会场有语音识别的字幕,也没有告诉他们直播的同传是机器朗读二人翻译文稿,没有征得二人同意就冒名使用了他们的翻译成果,有侵犯知识产权的嫌疑。


Bell发声后,圈子里开始沸沸扬扬,不少同声传译工作人员发表评论:





不过,也有站讯飞,觉得讯飞听见本来就是语音识别产品的人:



针对网络消息称讯飞同传用人类翻译冒充AI,科大讯飞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回应称,科大讯飞从没讲过AI同传的概念,始终强调是人机耦合的模式,人工智能目前还无法替代同传,人机耦合才是未来发展之道。科大讯飞董事长刘庆峰17日在世界机器人大会的主题演讲中明确说明了是人机耦合模式。据悉,当日十位嘉宾演讲中,除了三位是由人工同传的语音转写探索人机耦合模式,其余的全部是机器全自动转写。


腾讯AI同传也被曝掉链子


2018年4月9日,博鳌亚洲论坛开幕,腾讯CEO马化腾静静地发了一条朋友圈。


2018是博鳌论坛举办的第17年,这届会议在技术上最大的不同,就是正式启用AI作为同传。承担这个任务的,就是腾讯同传,它代表了所有的AI同传产品,首次站在了国际级会议的舞台上供世人检验。


但好景不长,仅仅一天,腾讯翻译君“掉链子”的消息就在网上散播开来。




“一带一路”被翻译成“一条公路和一条腰带”等不恰当表述。

当然,腾讯同传进行了辟谣:


当然,最终腾讯翻译君官方也就本次一些翻译案例的技术问题进行了解读,表示“面对博鳌亚洲论坛复杂的语言环境和高大上的专业内容”,腾讯同传“确实出现了错误”,“答错了几道题”。


曾被质疑风险巨大


关于讯飞的人工智能技术,业界褒贬不一。观察者网去年9月曾发表一篇文章,称讯飞产品硬件制造水平低、用户体验差,或是一个融券做空的好标的,但希望是误判。随后, 长江商学院教授薛云奎公开评论:“从股市上看,科大讯飞是家大公司,但从财务报告上,这是一家小公司”。


薛云奎是长江商学院终身教授,长江商学院创办副院长,上海国家会计学院创办副院长。他在《科大讯飞风险巨大》一文中指出,科大讯飞在经营层面是一家快速增长但含金量不高的公司;在管理层面,是一家扩张很快但效率低下的公司;在财务层面,是一家擅长募资但却不擅赚钱的公司;在业绩层面,是一家大手笔花钱但股东回报率却低下的公司。在其光鲜的增长背后,其实隐含了巨大的风险。“股市上的大公司,财报上的小公司。”薛云奎如此定义科大讯飞。其查阅年报发现,科大讯飞2016年度的销售为33.2亿,税后净利润为4.97亿,从而提出疑问,“从报表看,这只是一家小公司,它何以在证券市场上可以卖出800-900亿的市值?”


薛云奎对科大讯飞的管理团队也给出了十分严苛的评价,他认为科大讯飞的管理团队,擅长要钱却不擅长赚钱,也因此导致公司股东权益报酬率一路走低。管理团队只擅长管小公司,不擅长管大公司,上市前的科大讯飞的各项财务指标,是过去十年中最好的。通过对销售费用增长率及研发经费增长率的对比,得出科大讯飞对营销的重视程度要远胜于对研发的重视程度的结论。


但是去年不少的机构分析师对科大讯飞给出了增持、买入、强烈推荐等评级。


中信建投证券的分析师程杲认为,科大讯飞的核心技术保持领先地位,公司在语音合成、语音识别、机器阅读灯世界比赛中均获第一名。同时公司“平台+赛道”的人工智能战略成果不断显现。


中国中投证券分析师李超在报告《行业应用加速落地、大投入布局大未来》中说到,公司坚持“平台+赛道”战略,推动行业应用加速落地。战略性看好人工智能,产业已经进入关键窗口期,并维持“强烈推荐”评级。对于科大讯飞,李超给出的风险提示是,技术路线、算法迭代风险、行业落地低于预期、估值风险等。


李超团队认为,人工智能此轮技术进步堪比互联网革命,有望再次极大地提升人类生产和组织效率。


但,这毕竟只是去年的论断,眼下被爆出AI同传造假的问题后,讯飞的情况到底如何呢?


过度依赖补贴,净利润暴跌

AI核心竞争力存疑


根据上半年财报数据,科大讯飞实现营业收入32.10亿元,与2017年同期的21.02亿元相比,增长52.68%;但经营利润显然并不高,净利1.3亿元,有1.1亿来自补贴和投资收益, 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扣除非经常性损益的净利润只有2019.8万元,较上年同期暴跌74.39%。


财报显示,科大讯飞近年来销售费用一直处于高速增长的态势,从2015年中报的4.5亿元增长到现在7.33亿元,同比增长速度也处于较高的水平。为此,有分析师指出,讯飞上半年营收看上去增长幅度可观,但是结合大涨了77.1%的费用支出可以得出,营收的增长是通过更高的代价换来的,也可以说得不偿失。


此外, 公司净利润靠补助的情形越发明显, 2018年上半年政府补助金额1.49亿元,当期净利润只有1.31亿元,可见没有补助公司也很难盈利。2011年至2017年政府补助金额/净利润约等于35%,稳中有降。 但是今年半年报是多年来补助第一次超过净利润。


除了财务出现一点问题外,一些技术丑闻也开始暴露。最近,科大讯飞意外被卷入红芯浏览器涉嫌造假事件,也从侧面再次证明了其研发能力含金量的成色。


在红芯事件爆出后,不少投资人纷纷撇清关系,科大讯飞就是其中之一。科大讯飞董事长刘庆峰称,上市公司科大讯飞并未投资过红芯,而是讯飞关联公司在2013年天使投资的一个项目。


在核心的AI技术及产品方面,2017年年底,科大讯飞董事长刘庆峰表示,将从强技术的ToB(面向企业端)市场向ToC端发力。


科大讯飞在消费级产品领域有过多次尝试,但并没有一款代表性的产品。对于何时能在C端打造出一个爆款并迅速做大的问题,科大讯飞方面在2018半年报投资者交流会上的回应有点“玄”:“智能硬件的单品爆款,一方面要具备核心能力,以及整合业务链各个环节的能力;第二要有合适的时机,有的事情做迟就没机会了。”


在科大讯飞又一次遭遇对赖以生存的技术能力质疑的风口浪尖上,投资者将会如何看待呢?



来源:深蓝财经网(ID:shenlancaijing)综合自量子位、新快报等媒体报道



欢迎转载,请注明完整来源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