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对目前电子病历发展的4个问题,北大医信的做法是:
1、针对数据互联互通和信息化程度较低的问题,北大医信在贵州卫生计生委的牵头下,已经成功部署了一个省级电子病历共享平台,这是全国首家省级大数据平台。
在当地,北大医信打通了145家医院的部分临床数据。预计在2017年年底,可以完成200家医院的互联互通。把这些数据向卫委汇集,在这个过程中进行标准的统一。
区域的平台和共享工程包含两件事:一是数据如何抓上来,二是系统如何部署下去。
因此,北大医信将电子病历产品分为了院内和院外两个部分。这套名为智慧区域卫生的区域性平台,共包含5大组成部分:基层医疗、公共卫生、协同医疗、卫生管理和健康管理。
第一部分是医院内部使用的传统电子病历信息系统,通过与其它系统的相互结合,形成完备的电子病历体系。
第二部分是政府级的区域共享平台。它的任务主要是做数据的抓取和互联互通,并不做业务体系的下沉。
第三部分是云医院管理平台,一款云SaaS产品。通过这款产品,可以把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医院管理信息和电子病历数据抓到一起,统一化管理和部署。
数据的上行通过区域共享数据平台,覆盖二级三级医院。下行通过云医院管理系统,覆盖基层医疗机构。这样就可以把卫生计生委的标准和互联互通的规则直接通过一个中心部署到各个终端里,从而实现数据的统一。
电子病历的互联互通,对于患者而言最直接的好处在于,不需要再带着厚重的病历四处求医。医院之间的病历互认,让患者可以省去很多重复的检验环节。对医院病案科来说,纸质化病历的替代,也能最大限度地节省存储的成本。
目前,除了贵州之外,包括银川、深圳罗湖等地的医共体,张家港、北京海淀区的医联体,北大医信都作为技术提供方参与其中。北大医信SaaS云医院也已在全国400多家基层医疗机构实现了部署。
2、针对电子病历数据质量的问题,北大医信参考国外一些成熟的数据模型和知识库,对自然语言处理之后的数据进行一些优化,从而形成自己的知识图谱。在某一个特定主题下,发掘研究数据点是否有价值,从而判断哪些数据需要调用,从源头保证电子病历获取到的数据的真实性和有效性。
由于病人信息多以文本形式存储,而文本描述通常存在非标准化的歧义。所以,如何把非结构化数据转化为统一的结构化数据,是医学信息处理的重要一环。
将非结构化医疗数据转化为结构化数据,需要一系列医学自然语言处理技术,包括:“医学名实体识别”,“名实体自动编码”,“名实体修饰词识别”,“时间信息抽取”等。北大医信通过这样的创新技术手段,就能够缩短医生在电子病历填写方面所耗费的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