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医药产业变革发展的顶级智库
近日,上海药品招标动作频频:先是6月9日下发了《关于开展2017年医保定点医疗机构药品中标结果动态调整有关事项的通知》,然后又于6月12日正式对“本次动态调整范围内且在上海市阳光平台上2016年全年无采购记录的8763个品规药品”进行了关闭采购。
用业内话讲,叫做“屏蔽”,用一句老歌形容,这就是“风吹来的砂”,简称“封杀”。一时间,药品企业如同风吹来的小草、奔跑的肖申克,成为了“吴法宪的妹妹——无法弄”了。
在此背景下,坊间又开始了“旁若无人与煞有其事”的分析,此情此景,笔者想说:你们太(LA)棒(KU)了(DOU)啊(ZI)。
回归正题,今天,笔者通过玄学的角度,和大家分析一下:
上海药品招标动态调整背后,究竟有着怎样的玄机与内幕?
自从7号文及70号文推进以来,尤其是随着2017年2月9日,国务院办公厅正式印发的《关于进一步改革完善药品生产流通使用政策的若干意见》实施以来,期间,在药品采购领域,伴随着三明联盟、福建九标及十标的陆续推进,采购目录“按需而设”与采购过程“为用而采”,已经不再是一句空话。
药品采购目录的进入、中选,往往要参考各地的医疗保障、临床用药和地方病、多发病、常见病及疾病谱需求、医保基金可承受等各种因素,还要兼顾医保基金可承受的重大疾病治疗用药、儿童用药、急抢救用药、职业病特殊用药等平衡点。
因此,在有限的医保资金范围内,“用什么就招什么,招什么就用什么”已经成为了一个各方接受的现实。但是遗憾的是,现如今,有的企业仍然停留在粗放式的管理思维模式中:“管他树上有枣没枣,先抡三杆子”的无序投标方式,导致了处处碰壁、步步被逼的境界。
有人会说:上海根本不差钱。笔者想说:大哥,差不多得了,有钱也得该花的时候花,用电影《甲方乙方》的台词来形容的话:地主家也没有余粮。
与福建的激进、安徽的创新、广东的波动、重庆的议论相比,上海药品招标,一向给人不愠不火、小家碧玉的印象。就是与相邻省份浙江、江苏相比,上海药品招标秉承的“质量保证、量价挂钩、招采合一”的药品招标采购体系,更多了一份含蓄与委婉:坚决落实有关招采精神,既不惹事、但也不怕事。
时过境迁,大家扶墙后退,笔者要装逼开始讲故事了:
那是2016年12月的第一场雪,比以往来得晚了一些。2016年“平安夜”,上海、湖南两地的相关医院万万没有想到,他们没有在“铃儿响叮当”中迎来圣诞老爷爷的节日礼物,却在不经意间接待了来自央视队伍的夜访暗访。
笔者当时就说了,央视暗查药品回扣事件,不会仅仅是一起对药价虚高及回扣事件的普通深度调查这么简单。“药价要下去、服务要上来、医保要保住”这一全国各地要实现的最终目的,才是真正的根源。
时光再回到近日,2017年度“沪苏浙皖闽”四省一市综合医改联席会议不久前在上海重磅落地。这是继去年11月四省一市医改办签署《“沪苏浙皖闽”四省一市综合医改联席会议制度协议》以来,四省一市召开的第一次联席会议。据有关媒体报道,在药品采购方面,此次联席会决定了将由福建省牵头,选择若干种用量大、价格高的原研、独家品种实行四省一市联合采购和价格谈判。此外,四省一市也决定将共享药品耗材的采购价格信息。
那么,一切就很清楚了。作为东道主的上海,难道不得在药品采购领域表示表示?!作为医改试点省新贵的上海,难道在药品采购领域还比不过你福建?!这一点,上海药品集采表示不服:2015年国家出台7号文及70号文前后,上海其实已经尝试开始了基础数据库的搭建,包括基药、自费药、低价药、药店挂网的分类采购,其细致程度,已经远远超过了全国大多数省份的药品采购。其进度也堪称加速度。
但是话又说回来,上海药品集采一向不激进,但不代表没有性格!这次一举关闭没有采购的医保药品,相当于向这些药企提出了黄牌警告:如果只想在上海混个中标资格,甚至以此价格到外地作为一个“左右联动”的依据,那么恐怕是不行的。一是悖离了招采政策,二是也不符合我大上海做事的风格:给你时间你不卖,那我只能唱起风吹来的砂了。。。。。。
仔细阅览本次动态调整文件,我们可以看到相关公式是这样的:
①15省市最高+15省市最低价/2=A
②上海市中标价+15省市最低价/2=B
③A>B取B; A<B取A
④上海市中标价高于(A>B取B;A<B取A)5%(含),则调整上海中标价至(A>B取B;A<B取A);
⑤上海市中标价低于(A>B取B;A<B取A)不作调整。
有人说,这就是全国最低价。还有人说,这样的调整并不大。对于以上两种说法,笔者认为有一定道理,但笔者认为,这样的调整,其实反映了上海招标比较错综复杂的心态,如下:
1、15省价格只提最高、最低价,丝毫不提平均价。杜绝了部分企业从15省中找出价格异动的空间(广东、重庆),从而杜绝以“低”维“高”的想法。
2、福建价格采与不采,以国管平台为准。潜台词:国管平台有就采,没有就不采。但国管平台的价格毕竟不是最准确的,所以,调整方案给出了公示期,届时,企业可以申诉与反申诉。
3、上海GPO成了救命稻草。现实就是这样矛盾。半年前,许多企业还在纠结上海GPO明降多少最合适。半年后,估计许多企业又在后悔,早知道如今,不如当初再降一点点,毕竟5%成为了一道红线。碰上了,价格要缩水。没碰上,算你命大。
随着三明联盟的突飞猛进与跨区域联合采购的势如破竹,药企在如今的境地下,要想全国维价是一件比较难的事,唯一能够做到的,就是抓住政策趋势,抓紧时机,尽量延缓降价时间,以时间换空间,从而以量换价,带动市场销售健康发展。否则,只有烧香面壁,自求多福了。
来源 | 医药手机报
作者 | 曼联先锋
北京时代方略:国内著名医药管理咨询公司,领先的战略创新与资源整合平台,引领中国医药产业变革发展的顶级智库,为医药企业提供切实可行的“战略、营销、管理、投资、人力、财务”等系统解决方案。
微信:beijingsdfl
电话:010-53779301
网站:www.bjsdf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