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建筑杂志社
住建部唯一直属期刊出版单位,是住建系统重要舆论阵地。 ■《城乡建设》杂志(半月刊,1956年创刊,邓小平同志题写刊名) ■《建筑》杂志(半月刊, 1954年创刊,朱德元帅题写刊名) ■《未来城乡研判》(内刊,不定期出版)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每日豆瓣  ·  第一次发现鸭蛋青居然是这么美的颜色 ·  23 小时前  
每日豆瓣  ·  帮一个陌生妹子看清了她的男朋友 ·  2 天前  
每日经济新闻  ·  特朗普突然宣布:必须立即“清理门户”! ·  昨天  
每日经济新闻  ·  智能云增速26%,百度如何用AI重塑云计算格局? ·  昨天  
51好读  ›  专栏  ›  建筑杂志社

北京中轴线② ▎品阅百年历史影像 传承千年古都文脉

建筑杂志社  · 公众号  ·  · 2024-07-27 17:20

正文

我不是在劝你订杂志

是想跟你一起打开生活

点击订阅



编者按

7月27日,在印度首都新德里举行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46届世界遗产大会上, 我国申报的“北京中轴线——中国理想都城秩序的杰作”被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截至目前,我国世界遗产数量达到59项。

北京中轴线汇集了13世纪以来中国历史上最为重要的国家纪念性建筑、礼仪建筑和标志性建筑,是中华文明的独特见证。在北京中轴线上,不仅能直观地读历史,还能清楚地看变迁。住房城乡建设部建筑杂志社全媒体特推出“北京中轴线保护与传承”栏目,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古今对比的解读、形神兼具的阐释,品读北京中轴线建筑万象,记录在历史文化遗产滋养下的城市生活风貌,展现北京历史文化名城的无穷魅力。

北京城,北倚朔漠,南俯中原,东环渤海,西拥太行。


750余年前,忽必烈的目光凝视于此—燕京之地,这里有胸怀四方、守望天下之势!


《周礼·考工记》:“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市朝一夫。”基于此礼制,刘秉忠规划了中轴线,建起了元大都。从丽正门到钟楼,一条长约3.7 km、穿过元大都的皇城与宫城的南北中轴线由此产生,一座举世无双、当时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城市拔地而起,这也是中国两千余年封建社会中最后一座按既定规划平地创建的都城,更是中国都城建造史上一座伟大的里程碑。


百余年后永乐迁都,紫禁城、皇城、内城重建,外城增建,这条中轴线逐渐延长,形成了如今全长7.8 km,南起永定门、北至钟鼓楼,一线贯通的空间之轴和文化之轴,轴线两侧还分布着重要的坛庙建筑,从而形成了气势恢宏、纲维有序的北京城。经朝代更迭、历史变迁,中轴线始终作为城市的灵魂与生活在这里的人们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自1860年北京中轴线被相机以影像的方式记录下来之后,就得到了更广泛的传播,产生了更深远的影响。影像作为先进的文化载体,鲜活地再现了时空,帮助今人解读既定的历史语境,触摸这条“脊梁”的百年变迁,了解前人的生活场景。


用影像作品穿越历史,不仅是历史镜头的寻迹与回顾,更重在传播与传承。以当今人类文明发展的视角来看,既可以回顾过往,又可以面对当下,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解读中正融合、和谐共处的中华文化,从而指向北京未来的城市发展。


今天,当我们再次登上景山之巅,冲口而出: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愿古都风骨傲然,文脉绵延长存!


瑞典学者喜龙仁拍摄的永定门城楼、箭楼及瓮城


英军随军记者于1860年在圜丘坛上,北向拍摄的圜丘坛、棂星门及皇穹宇。这是目前发现最早的一张圜丘坛照片


20世纪初期的先农坛


清末民初改建后的天桥旧影


1936年,改造后的正阳桥五牌楼


英国人托马斯·查尔德(Thomas Child)于1875年拍摄的正阳门城楼


法国公使秘书罗伯特·德·赛玛耶伯爵(Robert de Samallé )于1882年拍摄的大清门和棋盘街


1915年前后的天安门及华表


太庙前殿,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嘉靖十五年因更改庙制而略作修改,嘉靖二十年遭雷击焚毁,嘉靖二十四年复建。大殿十一楹,深四楹,重檐列脊,殿额有满汉文对照的太庙二字


20世纪初期的社稷坛


1900年的太和殿。太和殿,俗称金銮殿,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建成,称奉天殿。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改称皇极殿。清顺治二年(1645年)改今名。自建成后屡遭焚毁,又多次重建,今天所见为清代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重建后的形制


1860年,英国摄影师费利斯•比托在北海由西向东拍摄的景山,这是景山最早的影像记录


丹麦人瓦德马尔·蒂格森(Valdemar Thygesen)1900年站在景山上由南向北拍摄的一张照片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