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观点总结
文章讨论了中信建投证券实习生事件引发的金融机构内部管理问题,并指出多家金融机构正在进行社交媒体自查自纠行动。文章还介绍了企业监控员工行为的现状以及职场人的态度,并提供了调研数据。同时,文章探讨了监控行为的影响以及企业和员工之间如何建立新的信任关系和工作契约。
关键观点总结
关键观点1: 中信建投证券实习生事件引发金融机构内部管理关注。
该事件导致多家金融机构开始自查自纠,加强对社交媒体的管理。
关键观点2: 企业监控员工行为的现状。
调研发现超过一半的职场人表示工作受到监视,尤其在跨国企业中。监控方式包括网站访问、文件传输、电脑屏幕、邮件内容和社交媒体等。
关键观点3: 职场人对监控行为的态度。
近半数受访者表示理解但不太喜欢监控行为,其中中层管理者的比例较高。25%的受访者强烈反感监控行为,基层员工占比最高。
关键观点4: 监控行为的影响。
监控行为可能引发员工紧张、压抑的情绪,影响工作效率。研究表明,使用监控软件的企业员工流失率更高。此外,企业面临如何与数字时代成长的员工建立新信任关系和工作契约的挑战。
正文
前阵子,中信建投证券实习生的小视频在网上流传,不仅泄露多个项目的客户信息,还有炫富之举。这半年,炫富的、桃色的、人事的,各种瓜频繁出现。
舆论影响一扩大,多家金融机构开始内部管理,一场针对社交媒体的自查自纠行动正在进行。
“朋友圈秀优越、小红书凡尔赛”通通告别。除了上填个人账号,还有企业用爬虫监控信息。
其实长久以来,雇主对于员工的监控已不再新鲜,多起公司监视员工的新闻引起过热议。为防止员工“摸鱼”或泄密,在办公室安装摄像头、监控软件使用等情况屡见不鲜。
面对这一现象,我们于近日展开问卷,试图呈现
企业监控行为现状以及职场人的态度,以期为构建和谐高效的职场环境提供参考。
调研发现,
超过半数的职场人表示,Ta们的工作受到了监视,
在跨国企业中,这一现象较为明显,占比62.5%,远高于中小型企业(49.7%)和初创企业(20%)。
总体趋势显示,随着技术的不断成熟和成本的不断下降,一系列设备和技术让雇主具备了监控能力。
试着追问受访者是如何察觉自己被监控的,大多数都存在于猜测中,
很少有人能和你说清楚其中门道,除非触碰到那条“线”。
参与访谈的李林(化名)在互联网公司从事运营岗位,出于优化简历的目的下载了几份自己参与的项目文档,结果被公司的安全审计找到。
问卷结果显示,超过60%的雇主会监控员工访问了哪些网站,其次,雇主会重点监控员工的文件传输与下载(41%)、电脑屏幕(39%)、邮件内容(34%)等。
此外,为了解员工在工作场合外的行为,雇主也会关注Ta们的社交媒体(30%),甚至是位置追踪(21%)。
面对
监控行为,职场人的态度呈现出复杂的多样性。近半数受访者表示“不太喜欢,但能理解企业的初衷”,这部分人群中,中层管理者的比例较高(54.6%)。
另外,25%的受访者对于监控行为感到反感,其中,基层员工占比最高(35.3%)。这一差异反映出
随着职位的升高,对企业监控行为的理解与支持度也随之增加。
雇主往往出于自身的利益需求对员工进行管理,为了效果最大化,监控更多发生在员工不知情的情况下。
问及实施监控的原因,
防止信息泄露(68%)、提高工作效率(55%)、控制摸鱼行为(47%)、确保资源合理使用(34%)、监测离职倾向(33%)是几项重要理由。
出于保护核心数据和信息安全的目的,监控措施显得极为必要。然而随着范围的扩大,它超越了最初的界限,员工与公司之间的对话不再平等,逐渐演变成控制员工的一种手段。
有研究表明,
在使用监控软件的企业中,员工流失率几乎是未使用监控软件企业的两倍。
监控行为的普遍性,很大程度上源自一种根深蒂固的道德判断:“员工的时间属于老板,偷懒摸鱼很可耻”。
在数字经济的今天,这种判断是否还有效率?多项以呼叫中心员工为对象的调查显示,
当员工知道自己被监控时,更容易产生紧张、压抑的情绪,从而影响到工作。
根据调研,
85%的受访者认同职场中的“摸鱼”现象。
其中,43%的人认为摸鱼是在快节奏高强度工作环境下应当存在的环节;42%的人认为摸鱼在所难免,很难被完全消灭。仅15%的受访者认为摸鱼是不务正业或对雇主不公。
智能办公时代,在手机上处理工作的经历很常见,可以在职场外聊工作,那在工作内适当放松也能够理解。
调研显示,63%的人每日摸鱼时长在1小时以内。不过,企业更应该担心的是,面对成长于数字时代的原住民员工,该如何构建全新的信任关系和工作契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