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香港凤凰周刊
《凤凰周刊》凭借正直媒体人的良知与敏感,忠实记录转型阶段中国社会经济、政治、民主和法制发展进程;以海外视角,详解大陆及两岸三地重要事件,在全球华人圈内广受关注。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澎湃新闻  ·  76人遇难,土耳其宣布全国哀悼 ·  2 天前  
人民网  ·  (包不吓人)蛇年表情包来啦! ·  2 天前  
央视新闻  ·  大侠,请留步! ·  2 天前  
中国新闻周刊  ·  重庆,挤满了泰国人?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香港凤凰周刊

纹身的就是坏人吗?

香港凤凰周刊  · 公众号  · 社会  · 2017-03-04 16:26

正文


今天,文身已逐渐摆脱其负面含义,成为当代人追求美饰、表达情感的一种习以为常的方式。其实,在华夏历史上,文身可算是一个悠久“传统”,并随着时代与环境的改变不断变化着其象征内涵。直至今日,文身、文面,仍然保留为一些少数民族的信仰寄托。在这种身体艺术的背后,还有许多你不知道的事。


| 先秦墨刑:惩戒犯人 |


先秦墨刑,是华夏文身历史的起源。


墨刑又称黥刑,是上古“五刑”之一。受刑人的脸上会被刺上字或图案,再染上墨,以之作为象征犯罪的永久性标志。


虽然与劓、宫、刖、杀这另外四种刑罚相比,墨刑的残酷程度较低,但是,这种刑罚除了伤及皮肉筋骨,更因为其无法掩饰的特征,使犯人蒙受巨大的精神羞辱。


墨刑


自周代开始,墨刑便被统治者采用。据《尚书·吕刑》记载:“墨罚之属千。”可见,至西周时期,墨刑的使用已十分普遍。秦末农民起义英雄英布,便曾因触犯秦律被处以黥刑。因此司马迁在《史记》中也称他为“黥布”。 


最初的墨刑以刀作为刑具,小刀刻在犯人的脸上,疼痛程度可想而知。很多时候,由于伤口感染,有的受刑者也会因墨刑而死。


北宋时,墨刑一律改用针刺,因而又称为黥刺。犯人的罪状不同,刺的位置、所刺的字样及排列的形状也有区别。发配远恶军州的重犯,自然是脸部受刑,因而这一过程也被称为“刺配”,《水浒传》中如宋江,在入梁山泊前便经历了“刺配”。

 

影视剧中的宋江,额头上留有“刺配”标记


墨刑是中国古代封建社会中使用时间最长的一种肉刑,直至清末光绪三十二年修订《大清律例》时才被彻底废除,前后沿用时间长达数千年。


受到原始人的自我美化意识和图腾崇拜意识影响,刺面文身的习俗广泛存在于早期的人类社会。而墨刑则是将刺面文身的残酷一面加以发展,使之成为惩罚犯人的手段,实际上是霸权统治者维护自身统治稳定的一种刑罚工具。


| 唐宋刺青:从军队到民间 |


墨刑之后,刺面文身的传统逐渐从中分离开来,剥去犯罪的负面含义,成为士兵乃至勇士的标志。


唐末藩镇割据,争战不息。大军阀朱温营中军纪严苛,为防止士兵逃跑,朱温规定军中士兵皆需在脸上刻上所在军队的编号,并设立关卡检验盘查。凡潜逃军士,一旦被捉住,就将依脸上的标记送回原单位处死。即便军士能成功外逃,外人见到他们脸上的标记,也会因害怕受到牵连而不敢收留。


后来,刺面逐渐成为军队的一种定制,凡被招募入伍者,只有在脸上刺字后,才算有了军籍。甚至对于有些队伍,刺面文身也是表达决心与意志的一种“军令状”。譬如后周世宗柴荣即位后,曾于公元955年派兵攻后蜀,蜀军迎战者皆黥面,整齐划一地在脸上刻上斧形标记,号称“破柴都”,寓意必胜柴军。


还有南宋著名的“八字军”。当时,名将王彦率岳飞等将士七千余人大破金军,后受挫退守太行山。据《宋史·王彦传》,王部将士为表抗金决心,“相率刺面,作‘赤心报国,誓杀金贼’八字”,从此士气大增。这也正是“八字军”名字的由来。


军队之外,脸部刺青也正慢慢发展为身体刺青。最经典的如岳母在岳飞背上刺字“精忠报国”,将老母亲的警诫与期许刻入将士的肌骨。


岳母刺字


再如《水浒传》,活生生是宋代刺青的教科书。其中有“九纹龙”史进“肩臂胸膛,总有九条龙”、“花和尚”鲁智深“脊梁上有花绣”,“短命二郎”阮小五胸前刺着“青郁郁一个豹子”、“病关索”杨雄“蓝靛般一身花绣”、“双尾蝎”解宝“两只腿上刺着两个飞天夜叉”、“花项虎”龚旺“浑身上刺着虎斑,脖项上吞着虎头”,还有浪子燕青“一身遍体花绣,却似玉亭柱上铺着软翠,若赛锦体,由你是谁,都输与他”。刺青之美,与水泊英雄的仗义勇猛相互映衬,构成了人物形象中不可抹去的一部分。

 

影视剧中浪子燕青身上的“花绣”


随着历史发展,刺面纹身已逐渐脱离最初的刑罚寓意,也经由军队将士的创造性改造,最终流向民间,成为彰显个人意识、动机的刺青艺术。宋代开始,甚至出现了专业的刺青师父。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在大多时候,刺青仍然只局限于乡野武士群体,而历来被认为是“正统”的文人阶层,仍然对于刺青“避而远之”。


| 少数民族纹面:信仰寄托 |


与刺面纹身在汉族群中的曲折发展不同,少数民族的刺面纹身传统,则是根源于原始时代对于部落信仰的追寻。


先来讲讲“纹面”。少数民族的纹面大多是在脸上刺上各种复杂的图案。


黎族少女十二三岁起都要纹面,其用意在于既表身体已发育成熟,同时也可以辟邪保平安。关于黎族人纹身的记载和传说多有不同,据说黎族祖先越人将蛙与蛇作为族群图腾,因而喜欢在自己的身上绣上蛇虫类的图案,以彰显部落信仰。


独龙族少女同样从十二三岁开始纹面,纹面图样大多以几何图形为主,有的只纹嘴唇四周,有的刺到额头,有的则刺满脸,因而有小纹面和大纹面之分。至于独龙族妇女为什么纹面,则流传有四种说法,除了“装饰”、“辟邪”、“族群标志”以外,还盛传纹面是为了防止察瓦龙藏族土司抢逼为奴。


独龙族纹面妇女


在台湾地区,高山原住民男女皆有纹面传统,尤以泰雅人和赛夏人为突出代表。高山族男女从进入青春期开始,一生要经历二至四次的刺纹施墨,分别作为成年、求偶、甚至是族群地位的标志。刺青纹饰包括动物、植物、人首、太阳以及简单的几何图案。此外,配合着“猎头”的族群争斗习俗,一些部落的高山族男子常常刺有“短栅形”花纹,当打下一个敌人,便刺上一道花纹,以证明其战绩辉煌。


电影《赛德克·巴莱》中赛德克族首领莫那鲁道脸上有着象征“勇武”的刺青


除了纹面,纹身在我国少数民族身体传统中也十分普遍。譬如佤族男子多在颈下、胸前、脊背和四肢绘刺花鸟、牛虎图案,妇女则在颈下、胳膊和腿上绘刺各种形状的花草,对于佤族人而言,纹身主要是起到美观的功用。


而傣族纹身则与佛教信仰有关。八九岁的傣族男孩常常被送到寺庙学习佛理和传统文化,同时也开始纹身。男孩们的腰部、背脊、手臂、大腿等处刺满了黑色、蓝色的花纹图案,或是傣文佛经文句,以示对宗教信仰的虔诚。


在汉族群历史上,最初的刺面纹身带有强烈的负面含义,虽然经过军队将士的改造,却也仍然带有“武力”、“暴力”的象征内涵。因而,直至上世纪九十年代,纹身仍然常常被认为是社会黑势力的标记。随着近年来社会思潮的开放,纹身用以表达个人情感的美饰功能逐渐得到承认,当代人开始更多地探索这一身体艺术。


你愿意尝试纹身吗?


新媒体编辑 / 郑媛(实习生)、新星

以上内容由《世界遗产地理》整理,

如需转载请联系邮箱[email protected]

文章版权归属原作者,谢绝商用。


| 精选文章 |

《波西米亚不止有长裙》

《彩虹尽头的糖果城市》



想阅读完整的文章,了解更多内容,点击 “阅读原文” 购买《世界遗产地理》一月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