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记忆承载3
记忆承载的第三个号,像说相声一样说人生。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中核集团  ·  新春走基层 | 媒体镜头下的中核坚守者 ·  昨天  
中核集团  ·  别再做“法外之徒”了! ·  2 天前  
GiantPandaCV  ·  DeepSeek-V3 FP8量化浅析 ·  4 天前  
中核集团  ·  中核集团各系统召开2025年度工作会议②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记忆承载3

对超级富豪海外投资收益征税,可以预测市场点数么?

记忆承载3  · 公众号  ·  · 2024-10-16 08:04

正文

有读者问我,对超级富豪这个群体,在海外投资的收益部分征税,是不是市场的重大利好消息。

为什么这么解读呢?

因为超级富豪们是一个很特殊的群体,类似于战国时期的士,秦楚燕韩赵魏齐都在努力争取。

努力争取就意味着互相竞争,秦国说,马老师,你在齐国的投资收入,我就不征税了。

马老师想,还是秦国贴心。

这就是秦国背刺齐国。

反过来,齐国也可以背刺秦国,于是背刺没完没了,谁都收不上来这部分钱。

那么如果秦国敢于收,说明什么?说明齐国和秦国已经达成了一致,咱俩都收。

夫妻俩不闹分手了,又要复婚了,这当然是重大利好。

......

你这个想法,可以去写小说了, 你去 做自媒体绝对是个人才,那成就甩我两千里地

但是你以此作为投资依据,还是免了吧。

我上午刚刚发过文章,说过什么是投资,什么是市场分析,你这个连市场分析都不是,你这个纯粹的大棋论,你这儿写故事会呢。

首先,超级富豪们的财富这件事就很复杂。

我们以前常调侃工资税,为啥?因为工资最好征税。

为啥工资最好征税?因为它一定在你名下。

但你换做巴菲特,他有钱么?他没有钱,他的钱属于慈善基金会,慈善基金会听谁的?听他的。

这就叫你说了算,要钱做什么,你说了不算,要钱做什么。

如果你做任何资金使用需求都可以全额报销,那你名下要钱做什么?

看到问题了么?

其次,投资收益这件事也很复杂。

你的实际投资收益和你账面上的投资收益是两件事。

因为这个你,在账面上看本身就是多个结算主体,这是富豪们和普通人最不同的地方。

你随便找个财务问问就能明白这句话。

何况还有最后一个问题,不是只有 秦楚燕韩赵魏齐,超级富豪们也许是新加坡籍。

你看到了,背刺的地方太多了。

所以你单单凭借一则市场里的消息,就当作自己的投资依据,甚至听市场里的神棍们预测说,靠这条消息就能判断,市场去多少点位。

这是很荒诞的。

金融这个东西,它是个专业话题,就像程序员也是个专业话题。

你怎么不去找个巫师写代码呢?

但是这个明明很专业的话题,因为参与者的门槛太低了,几乎低到互联网网民的程度。

于是乎,大棋论,故事会就开始流行。

于是我们的舆论氛围,就特别容易走极端,一会儿这样,一会儿那样。

那天我专门聊金融话题时,也有好几个读者问我,金融这个行业有没有前途。

为什么会这么问呢?就是受到舆论的影响,受到网民情绪的左右,一会儿觉得金融行业高大上,一会儿觉得要那啥。

其实你想想,站在个人收入的角度,这个世界上到底有什么行业是一定好的?

同一个行业内部,你做得到头部,和你做不到头部的,你的体验是完全不一样的呀。

你直观看,金融行业挺高大上的,直播行业很LOW的。

但是 你去看下全球那几个顶级的投资人,我不是指巴菲特,把他踢出去。

我是指如今60岁以内的那些个全球顶级的投资人。

这些人,他们个人,每年能够稳定赚多少钱?有没有超过李佳琦?

并没有。他们收入多的时候可能超过,收入少的时候可能不及。

很多人可能觉得 李佳琦 啥都不懂,问题是,人家一年也能稳定的赚几十个亿。

李佳琦为啥赚得多?因为没脑子的人多呀。

就像我给你正经解读消息面,有几个人真的能听懂?

但是你去写阴谋论,写大棋论,写故事会,受众那是乌泱泱的。

因为绝大多数阅读者的水平,是他们那样的,不是咱们这样的呀。

这就是为啥,上 面那几个全球顶级投资人,他们不一定能够稳定赚到超过 李佳琦。

这是市场基数决定的。

当然, 这个游戏里面,我把巴菲特去掉很合理,因为那不是人的力量,那是时间的力量。

那是时间的杠杆。

所以去掉这一观点之后,我用两个行业做对比,金融行业与直播行业,都是头部,一个是全球的头部,一个是国内的头部。

我没有觉得全球的金融行业头部人才吊打了国内的直播行业的头部人才。

没有。

那么我们可以换个视角,认为直播行业比金融行业更好,是这个结论么?

你可以去看看,直播行业底层从业者的收入,去看看他们稳定的月收入,有没有超过1000块? 还是说,他们和横漂一样,基本上就挣个盒饭?

你看,视角不一样,结论走马灯式的换。

我们再换个视角,李佳琦这么牛,你是想要李佳琦的一生,还是想要金庸的一生?

金庸可没有李佳琦有钱,怎么选呢?

我相信绝大部分受过教育的,能够独立思考的,都想要后者。

因为后者的一生太精彩,生命的张力太饱满,无论怎么看,金庸的一生都超值, 远比 什么 待在直播间里声嘶力竭的喊一辈子,买它,买它,更有趣。

所以说,你应该怎么帮你的孩子去选择行业?

很简单,让他提前感受,让他在高三填报志愿之前,就提前感受。

一个学生,别的没见过,自己的老师总见过吧?

老师赚多少钱,老师是怎么样的工作时间,工作强度,老师平日里是怎么样的工作考核,工作压力,以及人际关系,总知道的吧?

好,这就是孩子的参考系。

然后动用大人的力量呀,带孩子去见不同行业的人,去和老师这个参考系做对比。

见一个基层码农,让孩子看看基层码农大都是什么学历,每天工作时间多久,工作压力如何,工作内容大体是什么,赚多少钱。

再去见一个科技公司的老总,让孩子看看计算机行业的头部人才,又大体上是个什么情况,什么压力,什么收入,什么工作内容。

依法炮制。

去见医生,去见院长,去甲方的小兵,去见甲方的董事长,去见银行门口做地推的,就是去广场舞给大爷大妈送米面油拉客户卖产品的,去见行长。

每个人见一天,你跟着人家一天,看看人家是怎么工作和生活的。

就只有这一个办法。

其他的办法都是假的,你听谁的转述都是假的。

有人跟你说肥肉好吃,有人跟你说肥肉难吃,他真不真诚没用的,你不吃一口肥肉,你永远都不可能有自己的判断。

因为对着同一个东西,每个人的感受是不一样的呀。

有的家长有资源,有人脉,想要让孩子近距离感受各行各业只是打个招呼的事儿。

有的家长没有资源,怎么做?

自己去做身替, 自己先去感受呀。

除非你生活在农村,你说你进不了城,你只能看电视,如果你能进城,你可以去试图观摩所有行业。

如果作为一个成年人,你用尽一切办法,都无法观摩,那就算了。

那就说明这件事超出咱的能力范围了,咱做不了,只能放弃。

就像我想要观察奥巴马按核按钮时的心态,我接近不了,无法观察,那就算了呗。

如果这个时候,你不肯算了,那实际上,你就会进入一个纯粹YY的世界,你就会迷恋那些大棋论,阴谋论,故事会.......

这就是为什么社会情绪整体上总是处在抽风边缘的原因。

俗称大家一会儿觉得这个,一会儿觉得那个。

一会儿觉得医生有地位,结果一干才发现,每天夜里通宵加班,被儿科患者挤爆诊室,到处都是哭声,喊声,三个月下来自己先精神衰弱了。

一会儿又觉得老师有寒暑假很轻松,结果一干才发现,班主任从早上6点半干到晚上9点半才下班,一周要六天。

一会儿觉得码农赚得多,干了才发现35被裁员;一会儿觉得金融行业赚的多,干了才发现都是有销售指标的,跟房地产中介也没啥区别,卖不出去你就等着拿底薪吧。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