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农村金融的现在和未来
记录自己从事合作金融工作的思考,普及农村金融知识。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51好读  ›  专栏  ›  农村金融的现在和未来

三农金融社群第八期文字实录——谈小额分散贷款技术与农村小微贷市场

农村金融的现在和未来  · 知乎专栏  ·  · 2017-08-01 16:53

正文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


讨论时间

2017年7月29日

讨论主题

谈小额分散贷款技术与农村小微贷市场

1、小额分散到底能不能降低信贷风险?实现风险与效益的平衡?

2、微贷技术能不能推动小额分散的信贷产品成为传统金融机构的主营业务?

版权说明

文字版权归属参与讨论的全体人员所有,版权责任追索权归属知乎账号jazzy,及知乎专栏——农村金融的现在和未来,所有,谢绝商业引用,仅供讨论学习。

联合作者名单(微信昵称,不代表真实姓名)

jazzy、Léon 刘荻@金联金服、Vincent.李、唐爽@蚂蚁金服、先方旭、包小晗、吴帅@新希望金融、never、老王、王辰松、哈哈笑、李成仁、会用火的熊、王兆东、阿飞在养猪、KAI垲、陈志、Mr.Cheung

加入我们

三农金融社群,让知识和经验成为你的名片 - 知乎专栏

……………以下为正文…………

jazzy:

(主持人援引非周末群友发言)

真实情况银行是不会公开的。我见过几家银行的内部会议资料,小微领域一些特定产品、板块,全国平均不良率超过10%。这两年砍事业部、砍产品线的很多是这个原因。

小额分散可以降低风险,是有前提的,不能简单绝对化。表面上看,小额分散是针对具体客户,实际是针对不同的风险控制对象,这里差别很大。针对同一风险特征群体,小额分散的作用是要商榷的。例如,针对一个县里的种桔子的农户,一场冰雹下来,全完了,给他们的贷款再分散也没用。所以,分散,不仅只是客户的分散,还有区域、行业、规模等的分散。同时要实现有效分散,还需要规模的支撑。个人认为,对于一个规模不大,经营区域有限的小贷机构,还不具备小额分散的必要性,更应该针对自己熟悉的某个具体的产业精耕细作。


Léon 刘荻:

我写了点东西,来抛砖引玉

一、小额分散可以降低何种风险?

“小额”和“分散”有联系也有区别,两者的关系近似于互为必要条件。 小额分散主要在规避集中度风险方面起作用:“小额”可以规避单笔业务损失导致重大损失的单一业务集中度风险,“分散”可以在区域、行业等层面规避集中度风险。 小额分散可以保证单笔损失不让机构倒闭,但分散到一定程度以后,比如说单笔风险资产低于净资产的10%以下,实际损失就是由是违约比率决定的。 但是,小额分散与业务违约概率没有太多关联。 为什么这样讲?从风险定价角度看一下信贷风险的构成:

(见图)



LGD 的主要取决于担保品折扣率,EAD 的主要取决于使用的金融产品/工具,PD 的主要取决于评级或统计数据。 小额分散属于 PD 方向,而无论 PD 来源于评级模型(模型也是基于统计的)还是统计,都是现有实践的数据才有结论。

那么实务中的结论如何呢?

二、小额分散适用于什么业务?

小额分散意味着对单一客户不会提供太高额度,因此基本不适用于大型核心企业(保理业务是个例外,但国内机构还不会做),而主要应用与中小微企业及个人贷款。 中小微个贷的不良率和大客户的不良率差异,这个不用讲大家也清楚。这一领域客户资质较差,风险抵御能力低,信贷技术不成熟,企业信用也意识不高,尤其在近年经济增速下滑环境下,银行惯例性率先收缩的是这一部分,导致实际不良率往往超过10%,前两年反其道而行之的平安银行和 P2P 现在是被行业称赞为“接盘侠”的,民间金融领域正遭受系统性的贷款诈骗影响。

三、小额分散在实践中倾向于提高违约率

原因很多:

1、其展业、审贷、贷后操作成本大幅提高 -> 利率提高 -> 客户平均风险水平抬升

2、人力不足 + 优秀人才缺失 -> 高端人才做大案,低端人才做小案 -> 审贷水平降低

3、出现系统性风险或政策性调整 -> 保业绩要保大放小 -> 小额分散业务承担更大损失

4、小额分散主要对应中小微个人客户群 --> 低风险的、表外工具不适用,可使用的金融工具少 --> 产品层面的风险无法降低 或者,反向表现为机构为控制成本而降低风控,进而引发风险提高。 因此,小而分散本身代表高风险,风险能否降低看的是实质性的风控技术。

讲一个例子:之前我在老东家做过一个特定领域的小微业务,当时有多家银行及民间金融机构在做这个领域,都认为是小额分散风险低。但我看过各类机构过去的做法后,认为先前的风险评估方法有太多漏洞,一开始就重新设计了专门的风险模型。经过一年半的持续优化,逾期率只有对标银行(民生、平安)的30%、非银同业机构的20%以下。当时,为了加速测试模型,我的平均贷款期限只有四个月,意味着比银行一年期贷款多出两次还款,应该多两倍的逾期可能才对。 所以说,小额分散不能带来违约率降低,而是风控模型在客户选择方面起了关键作用。

四、“大数定律”不适用于信贷业务

很多人拿保险业的“大数定律”类比小额贷款业务,这个是不成立的。 大数定律:随机变量在独立同分布这一前提条件下的大量重复出现中呈现的几乎必然的规律。 保险业务的标的基本满足大数定律的前提,比如说在某种疾病死亡险的特定条件下(目标人群的性别、年龄、饮食特质,疾病不带有传染机制),因某种疾病死亡风险是可以概率形式统计和预测的。 但信贷业务的客户虽然是“随机变量”,但不满足“独立同分布”这一前提。信贷客户即不是相互绝对独立的(强相关性如互保,弱相关性如经济或特定产业链不景气),也不服从同一概率分布(地域性差异,信贷机构的风险偏好与评审水平、信贷员素质等影响因素高度不确定且影响巨大),反而实际控制人的个人特质等因素对业务的影响巨大。

从可能的损失方面看,保险 vs. 贷款的风险也截然相反 发生风险前: 在机构:保费预收(收益前置)vs. 本金先付(成本前置) 在客户:积极规避损失(成本前置)vs. 消极忽略风险(收益前置) 发生风险后: 在机构:主动认定损失+可以免责 vs. 被动承担损失+既成事实 在客户:损失在先,被动等待损失赔偿 vs. 收益在先,主动选择是否要违约 保险的“大数定律”建立在被保险的事项是被极力避免的(死亡、事故等),受益人需先遭受损失,然后才能获得不高于损失金额的赔偿,而赔付需经保险公司审核,保险公司又有大量免责事由可免除赔付。因而保险业务中欺诈或恶意引发损失的发生情形较低。 信贷业务是提前获取资金的,这必然导致欺诈或恶意不还款的可能性升高。

现实中,针对小微贷款的骗贷链条高度发达,已经形成了专业的信贷资料伪造、欺诈产业链条。 保险也的风险小额分散,成立于可以事先集中30人、50人的保费集中支援其中1人的损失,保费是预付的,风险是后发生的,一旦通过数据监测发现风险评估不准确,可以迅速通过提高保费等手段进行风险补偿,还有赖账机制。而信贷领域,本金是先支出而风险是后发生的,在发现风险定价不准确时,无法通过调整费率等手段进行风险补偿。


jazzy:

提个问题,那为什么现在形成了一说分散风险就想到小额分散,这样的理念呢?形成这样的理念的原因是什么?@ Léon刘荻


Léon 刘荻:

可能是小额分散方式,操作在己,如果通过其他方式分散风险,往往涉及机构间合作。国内一则助贷模式、专业机构都不成熟,一则大家都爱吃独食不懂得合作。我之前在保理行业体会很深,保理机构在海外主营业务是保证业务,到国内都变成融资。


Vincent.李:

分析的非常深入,很赞同小额分散只是意识理论,而风控模型才是真正控制风险的有效措施。


唐爽@蚂蚁金服:

@ Léon 刘荻 刘总分析很深刻[强]用大数法则做case by case的信贷业务确实不太能行得通

保理业务从保证业务变成融资业务就像开银承一样,明明是保证和结算业务,就变成了融资业务。


jazzy:

微贷技术能不能推动小额分散的信贷产品成为传统金融机构的主营业务?


先方旭:

微贷技术对人要求高~比如ipc~没人人的服务数量有限从业务绝对值来说对传统金融来说性价比低


包小晗:

小额分散业务的风险模型设计这一块,大家方便多说几么,跟时下的大数据风控应该不是一回事吧?


吴帅:

从大家看来小额分散是较低风险,意思是不把所有鸡蛋放在同一个篮子里。但是否选择小额分散是与金融机构的客户定位有关,与风险大小关系不大。小额分散是针对目标市场的目标客户。

不是风险偏好的选择,是客户定位的选择。


jazzy:

客户定位小微,就一定能降低信贷风险吗?


吴帅:

不是的,不同客户群体风险偏好不同。这没有相关关系。


jazzy:

你认为一般什么样的机构适合以小微群体作为客户对象?@吴帅 新希望金融


吴帅:

企业,大额做的好的机构也不少。如果有能力做大额的贷款,又在自己可控范围内,又有客户的条件下做大业务赚钱挺好啊。只是我们很多机构更偏小额分散而已,专业所攻。


never:

小额分散,定向支付,风险就有一定的可控性,特别是对于农村市场的新型经营主体


老王:

小额分散可以降低风险,是有前提的,不能简单绝对化。表面上看,小额分散是针对具体客户,实际是针对不同的风险控制对象,这里差别很大。针对同一风险特征群体,小额分散的作用是要商榷的。例如,针对一个县里的种桔子的农户,一场冰雹下来,全完了,给他们的贷款再分散也没用。所以,分散,不仅只是客户的分散,还有区域、行业、规模等的分散。同时要实现有效分散,还需要规模的支撑。个人认为,对于一个规模不大,经营区域有限的小贷机构,还不具备小额分散的必要性,更应该针对自己熟悉的某个具体的产业精耕细作。

个人觉得,微贷技术更侧重对客户的外部信息搜集与整理能力,没有相当的数据源,很难谈得上微贷技术。

另外,对于一个地区而言,对农户大规模发放小额贷款,很难认定为小额分散,实际在特定环境下很容易产生群体风险。例如,某银行向当地农户发放了总额5000万的小额农户贷款,带有一定任务色彩,农户们都比着不还,最后只有一个村支书还款10万。

人家说小额贷款风险低可能是认为是因为风险分散,我倒是更倾向另一种解释,就是违约成本理论,说通俗点,就是如果因为不还一笔10万元贷款,影响到更大的利益,借款人是不会违约的。所以,控制小额贷款风险的一个思路是,控制借款人违约成本。例如,负责农户农资供给和农产品销售的供销社向农户发放小额贷款,和普通银行发放一笔贷款相比,农户的违约成本明显不一样,谁更合适做农民小额贷款,就一目了然了。小贷公司也同样,与只能礼貌地要求客户还款的银行相比,拥有某些特殊手段的小贷公司,显然对客户更有说服力。


吴帅:

任何机构都可以把小微做客户对象。看公司本身优势吧,至于哪些更合适,

1公司自身就是为小微客户服务的行业,行业熟悉。

2公司上下游合作伙伴等为小微客户,资源。3创业公司创业团队有优势和服务小微的愿景。


王辰松:

分散+小额绝对不是降低风险的方法,尤其不适合在一些农村区域,很容易搞成大面积不良。

我倒是觉得@老王说的很对

小微贷这种东西不适合银行这类金融机构去干,比较适合混合所有制,即银行和村委会结合,一般村支书比较有能力的还是不错的。

至于第二个问题,我觉得目前技术还不成熟,另外征信严重不到位。要不的话是个不错的发展方向


哈哈笑:

这样一种混合制下,村支书的职责是?


先方旭:

业务拓展与贷款审核


王辰松:

其实也只是一种设想了,村支书需要对全村人的征信负有责任,同时竞选村支书需要考量征信水平,或许会好一点。

只有跟利益挂钩了,可能才会形成监管和威慑作用

我觉得今天这两个问题关键在于征信什么时候能够完全统计,以及征信问题能够多大程度上影响个人生活,当影响足够大的时候,就会形成一种正向氛围了,不知道各位大佬有没有更实际的案例和理论,我没怎么接触过小微业务。


李成仁:

现在农村征信的概念还是很薄弱。赖账不还的银行也没有特别好的办法去应对


Léon 刘荻:

@包小晗 针对特定行业的小数据都还没有搞清楚,何谈大数据呢?我们之前依靠的也是针对特定行业进行深耕


会用火的熊:

银行部门认为小额农户贷款有政府兜底,贷前调查做的自然就不够仔细,放贷也是来贷就放,这样一来必然会造成一部分贷款无法收回,这让还了贷款的农户反而心里想不通,还未还的农户也就不愿意归还,从而影响一方金融环境。

在我们这个地方银监部分专门针对农户小额信贷发放工作约谈相关银行,要求必须把好信贷准入关,只有满足有生产意愿 有劳动能力 有生产项目的农户发放


王辰松:

现在来看,政府一般也不会兜底。即便发生了大规模违规事件,受损的也只有银行和已还款的农户。目前来看,环境、监管和技术都不适合依靠数据技术发展小额贷款。

其实我觉得信息技术是变革银行的根本。很多银行已经开放了小微企业的信用贷,比如邮储之类的


老王:

微贷技术,对信息,不对人,基本上依靠一个人的社会信用记录给人打分,对于大多数人来说,这类信用比较少,除了贷款记录之外,很难反映个人的信用状况,例如电费缴费记录,不交电费,电力局就给你停电了,用户交电费的积极性比还贷款还高呢。从上面例子引申,农户欠贷款这个不良记录会对他产生什么影响,可能才是,微贷技术能否有效的关键。前几年,银行发信用卡有些激进,有位20多岁的农村女孩获得了10万元额度,透支无法还款,她瞬间人间蒸发,不是歧视谁,确实有一部分人,一生与银行发生信用业务的概率极低,根本不会在乎不良记录的。

所以我一直推崇在农村扶持发展合作经济,以及内部合作金融,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他对人的行为的制约作用的。


王辰松:

而且目前也要做债转股试点不是么。。。所以银行投出去的钱如果变成了股份,很可能会让企业运营规范。这可能也是国家解决小企业不良的一种方案,只不过不晓得效果会咋样。

目前来看,微贷还是靠人,我觉得@老王 是蛮对的,只能让渡部分利益,间接保证自己资产安全。


老王:

小额分散也好,微贷技术也罢,也许将视角放在解决借款人的违约成本和贷款人维权成本问题上是个思路。

说句题外话,听说,有些有望债转股的企业,不急着还贷款了。


Vincent.李:

个人认为,不管是何种方式何种技术何种创新,最后都离不开信贷的本源,信贷风险是否可控,银行里有句老话叫看三品:产品、押品、人品。而押品是最后的防线,这既可以是资产类抵押物,也可以是靠谱的企业或个人担保。我觉得不管是何种模式的创新,技术的运用,最后出现风险时不良率可控的,押品作用可以说是最关键因素。消费金融是赌一个人是否会为了几万块钱牺牲自己朋友圈,供应链金融是赌自己供应商和销售商的合作关系。以此类推,农村金融就是是否能抓到农户最害怕的东西,他们会算一笔账,如果不还款,牺牲的远大于这几万块钱。这个东西就是风控模型中最重要的押品了。按照这个思路,不同行业的农户所害怕的是不同东西,就可以好好研究设计一下了。

小微分散和技术都是理论,个人认为回归信贷的本源来想问题,也是不错的选择。

失败的最大问题,就是创新过度,都想着别人背锅,讲故事。所以也别太花太多精力在政府支持国有担保之类的,都是短期政策行为,毕竟谁都不是傻子。

说回主题小微贷,感觉还是电商做最有前景,因为其数据最完善,信用也相对可画像,网络消减了地域的边界使得成本可操作。在三农领域搞小微贷,太累了。整村的分散最后整村熟人体系全不良,还得找个真正的抓手才行。

感觉土地是唯一的好东西,但就是处置起来太难了


哈哈笑:

是的,土地经营权抵押,需要一系列条件。比如,地租一年一交,然后贷款抵押一年,时间往往不吻合,这就押不实。按说,地租押一年付一年应该是最起码的抵押基础;然后对一般粮食作物种植地的处置,需要有比较完善的社会化种植服务公司,这还是指不出现纠纷的情况;土地产权明晰,地块已化零为整这些就更不用说了。 这块儿事情的成败,牵涉的因素,已经远远超出了金融本身。即便小成,也只在某些人均收入高,城镇化水平高,农业基础设施包括产权制度完善程度比较好的地区发生。同时,不可避免的需要政府、政策的支持。比如风险保障基金、农业担保公司等。 另外,那个经营权抵押,单纯的看抵押品价值,没法儿接受,但从其他角度,其数据验证和引致出的违约成本,有些价值。


Léon 刘荻:

电商能否有效做好小额分散,真正起作用的未必在于数据,更在于对场景的控制。如果你的花呗坏账,身份证号码上阿里黑名单,不能愉快地买买买了,有人敢逾期么?数据的主要作用是给个额度。


王兆东;

目前农民本身就是小家小户大分散,小额分散即是机构的客户定位,也是农村现实的反应,说是技术吧,感觉不如说是一个口号和要求,不论是大机构小公司到农村来搞信贷,面对的客观现实就是小额分散。认同@吴帅 新希望金融 对适合做农金机构的三个定位,1、已经是给农户搞服务的了;2、产业链伸到农户家里去了;3、有敢于撒钱普度众生的万丈豪情和普惠志向。在手段上,非常认同@老王 老兄的见解,村主任也好,村寡妇也好,三亩薄田如何如何抵押流转也好,是防范违约的手段,但不一定是问题的实质,问题的实质是我们能不能改变农业弱势弱质的现实,以金融资本为纽带,把他培养成一个强壮的娃娃,农业合作组织、村舍内置金融、新希望、温氏等有良心的龙头企业引导,电商的服务,给农户资本的同时再给他带去持续的辅导和增值,你最能让人家赚钱,人家又拿你的钱赚了钱,他有啥理由不还你钱,农民还是很朴实的,尤其是把七大姑八大姨绑在一起后,但联保除外。

个人感觉,做农村金融,也就是小微贷,不能是简单的做钱贩子,考虑咋放出去,咋收回来,农村金融和城市金融有很多先天区别。城市要么是有商品房有车抵押,要么就有稳定的上班工资现金流,还有一个大征信网套着。农户是不行的,他村后边的二亩地别说抵押,就是白送给你,你敢要?对农户没有服务力、不能帮老乡喂喂猪推推车子、不在一个语言频道、居高临下的机构,做农户农村金融,最终会是个大坑,把自己坑了,老乡坑了,也把真正想为农户做事能做事的机构坑了。


阿飞在养猪:

农信互联倒是想把服务和金融一起做,不过,服务三农不是说得那么容易的,模仿阿里做平台,想通过技术服务配合金融服务提高农牧业生产效率。他们的金融倒是有点符合小额分散的特点。农信贷和阿里的旺农贷比较类似,提供一定的授信额度,再锁定在平台消费来控制风险。

只不过,农信商城的建设实在是没什么水平,没有足够的活跃度,授信的额度也没地方花出去


KAI垲:

@王兆东 你的意思大致是:农民实惠赚钱了,钱贩子才有得赚。

@阿飞在养猪 农信互联=某个农业技术+小额资金,投下去?


阿飞在养猪:

差不多吧。他们想是做一个服务型的平台,提高技术配合给钱农民,变相利用农民来赚利差,只不过想法太多,落地太难。

每一种三农服务都是地推的脏活,互联网的人干不了的。

互联网军团想跨界打劫农牧业,可能还不如农牧业内生的互联网发展来得容易,不是每种跨界打劫都能吃到甜头的。


王兆东:

@ KAI垲 农业观察 表现形式上一定是这样,客户没有赚钱的能力或能力很弱周期性波动性又很大,还傻傻的单纯贷贷贷,不会死掉的机构也会是耍流氓。

互联网吧,个人觉得也很好,很好解决了小微市场的长长的大尾巴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说,有了互联网,才有了部分机构下乡的欲望,关键是与老乡咋结合,是国民党的大兵团作战,还是共产党的老乡鱼水情啊,工具是好工具,锄头是好锄头,结合是关键。


陈志:

说两句话:1、小额分散我觉得难以降低风险,小贷公司多数较高。小贷业务受区域信用环境、区域市场经济、贷款客户行业集中度环境影响很大。只有全国或较大地区经营、面向各行业类客户,小额分散原理才能发挥作用,如果是小区域经营,我感觉用处不太大。

我觉得也挺难,传统金融机构难以做小贷不仅仅是技术,更重要的是组织架构设计与激励约束机制不适合做小贷。


Mr.Cheung:

小额分散同时贷款利率也不低啊,农村信用社就是当地客户经理对于农民信息掌握的比较多。

…………正文结束…………

联合作者介绍

(其余友人选择匿名或未及时响应待添加)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