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腾讯科技
只供应最有营养的科技大餐!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自然资源部  ·  海洋经济呈强劲发展势头 总量首破10万亿元 ... ·  18 小时前  
凤凰网科技  ·  DeepSeek繁忙次数变少了?内部人士:通 ... ·  19 小时前  
36氪  ·  董明珠,又找了几个接班人 ·  20 小时前  
新浪科技  ·  #谁是AI竞赛新王# ... ·  4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腾讯科技

迷你KTV走红后,那个预测它会成为风口的人说:下一个风口在这里

腾讯科技  · 公众号  · 科技媒体  · 2017-03-27 10:08

正文

点击上方“ 腾讯科技 ”,选择“置顶公众号”

关键时刻,第一时间送达!


文 /  曲凯

微信公众号 / 42章经


我在42章经发了《 便利蜂、喜茶、迷你KTV、千聊、狼人杀 | 17 年的五个小风口 》这篇文章以后,据说其中有些公司的估值翻了一倍,有些公司的创始人微信被加爆,有些投资人毅然决然地飞去了深圳(KTV、充电宝等项目多在深圳)...


也有很多人给了我“很好”的建议,包括:


1)可以给创业公司做市值管理了... (欢迎联系我啊)


2)应该把五个风口分成五篇来写啊... (下次我吸取教训)


3)可以卖文章里提到公司的创始人的联系方式啊... (我怎么没想到呢)


但是,最近更多人见面问我的问题是:


“除了你写的那五个,最近又有啥新的风口吗?”


这个问题真是愁死人,毕竟风口不像胡子,每天都能长出来点。去年全年的风口就是直播和自行车,今年刚三月就能出来五个小风口,我觉得已经很了不起了。


当然,我自己也在总结,这五个小风口是怎么来的,是否有可能在出现之前做预测?或者说,如果有第六个小风口,会出现在哪里?


今天这篇文章里,我会首先对五个小风口的观点进行一些补充,然后再来讲讲预测风口的一些逻辑。


喜茶、奈雪的茶、1点点奶茶


消费升级我觉得更多要关注的是消费人群和消费行为习惯,而不是消费水平本身。


我前段时间看到一个美国文章中写日本的消费人群,发现由于日本经济多年来的萧条,日本年轻人已经成为了储蓄大户,并且以追求最高性价比为荣。


这里有个有趣的例子,就是无印良品在日本诞生的时候,本身这个品牌在日文中意为“无品牌标志的好产品”,即这个产品在其包装和设计上都没有品牌形象的突出或露出,所以人们可以没有负担的把其作为追求性价比的选择(就像穿校服一样)。


但反过来,由于经济水平发展的差异性,在国内无印良品发展出了一条独特的品牌道路,这就是很有意思的地方。


基于此,我甚至在想, 勤俭节约爱存钱真的是中华民族的特有标签吗?也许只是消费行为之于经济条件有一定滞后性罢了。 因为之前的每代人都是在艰苦的环境中长大,所以在经济上充满了不安全感,就会把储蓄当做第一选择。


但之后的 90 后、95 后、甚至 00 后,也许会让“中国人”变得不那么“勤俭节约”,而且是 in a good way。


便利蜂


在上篇文章中没有提到的一点是,如果把手机看做所有应用的分发入口,那么便利店则是所有线下产品的入口和终端。


所以,横向对比下,便利店就是线下版本的手机(或 APP Store),那么假设未来几年是属于消费升级和品牌崛起的, 谁能把握住终端,自然就能把控产品。


比如很久之前的屈臣氏就开始做各种自有产品,从这点上来说,便利店生态还是线下业态的一个异常重要的布局。毕竟如果做到了大众认可的且遍布广泛的便利店,那么什么产品能够被选中、被大众所熟知,就都归于便利店的话语体系内了。


友唱、咖啡零点吧、

超级猩猩、五个橙子等等


目前在这个领域竞争最激烈的有两个品类,一个是 KTV,一个是 充电宝。


KTV除了背靠友宝的友唱,还有背靠唱吧的咪哒,等等很多家。


充电宝除了 Anker、来电科技,还有王刚和金沙江投资的小电。


这两个方向也是我目前比较认可的,为什么呢?


因为我觉得 大多时候,市场中是不存在中间态的。对于这类的线下业态来说,要么就是拼刚需、要么就是拼体验。


KTV 类产品是体验的极致化,而充电宝类产品是刚需的极致化。(而且但凡追求体验,就一定不是刚需,大家可以自行理解下这句话。)


而在体验与刚需中,我觉得最后获胜的还是刚需。而且充电宝是有规模效应的产品,使用场景和场所也都更多。我试用了下 Anker 的产品,使用体验还是不错的,至少我的 100 元押金是暂时不打算退了。


当然,据说目前已经有二十多家做充电宝租赁的公司出来融资,这个没有太高产品门槛的市场最终会如何演变呢?渠道壁垒会多强的左右市场呢?


我觉得这会是今年最有可能产生恶战的风口。


千聊、荔枝微课、一块听听


知识付费解决的是焦虑感,这应该是可以下个定论了。这类的公司都是在这个上面做文章,给能提供知识产品化的人和焦虑的人搭建桥梁做一个工具。


那既然焦虑是因,就要看这些产品如何真正解决焦虑感。


目前大多知识付费产品解决焦虑感的方式是在前期做心理营销,让人觉得买了课自己就会变得更好、并且比别人强,所以焦虑感的解决是在产生购买行为这个瞬间释放的。


但这个解决方式治标不治本,并非是可持续的。所以我认为 知识付费产品会越来越向教育的方向转移。


即,有量化的结果可评判、有明确的时间点可追踪、有直接的好处可获得(哪怕只是谈资)。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