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01
会哭的孩子有奶吃。这个道理很靠谱。
比如《三国演义》里的刘备,就是个会哭的典型。所以刘备一直有奶吃,并且凭借着这门吃奶技术,不是,是会哭技术,在三国乱世脱颖而出,三分天下有其一。
所以后世才有了这么一句歇后语:
刘备的江山-----哭出来的。
较之刘备,杜甫就属于不会哭的了。他的哭,给人多少有点“瞎哭”的感觉。什么原因呢?主要是杜甫没哭到点子上,没哭到同时代人的心坎上。你看他每次写完一首诗,别人倒没怎么感动,反倒先把自己感动的一塌糊涂,痛哭流涕。
杜甫的哭,虽是情真意切,却因为时机场合的问题,反而显得过于矫情,做作。给人看了,心里多少有些不舒坦。
故而,率性真哭的杜甫,也就不如一昧假哭的刘备那么容易博得别人同情了。
02
《三国演义》中,刘备一生可谓是从头到哭到尾,从生哭到死。只是刘备的哭,十次中有九次半是哭给别人看的。
从桃园结义开始,刘备但凡遇到某方面能力比自己强的,或者是能救自己性命的,能为自己霸业效命的,他逮着合适机会就哭,不仅哭,而且还是连哭带说。每次都是当着人家的面,一边哭一边说着自己的倒霉,憋屈,不幸,硬是生生凭着一把鼻涕一把泪的完美表演,把对方感动地一塌糊涂。
所以刘备的哭,属于表演性的哭,适时性的哭。
白帝城托孤之时,他都黄土埋到眼睫毛了,也不忘拉着诸葛亮、赵云二人的手哭泣(表演)一番。感动的诸葛亮、赵云二人连擤鼻涕带擦泪的哭拜于地上,连忙表态。
赵云说:臣敢不效犬马之劳!
诸葛亮说:臣敢不竭股肱之力,尽忠贞之节,继之一死乎!
看看人家这哭(表演)的效果,杠杠滴!估计此时的刘备,可能自己都在被窝里捂着嘴偷笑,偷笑,偷笑,暗暗的为自己影帝般的表演点赞。
什么诸葛亮能掐会算,赵子龙能打能战,比起老子的“哭”,毛都不是。
03
至于杜甫吗,小伙子诗写的好,被称为“诗圣”,这个自是不消说的。只是杜甫人长的磕碜点,颜值不高,一脸的胃疼相,越看越像葛优。
杜甫的诗,诗风沉郁顿挫,忧国忧民,有“史诗”之称。
杜甫一生作诗三千多首,现存的一千四百多首诗中,有五十多首直接用到“哭”字。没有出现“哭”字但有哭泣意思的诗篇,数量更多。
翻开杜甫的诗篇,你就会看到各式各样的哭。什么花哭、人哭、山哭、河哭、鸟哭、鬼哭。总之一句话,只有你也想不到的哭,没有他写不了的哭。
举例如下:
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兵车行》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春望》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石壕吏》
白水暮东流,青山犹哭声。---《新安吏》
邻鸡野哭如昨日,物色生态能几时。---《晓发公安》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蜀相》
……
04
《三国演义》里,刘备遇见谁都是满脸崇拜的表情,都会说些让对方指教,照顾的话来套近乎。甚至还会时不时的逮着机会哭泣一番,拍拍马屁,来博取对方的同情好感,以求达到笼络人心,为己所用目的。
刘备的哭,看似无奈之举,实则在无声的为自己争取着最大利益。
无论关、张、赵云,还是卧龙、凤雏,最终都在他高超的哭技(表演)下,死心塌地的为他奉献出了一切。
典型的如三顾茅庐时,诸葛亮不肯出山,刘备便大哭不已,使劲地给他戴绿帽子,哦,不对,是戴高帽子,进行道德绑架。
原文如下:
玄德(刘备字玄德)泣曰:“先生不出,如苍生何?”言毕,泪沾袍袖,衣襟尽湿。---《三国演义》第三十八回。
05
杜甫对于自己崇拜的人,从来不会进行道德绑架,也从来不玩套路。他对自己崇拜的人,只有满腔真诚。
杜甫崇拜谁呢?
李白。
公元744年4月,是中国文学史上值得纪念的一个时间。这个夏天,中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两位诗人见面了。他们的这次见面被闻一多先生誉为“太阳和月亮走碰了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