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华夏基石e洞察
这是华夏基石管理咨询集团的官方微信自媒体,管理专家彭剑锋、包政、吴春波、陈春花等是其主要撰稿人。我们努力提供最具原创性、思想性和实践意义的管理文章;我们深度剖析最佳实战管理案例;我们零距离互动答疑解惑企业各种管理问题,提供咨询解决之道。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程序员小灰  ·  DeepSeek让我的朋友一夜暴富! ·  4 天前  
程序员小灰  ·  DeepSeek + IDEA!辅助编程太强了! ·  2 天前  
程序员的那些事  ·  趣图:“微软穷疯了?上架的 ... ·  4 天前  
OSC开源社区  ·  Gitee邀您参与SBOM行业调研:共建可信 ... ·  6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华夏基石e洞察

宋志平《经营30条》100条金句

华夏基石e洞察  · 公众号  ·  · 2024-04-10 09:37

正文

  • / 宋志平,中国上市公司协会会长、中国企业改革与发展研究会首席专家

  • 来源: 总裁读书会(ID:winnerbook_club),

  • 摘编自宋志平《经营30条》( 整理者:韩震) ,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

“企业家是那种对成功充满渴望的人,企业家是那种在困难中百折不挠的人,企业家是那种胸中有家国情怀的人,企业家是那种永远面向正前方的人。”宋志平老师是优秀国有企业家的典范,在他任期内,带领中国建材集团、国药集团两家资不抵债的央企双双进入世界500强,被誉为 中国的稻盛和夫”。

《经营30条》是宋志平老师40年企业经营思想理念的系统性总结。通俗易懂的语言,简洁明晰的结构和丰富生动的案例是其鲜明特点,深入浅出、娓娓道来企业经营的“葵花宝典”。大道至简,开卷有益,由衷推荐给广大中小企业家和千千万万创业者。以下是《经营30条》100条金句,请品读。

01

战略篇


001. 战略是企业的头等大事,它研究的是企业做什么、如何获得资源、如何取得竞争优势的问题。战略是一场选择和取舍。战略赢是大赢,战略输是大输。做企业必须有个清晰的战略,并把战略转化为企业各个层面的共同行动。

002. 越是困难的时候,越要花时间研究战略。今天吃不上饭就是因为昨天没想好,所以今天必须为明天想清楚。

003. 企业战略中最重要的是定好目标,也就是解决好如何定位的问题。对企业来讲,目标不一定都是要成为《财富》世界500强或上市公司,适合自己就可以。企业的定位要实事求是,尊重规律,各适其位,各得其所,千万不能见异思迁,更不能拔苗助长,要量力而行。

004. 战略要达到三个目的,一是定目标,就是做什么和做到什么样;二是研究如何获取资源,是靠内生式发展,还是靠整合资源的方式,或者是靠资本运营的方式;三建立竞争优势,也就是如何形成规模、技术、管理、品牌等竞争优势。

005. 核心竞争力是企业赖以生存的最基本能力,其实并不神秘:一是核心竞争力是企业通过长期努力培养出来的,二是核心竞争力不只源于某项技术,资源、管理、市场、企业家精神等也都可以形成核心竞争力;三是核心竞争力大多是几项专长的组合,是一项组合力,可以为企业形成护城河和壁垒,使企业获得牢固的、难以复制的竞争优势。

006. 一家企业能不能有大的发展,往往不是取决于它怎么做,而是取决于它做什么和不做什么。战略就是一场选择与取舍,一旦选定了,就在选定的范围内做到极致。做企业,不能包打天下,而且要学会三分天下。

007. 我在央企做了这么多年的董事长,主要工作有三个:一是制定战略, 二是选人用人,三是文化布道。我把战略放在了第一位,因为这是别人无法替代的。但战略是靠人执行的,所以选择有战略执行力的干部就很重要。文化也是服务于战略的。所以,我的工作看似是三件事,但核心还是把企业战略制定好、实施好。

008. 企业在制定战略时,首先要突破以往的思维局限,从“有什么做什么”转换到“缺什么找什么”,即以目标为导向,先确定目标,然后缺资金找资金,缺技术找技术,缺人才找人才。“有什么做什么”与“缺什么找什么”是两种完全不同的战略思路。

009. 做企业要突出主业,重点发展核心业务、核心专长、核心市场、核心客户。选择新业务要有原则立场,一些企业之所以失败,往往是因为偏离了主业,盲目扩张。一般中小企业,建议还是走专业化道路。企业在现有业务已做到极致的情况下,或者是产业型的集团,可以考虑进行有限的相关多元的发展。

010. 核心业务是公司存在的基础,核心专长是公司竞争的利器,核心市场是公司应建应守的领地,核心客户是公司利润的源泉。这四大核心构成了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基础,而核心竞争力稳固与否,决定了公司在市场竞争中的成败。

011. 选择新业务的“四问、四不做、四要”原则。“四问”,就是先问自己四个问题,一问自身是否有优势,二问市场是否有空间,三问商业模式能否复制,四问与资本市场能否对接。“四不做”,就是产能过剩的项目不做,不赚钱的项目不做,不熟悉的项目不做,有明显法律风险的项目不做。“四要”原则,即要风险评估,要专业协同,要收购团队,要执着坚持。

012. 面对经济下行和企业过剩压力时,不少企业希望转行,但对大中型企业来讲,转行其实是不容易的,进入一个完全不熟悉的行业风险很大。对大多数企业而言,还是应该构建起企业的成长曲线,朝着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服务化的方向去转型,并在自己的领域做好细分,而不是遇见困难就转行,不过,被创新颠覆和被新产品替代的行业确实需要果断转行。做企业,还是要遵循行业发展的规律与企业成长的逻辑。

02

创新篇

013. 创新的本质是一种组合,是企业对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进行了一种新组合。我们进行新组合不能只运用点线思维,而是要形成一种网络思维,学会连接与联通。

014. 企业创新既有技术创新,也有组织创新、管理创新、商业模式创新等各种创新。但是,坦率地讲,技术创新还是企业创新的核心。

015. 今天是个创新的时代,但创新又是有风险的事情。人们总讲“不创新等死,盲目创新找死”。所以,企业创新一定要与实际相结合,要能为企业带来明显效益或创造价值。

016. 企业创新除了要重视高科技,也要重视中科技和低科技。一方面是可以用高科技引领中科技、低科技的发展,另一方面是因为中科技、低科技也是高科技的基础。

017. 企业创新是个高风险活动,在创新的过程中,要努力减少创新的风险,有一些关键点需要把控好。首先,要有目的地去创新。其次,要进行有组织的创新。此外还要对创新进行有效的管理。

018. 创新的主体是企业,领导企业进行创新的是企业家,企业家是企业创新的灵魂人物,不仅是创业者,也是创新的痴迷者。

019. 创新型企业有五大特征。一是拥有大量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二是具有持续创新能力,创新不断档。三是具有行业带动力和自主品牌。四是能产生显著效益。五是具有创新发展战略和文化。

020. 鼓励员工创新,我有三个原则。一是要讲究团队协作。二是要给予团队创新引领者空间。三是对成果丰硕的创新团队要及时给予奖励。

021. 企业的创新既有规律可循,也有模式可依。企业常用且在现实中行之有效的五种创新模式分别为自主创新、集成创新、持续性创新、颠覆性创新、商业模式创新。企业可以根据自身情况,选择合适的创新模式。

022. 自主创新是利用自己的力量开展创新,包括原始创新和独立创新。自主创新不仅能帮助企业摆脱受制于人的尴尬境遇,还有利于构建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的护城河。

023. 集成创新是把各种要素结合起来的创新。在当今世界,企业创新很少是靠“独门绝活”来完成的。集成创新可以将借鉴的技术和自己的专长结合起来,或者把一些看似不相关的技术移植过来,就像把做面包的技术运用在做馒头上,形成新的技术和产品。

024. 对大企业来说,在做好持续性创新的同时,应克服惯性思维和阻碍创新的内部制度,把持续性创新和颠覆性创新结合起来,在创新的两难中平衡发展。持续性创新是看家本领,企业必须做好,同时又要投入一部分人力、财力研究颠覆性创新。不注重持续创新,今天就没饭吃;而不注重颠覆性创新,明天可能就没饭吃。

025. 商业模式创新不是一种技术创新,而是一种组织再造的创新,被德鲁克称为零科技的创新。商业模式创新就是发现新的价值创造方式,为企业、客户、社会创造价值,从而淘汰旧的商业模式。

026. 现在科技型企业如雨后春笋般出现,科学家与企业家也从以前的明确分工转化到逐渐融合,我们要培养具有科学家精神的企业家,也要培养具有企业家精神的科学家。

027. 我们把院所放到企业里,掌握了几个度。第一,要保留院所体制,不要简单地将其当成一般下属企业看待。第二,要促成产业转化。第三,要和集团产业进行合作,把技术应用到产业里来。

028. 科技创新通常被视为一个纯粹的市场化活动,但其实科技创新离不开政府的支持和引导。科技创新既需要有效的市场,也需要有为的政府。

029. 今天,我国已进入创新经济时代,大企业创新顶天立地,中小企业创新铺天盖地,我们要用创新实现规律来看待各类主体在创新中的不同作用和相互融合。

03

经营篇


030. 经营是做正确的事,目的是提高效益;管理是正确地做事,目的是提高效率。

031. 经营者的使命就是创造效益和价值,而管理者的使命主要是降低成本、提高质量。

032. 决策者能否在不确定性中做出正确选择,一是取决于决策者的价值观,二是取决于他对商业规律和技术逻辑的把握与判断。

033 企业领导者应该是经营的行家里手,要思考盈利的方法,要能为企业赚钱。赚钱的企业不一定都是好企业,但不赚钱的企业称不上好企业;赚到钱的不见得都是好的经营者,但赚不到钱的一定不是好的经营者。经营能力是企业领导者的核心能力。

034. 我觉得现阶段企业的领导者要做有效的经营者,这主要体现在五个方面:一是正确选择,二是有效创新,三是资本运营,四是整合资源, 五是共享机制。

035. 今天衡量企业家的能力,往往不是看他有多大的创造资源的能力,而是看他整合资源的能力。

036. 企业的资源配置是个重要问题,往往要根据环境、机遇、自身条件和目标,将资源在不同的时间、空间和数量上进行合理分配,追求资源配置的有效性,并降低成本。企业整合资源之后,其中最重要的一环是更好地配置资源,以达到企业效益与价值的最大化。

037. 把资源分配好,也是个技术活,关于如何做好分配,我有三个原则。一是根据企业发展战略进行资源配置。二是按照效益原则进行资源配置。三是给高成长创新业务配置资源。

038. 以前的管理理论把企业成长分为两大类,把企业自我发展、内生式滚雪球发展的方式称为“有机成长”,而把并购重组称为“无机成长”。如果在重组时同步进行有效的深度整合,联合重组也可以从无机变有机。

039. 中国建材在重组过程中遵循的原则有四个。一是被重组企业符合公司的战略要求。二是被重组企业具有一定的规模,效益和潜在价值,企业被并购后能产生利润。三是被重组企业能与现有企业产生协同效应。四是重组风险可控可承担。

040. 企业要想快速切入一个新行业,布局新产业,如果发现这个行业中有企业在重大创新上已有突破或形成一定的核心专长,就可以迅速重组它,用资金支持它发展壮大起来。如果重组对象能赚钱,那就是一只会下蛋的鸡,可以多给一两个月的鸡蛋钱。对方得到的是公允的价格,企业买到的是重组后的利润,这就是我常讲的“老母鸡理论”。

041. 联合重组的核心是互利共赢。在重组的过程中,要考虑别人的利益和感受,实现利益共享。

042. 企业在联合重组之后,要及时进行深度整合,整合工作不到位,协同效应就发挥不出来,不能带来效益,重组就没有真正成功。

043. 产品价格是企业的生命线,在过剩经济时代,我们要从量本利转向价本利,掌握定价主动权,用合理价格取得经营利润,也要从竞争转向竞合,从红海进入蓝海,实现共生共赢。

044. 市场竞争不是零和博弈。竞争者不仅是竞争对手,更应是竞合伙伴,它们的共同利益应大过分歧。改变竞争者的思维模式,从竞争到竞合,是过剩行业必须完成的跨越。

045. 我们常讲,市场竞争有红海战略和蓝海战略,红海战略是在过剩产业中通过低成本进行竞争的模式,蓝海战略是通过创新另辟蹊径进入无人竞争领域。从红海进入蓝海有两种途径。一是改变竞争思路,使现在的红海变为蓝海;二是开展颠覆性创新,努力创造新的蓝海。

046. 我一直都倡导行业利益高于企业利益,企业利益蕴藏于行业利益之中,“覆巢之下,焉有完卵”,一个行业不应该打恶仗。

047. 对企业来说,风险是客观的,如影随形。做企业是在发展和风险的两难中进行选择。如果只顾发展而忽视风险,那企业可能轰然倒下;如果只考虑风险而不顾发展,那企业可能止步不前,在竞争中被淘汰。做企业要用制度来防范风险,决策正确是规避风险的重要基础,风险出现之后要确保它可控、可承担,处理原则就是将损失降至最低。

048. 企业最容易犯的错误,就是投资时花钱如流水,倒下去“三桶水”,而在管理成本上却强调“干毛巾也要拧出三滴水”。所以,企业要把控制投资的“三桶水”和控制生产经营成本的“三滴水”结合起来,投资时一定要精打细算。

049. 做企业有两乱特别关注:一是行权乱,形不成核心,大家不知听谁的:二是投资乱,层层都在投资,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这两乱是大乱,企业要尤为防止。

050. 怎么判断企业是不是在稳健经营的?我们要经常问自己几个问题。第一,业务选择是否很精准?第二,企业的管理是不是很精细?第三,客户是不是很稳定?第四,企业经营活动现金流是不是很充沛?第五,是否足够重视风险与危机?第六,是否对周期有足够的研究?如果这些回答都是肯定的,那就代表做到了稳健。

04

管理篇


051. 管理是正确地做事,是处理好人、机、物、料的关系,是眼睛向内,主要目的是提高效率。管理要有一些工法,从最早在北新建材坚持开展整理整顿、质量贯标、品牌建设到后来在中国建材开展五化管理、三五整合、八大工法、六星企业、格子化管控等,多年来我一直反复实践和摸索。

052. 与传统的企业管理方式不同,中国建材的八大工法(五集中、KPI管理、零库存、辅导员制、对标优化、价本利、核心利润区和市场竞合)既包括了内部管理体系,也包括了外部市场建设的管理体系,既要做工厂也要做市场,实现了内控成本与外抓市场的完美结合。

053. 我将好企业的判断标准归纳为“六星”,即业绩良好、管理精细、环保一流、品牌知名、先进简约、安全稳定。

054. “三精管理”是我近年来在企业里推行的一套系统性工法,主要是解决组织精健化、管理精细化、经营精益化的问题。组织精健化解决组织竞争力的问题,管理精细化解决成本竞争力的问题,经营精益化解决可持续盈利能力的问题,三者结合起来,有利于增强企业综合竞争优势。

055. 做企业,都希望做出一家基业常青的大企业,但其实做好企业要有超越规模的眼光与胸怀,重在活出质量。一般而言,一些企业慢慢走向衰落,不是突然的,而是有迹可循,我们要时时提防大企业病,给企业组织“剪枝”,瘦身健体,将其做成一家健康有活力还有合理效益的好企业。

056. 企业要想避免衰弱、再造卓越,一是规模做大以后要有忧患意识,不能沾沾自喜,妄自尊大,被暂时的胜利冲昏头脑;二是在扩张时要突出主业,有所取舍,不做与企业战略和自身能力不匹配的业务:三是出现危机时,不能掉以轻心,要全力应对,防止风险点和出血点扩大;四是解决问题时,不能有“病急乱投医”的侥幸心理,要对症下药,解决问题,千万不能盲目补救,因为那样可能捅的窟窿更大,企业的损失也更大。

057. 记得在2012年中国经济年度人物颁奖典礼上,嘉里集团董事长郭鹤年老先生曾给了年轻创业者4个忠告:一是专注;二是要有耐心;三是有了成绩后要格外当心、成功也是失败之母;四是有了财富要回馈社会,而且越多越好。对于第三点我印象尤为深刻,因为过去我们常讲“失败是成功之母”,却鲜少说“成功是失败之母”。

058. 做企业,经济效益上要做加法,组织规模上要做减法。机构精简、人员精干、效率优先,减层级、减机构、减冗员,这是企业管理者应该有的工作原则。中小企业的层级通常不要超过三层,即使像一些规模大的企业也尽量不要超过五层。

059. 大企业要能变小,小企业要能做大。就像人生命的延续方式和大家庭的解体过程一样,生命不能通过若干的个体而持久,而是通过一代代繁衍而延续。企业也一样,投资新公司发展新业务是持续发展的方法,而老公司和老业务该退出时就要退出,这就叫吐故纳新。

060. 质量是有成本的,做企业一定要做到质量上上、价格中上、服务至上。

061. 中国建材的五优路线就是“优技、优质、优服、优价、优利”。优技就是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靠的是技术。优质就是确保产品的质量和可靠性。优服就是做好售前、售中和售后服务。优价就是合理的价格。优利就是用良好的经营争取合理的利润。

062. 稳健经营是我一向倡导的企业要秉持的作风。企业稳健的基础是财务稳健,而财务稳健的核心是现金流充沛。

063. 做企业一定要进行全面预算管理,以便提前做好投资计划。财务杠杆不能过高,要合理化,量力经营,追求有利润的收入、有现金流的利润。

064. 对企业来说,品牌是重要的无形资产,凝聚了企业经营管理和文化精神的全部。品牌建设不是一日之功,要长期地坚持,品牌工作是一把手工程,企业要加大在品牌上的投入,用自主品牌取得竞争优势。

065. 今天,我们既要建设制造强国、质量强国,也要建设品牌强国,积极打造一流的品牌,讲好中国品牌的故事,提高全球市场对中国企业和产品品牌的认知度,这样才符合高质量发展的要求。

05

改革篇


066. 企业里的改革,国企的问题是要解决市场化经营,而民企的问题是要解决规范化运营。

067. 企业要勇做市场化改革的先行者,完善现代企业制度是企业改革的任务之一。我做央企一把手18年,基本做法就四个字:央企市营。

068. “央企市营”,就是中央企业市场化经营。“央企”有四个属性:坚持党组织的领导作用;带头执行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主动承担经济责任、政治责任和社会责任;创造良好的经济效益,为国有资本保值增值,为全民积累财富。

069. “市营”主要包括五个内容。一是股权多元化。二是要有规范的公司制和法人结构。三是要有职业经理人制度。四是企业内部要有市场化机制。五是要按照市场化规则开展运营。

070. 处于充分竞争领域的国企应该积极推进股权多元化,可采取相对控股、第一大股东和参股形式。企业的股权需要多元化,但也不能过于分散,否则就会“三个和尚没水吃”,股东无法统一意见或不会真正关心公司发展,导致公司权力被经营层操纵,也就是我们常讲的“内部人控制”,这是要小心避免的。

071. 市场化竞争的内容概括起来就是公司独立、以股行权、不吃偏饭、公平竞争。公司独立,是指确保公司是市场的独立竞争主体。以股行权,是指依法享受股东权利,不超越股东权利,不侵犯小股东权利。不吃偏饭,是指企业不享受特殊政策和补贴。公平竞争,是指让不同所有制企业公平竞争。

072. 混合所有制其实解决了国企融入市场这一世界性难题。国企民企是相互融合,共赢发展。混合所有制既不是国进民退,也不是国退民进,而是国民共进。

073. 发展混合所有制不仅是资金的混合,更是能力的混合、优势的混合、文化的混合,最要紧的是发挥国企和民企的优点,把国企的经济实力、规范管理和民企的市场活力、拼搏精神、企业家精神有机结合起来。

074. 什么才是真正按市场化机制运营的?一是各类企业在市场中都要公平竞争,切实落实“两个毫不动摇”;二是在企业内部要按照市场化机制来分配。

075. 混合所有制要想取得良好成效,关键是要做到“三高三同”。“三高”就是在选择合作伙伴的过程中,一定要有高匹配度、高认同感、高协同性;“三同”就是在混改过程中,一定要有同心、同向、同力。总之,发展混合所有制,各方要在战略上一致、文化上的认同、产业链上协同,并且要有长期合作的打算。

076. 中国建材集团是靠联合重组一路发展起来的,各地不同的企业分别加入,集团企业文化是开放包容的。在过去多年的实践中,我们一直推进以融合为特质的“三宽三力”文化,即待人宽厚、处事宽容、环境宽松,向心力、亲和力、凝聚力。

077. 经营的目的是获得效益,管理的目的是降低成本,而治理的目的是防范风险。规范的治理结构、高瞻远瞩的董事会和精干高效的经理层是企业经营发展的根基。

078.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