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2019年1季度,6.4%的GDP增速+20%的A股涨幅,让政府和市场有足够的信心告别去年4季度以来的反危机应对模式。4月19日的政治局总结会议新闻通稿里,“六稳”消失了,这释放的信号非常强烈和明确——经济稳住了,市场也转好了,六稳不用再提了,连续三个季度的反危机模式似乎到了适当调整的时候。
在经济企稳的时候,政策重心也从反危机式的“六稳”向结构性改革——金融供给侧改革+对外开放+制造业转型升级要改革红利了。
一、季度总结:
开局好于预期但仍需保持清醒。
新闻通稿:
适时适度实施宏观政策逆周期调节,主要宏观经济指标保持在合理区间,市场信心明显提升,新旧动能转换加快实施,
改革开放继续有力推进,一季度经济运行总体平稳、好于预期,开局良好。
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
要清醒看到,
经济运行仍然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外部经济环境总体趋紧,
国内经济存在下行压力,这其中既有周期性因素,但更多是结构性、体制性的,
必须保持定力
、增强耐力,勇于攻坚克难
。
如果反思2018年,一个好的开局却等到一个坏的剧情转折。
去年1季度结束时,经济基本面的持续改善一度让政策制定者得出了“我国经济周期性态势好转”的乐观判断,而市场也纷纷扬扬爆炒了一段时期“新周期”论,进入2季度,中美经贸摩擦和关税战迅速升级以及资管新规出炉带来的去杠杆压力使得宏观经济和金融市场深处内外双重冲击之下,从2季度开始,债市、股市和汇率波动不断共振,中国经济一度险象环生。
这都是教训。因此,面对中国经济长期的结构性体制性和周期性矛盾、压力,以及中美结构性重大变化所带来的百年未有之变局,不要轻言周期转换,中国经济下行压力仍在。面对今年Q1超预期的经济和市场表现,政府态度显然要谨慎得多,要承认内外挑战下的经济下行压力,更要看到背后的周期性结构性体制性因素。
二、“六稳”消失了,取而代之"稳需求",稳需求有新提法
去年731政治局会议上,中国经济在内外压力下提出了“六稳”应对方针,进入3、4季度后,货币当局和金融监管一系列政策调整带有鲜明的反危机特征。
这回,最大的变化是强调了三个季度的“六稳”从新闻通稿中消失了。
总的来说,Q1的成绩让政府有足够底气调整一下政策了,“六稳”不再在新闻通稿中出现了,这还是三个季度来第一次,足可以表明连续三个季度的反危机状态要调整了。
取而代之的是新的政策提法“注重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办法稳需求+坚持结构性去杠杆+在推动高质量发展中防范化解风险+坚决打好三大攻坚战+宏观政策要立足于推动高质量发展,更加注重质的提升,更加注重激发市场活力,积极的财政政策要加力提效,稳健的货币政策要松紧适度。”
这至少包含如下几层政策含义——
1、 “需求”仍要稳,但有新提
法——
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办法稳需求,
何谓供给侧改革的方法稳定需求,那意味着要与原先靠财政货币刺激总需求的老路不一样。
Q1季度经济增长高于预期,但糟糕的进口数据和制造业投资、民间投资的持续下行表明,内需下行的压力非常大,尽管六稳不提了,但“稳”还是处处都在。
另一方面,Q1天量的社会融资规模和信贷投放引发了市场对于政策制定者重走财政货币化刺激的老路,从这回新提法看,政策制定者显然想避免这样的联想。何谓供给侧改革,就是存量动结构,降成本、降价格……
2、 去杠杆、防风险、攻坚战,延续2月份政治局集体学习会上要在稳增长的基础上防风险的大方向,但这回用高质量发展取代了稳增长。
三、 金融供给侧改革的使命就是制造业
这一次被供给侧改革将是金融业
李扬谈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自金融供给侧改革提出后,金融业的使命就很明确了,金融要服务实体,而这回更直接的指向了制造业和民营企业,某种意义上,科创板也是为做大做强新兴产业服务的。
要把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作为稳增长的重要依托。
做大做强新兴产业。
这也是新提法
要把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作为稳增长的重要依托,引导传统产业加快转型升级,做强做大新兴产业
。
要有效支持民营经济和中小企业发展,加快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解决融资难、融资贵问题,引导优势民营企业加快转型升级。
要以关键制度创新促进资本市场健康发展,科创板要真正落实以信息披露为核心的证券发行注册制。
四、在经济企稳的时候 要多推动改革
房地产又回到了新闻通稿当中,“房住不炒+一城一策”的政策基调会定义2019年的房地产调控实质上是在走向边际宽松。
再次强调“
要以高水平对外开放促进深层次改革”。
总的而言,政策基调很明确在Q1经济企稳、市场预期向好的大背景下,稳的压力减轻了,下一步要通过对外开放+内部结构性改革来推动经济升级转型。
反危机状态
暂告一段落,改革议题提上日程。