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中国广告杂志
发布广告案例、作品、视频、业界新闻动向、业界名人介绍与专访、微电影等,介绍中国广告与品牌大会动向,世界广告业发展与动向,品牌传播的正能量。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甘肃公安  ·  元宵团圆时,反诈灯谜邀您猜 ·  3 天前  
读嘉新闻  ·  确认了,今起影响!嘉兴人元宵出门留意 ·  3 天前  
读嘉新闻  ·  确认了,今起影响!嘉兴人元宵出门留意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中国广告杂志

数字时代的广告教育:技能结构、恒久洞察与社区化生存

中国广告杂志  · 公众号  ·  · 2020-11-24 11:00

正文


传播技术日新月异,广告专业教育面临着转型挑战,这是毋庸置疑的。但我们需要首先厘清挑战究竟来自哪里,其后才能作出应对。


对于广告教育来说,最直接的挑战,来自市场新的人才需求。与新闻业一样,广告业开始基于数字技术,重新搭建运作框架。依托传统媒体技术成长起来的人才培养体系,显然需要经过一轮大规模的升级迭代,甚至汰换。在这个过程中,如何分配数字技术的教学资源占比,又是一个核心问题。


从市场调研到媒介投放,目前都需要数字技术的介入。甚至创意生产,也可以基于数字技术来进行。但数字技术是否等于广告?答案显然是否定的。数字技术本身并没有意义,它需要结合专业需求才能够产生意义。



实际上,设置相应的计算机语言课程,并非难事,在师资力量上给予倾斜就可以完成。目前,已经有不少软件工程相关的人才进入了广告教育领域。但是,这显然不能成为广告教育转型的全部。


广告专业从来都不是单一技能教育


在我们的学科目录上,广告被称为一个“专业”。但学科上的“专业”,与现实环境中的“专业”,还是存在较大的差异。在现实环境中,专业更指向某种技能(skill),指向一个个具体的岗位。


如果这个认知成立,那么我们可以说,学科意义上的广告专业,与现实相对应的其实是更大范围内的广告行业,甚至是传播行业。现实环境中,没有任何一个行业当中只包含一种专业人才;学科语境下的广告专业,也不能只是教授一种技能。学科意义上的广告专业,应看到行业的发展趋势,赋予学生高屋建瓴的视野,激发他们主动学习的内在激情与动力。


业界在激进,校园当然不能保持沉静。校园理当担负技能教育之责,远离坐而论道。无论是数据爬取的计算机语言,抑或UI设计,校园都需要通过与业界的直接对话,实现同步。教育者自身也要转换角色,吐故纳新,适应人才培养的需求。


但是以上这些,都不是最为关键的。


“高屋建瓴”意味着高校需要在技能之外给出更为丰富的内容。


我们需要让学生理解每一种技能背后的来龙去脉,它为什么被需要,以及为什么会在未来被另外一种技能所取代。



技能与技能之间的关系,同样不是刻意练习就能理解的知识。即便在长久的研究之后,答案也可能并不准确。


广告专业自设置以来,就是一个技能结构体。它以传播规律为主轴,统合了营销、艺术、新闻等等技能。在今天,广告业态的改变,带来的也是技能运用结构的改变,它远远超出单项技能的数字化。对于高校教育者来说,更大的挑战来自研究与思考,来自赋予技能以广告传播的意义。对于技能结构的研究,事实上扎根于对传播结构乃至社会结构的研究。因此,教育者洞悉结构变化规律的眼光和能力,才是广告专业教育转型的根本所在。


明了结构,明了结构背后的推动力,学生才能更准确地定位自我成长的目标,也才能够在未来的行业变革中发挥关键性的作用。


恒久的洞察与即时的巨变


如果说业界在千变万化,教育就是这个千变万化的观察者、记录者和反思者。这种观察、记录和反思,是一刻不停的。如果说教育脱离了现实,那是教育者甚至教育体系的惫惰,而非“教育”这一人类活动本身的问题。


梭罗写作《瓦尔登湖》时,并不比今天的人更少一些对技术发展的焦虑感受。变化,一直在发生。


每一个即时发生的巨变,都是累积的结果。它穿戴着创新的外衣,但却也可能包含着某种古老的规律密码。


这样的故事,只有教育者有动力去清晰洞察,并给予描述。因为每一个期待入行的人,都需要这样的故事为自己的行程做路书。


虽然是应用学科,但我们要记得广告教育的本质仍然是教育。它和其他教育类型一样,发挥着观察、记录和反思的作用。我们不能将它仅仅视为现实的追随者。



从这个角度来说,校园的沉静并非虚伪,而是必须。在激进的大潮中,校园可以保持相应的距离,对最新的发展进行比较和审视,并为现实提供一些批判性的思考。


具体到今天而言,无所不入的精准营销、数据画像的层层深入会否越过伦理红线,就是教育者需要作出的回应。


从最直接的结构而言,广告联结的当然是企业与消费群体。但是,当广告在传播平台上风行,它便具有一定的公共性。它可以美化我们的实在或虚拟空间,也可以丑化它们。


教育者的恒久洞察,正是要在巨变发生的时刻,提醒行业,让善与美的传播原则不会发生改变。


社区化生存


学者Beverland在2018年总结了一个名为“品牌共创”的理论。这个理论将品牌看成一种共享的意义,不仅仅归属于企业,更归属于合作者与消费者。


这个观点其实算不上新鲜,可以看成参与式文化理论在营销学界的镜像。在被数字技术环抱的当下,说服、操纵、主导这样的传统观念,已经和日趋透明、平民化的传播环境格格不入。共创、共享的理念,正在进入更多的场景,当然也包括广告的场景。


当教育者更多地将业者引入校园,这也意味着业者开始接纳教育者走进第一线。我们的创意夏令营,曾经行走了亚洲五个国家。我们看到当下的业者对于未来的业者是如此热情,也看到业态变化是如何以一种颗粒状的微小状态在发生。


教育者永远都是在和业者打交道,无论是现在的业者,又或者是未来的业者。这是一个存在已久的社区。


未来的广告将会如何,教育者本身就在场内,积极参与,而非置身事外,是高校广告教育的使命所在。


相对广告业态的变革,广告教育更需要关注到教育形态的变革。大量无法进入高校的业者,正在更为宽泛意义上的教育平台上,展示他们作为教育者的独特理念和观点。他们是这个社区中极具扩张力的成员。


从理想状态而言,社区中的成员都应具有影响社区发展的平等机会。但这事实上对高校的广告教育提出了另外一个角度的挑战。当知识传播可以不必在校园内完成,高校的广告教育将如何为自己在社区中进行定位?


或许我们可以探讨的话题,不再是应对数字挑战,而是共创广告教育。校园,将成为这个社区最具效率的HUB,因为它可以超越广告企业自我叙事的局限,可以网罗最为广泛的技能结构支持者,比如随手建立跨越人文、工程与社会科学的团队,更可以平衡激进与反思,历史与变迁。


一个更为开放性的假设是,正如广告公司可能会消弭,高校也可能会消弭,但广告以及广告教育总会存在。站在这个角度,我们会以教育者的身份,而非高校的身份来思考人们对于广告教育的需求。


彼时,我们最看重的仍将会是技能结构,恒久的洞察,以及共创式的广告社区。


胡菡菡

南京大学教授、广告系主任



本文同时推送到以下《中国广告》数媒矩阵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